光明网评论员
【适用话题】忧患意识 水火无情 防患于未然
一场不忍卒读的惨剧,如今在微博上阅读量已经过亿,极端个案形成了现象级的关注,必然是传递了某种一致的社会认知与情绪。那么具体到该案,传递出的大概是常识难以应对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慌。
首先是对“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常识的冲击。从事件细节来看,雇主待保姆似乎并不苛刻:对她客客气气、送保姆童装、借钱给保姆买房,等等。即便有人以现代契约精神来认定这种混淆雇佣与依附的相处模式并不可取,但无论如何,这种抱有善意的态度也谈不上“坏”。所以,该案发生后,也必然和众多诸如“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一样,为“好人做不得”的“新常识”再涂抹上一笔。
其次是对阶层上行之后,安全必然提升的常识的否定。受害者家庭,是做生意起家,几十年打拼之后跻身富人阶层。他们的居所,是价值3000万元的豪宅,理论上来说,这里应当有防火的材料、保安的巡视、提醒的警铃、完备的消防。然而事后回看,这一切似乎都是想当然了。从调查来看,物业没有尽责,种种预警似乎没有发生作用;消防近2个小时才扑灭大火,据当事人回忆,救火中途还发生了“破门要请示领导”的一幕;消防车水到不了18楼……个体如何努力改变命运,却也难以脱离社会整体的治理水位,有漏洞的机制,随时可以摧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认知。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极端个案为何能产生广泛共鸣,因为它对我们太多的常识构成了挑战,致使我们心里的“应当”,最后变成了“然而”。想必不少人看这则新闻时,或许心里想的是,富裕阶层尚且如此,何况是我呢?
其实我们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并不是确定明天是否刮风下雨,而是一个社会能够在今天就根据明确的规则,将所有的应对准备好,任狂风暴雨,也不担心大难临头。
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总是让常识屈服。
(摘自光明网)
【素材分析】杭州保姆纵火案事件,确实考验了太多的常识。但常识不一定就是定论,虽然“好人一生平安”有时候不能真的应验,虽然“千萬豪宅”的高配套服务有时候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个社会,相信有一天它能防患于未然,相信有一天它不会让“应当”变成“然而”,也不会总让“常识”屈服!
(特约教师 陈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