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测验中智能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

2017-09-21 13:55曹月明齐万明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7期
关键词:水文测验测控测验

曹月明+齐万明

在水文工作中,水文测验是工作开展的基础,通过河道水体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可为水文工作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持,并稳定社会民生的有序开展,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在水文测验工作中运用智能测控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这一工作的效率和实际效果,而传统测验工作的不足也得到了弥补,所以必须要了解智能测控技术在水文测验工作中的的主要作用及其重要性,以通过这一技术的运用提高水文测验工作的质量。

一、智能测控技术及其重要性

(一)智能测控技术

智能测控技术主要的辅助手段是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GPS测量等高科技设备手段,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阶段内全面收集整合流域内的水文资料,测验流域的水文状况,更精确的把握流域的水文状况。这一技术一般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测验方式,进行自动方式的掌控管理时一般都运用手动方法,弥补自动监控的实施难点,并分析整理监控结果,收集整理水文测验工作的各方面数据。而自动手段是运用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监控观察某一流域的水文状况,获得具体的水文状况。智能监控中主要有泥沙测定系统和缆道流量测量系统两个智能化系统,监控技术、变频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等是其运用的主要技术,可以实现流域水流速度等水文数据的有效检测。

(二)在水文测验工作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的水文测验工作还是以手工测验为主,以人工操作数据的测定记录,因此测验数据的准确性会大打折扣,操作人员的熟练度、专业素质等都会影响实际数据的测验。而且人工测验的时间长,对防汛工作的需要也不能很好的把握,实际采集数据时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是智能测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问题,弥补传统人工测验工作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当前工作的效率,保证资料收集、分析、整合的准确性,推动水文测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水文测验中智能测控技术的应用设计

(一)硬件构建

1.岸上部位。电动动力设备、計算机测控设备、数据通讯、转换和接收解码等部分是岸上部位的主要构件,它们可以提供智能测控系统需要的信号,保证系统中流速、泥沙含量的精准记录分析,并及时应对系统故障,完整保存和处理数据库。系统中很多模块化的功能设计可以实现计算机和硬件系统的及时升级,并针对自然灾害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降低其造成的干扰,实现系统程序的自动优化升级,满足水文测验工作中的不同需求,推动智能测控工作的顺利展开,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水下部位。水文测验中水下部位的智能设计运用的是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的设计,以此来实现传感器信号的收集控制,防止在正常工作运行中出现信号传输的时序混乱。借助硬件控制的程序软件,微型计算机可以为信号传输的独立性提供保证,减少信号间的相互干扰。在水下部位的硬件系统设计中,短波通信和高频发射电路都要结合起来运用,短波通信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高频发射电路传输的数据都是经过微型计算机编码处理的,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精确性更高,提高水下水文测验工作的准确度。

(二)软件构建

1.编制报表程序。水文测验行业现在都有规章制度和程序设计的标准,在工作中编制人员就要遵守相关的规范,保证报表数据的精确性和可控制性,使得报表操作在适用机器计算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人工计算。智能测控可以对以前水文测量结果进行科学的整理储存,在现有的报表编制中也可以运用以前的结果,绘制水流流速、水深的分布图时才更加科学合理,使得各项测验工作的计算和成果表输出都有一定的程序,完成整个流域水文测验工作的及时性分析。

2.编制硬件控制程序。目前我国水文测验中的硬件编制选择的主要是VB程序进行控制,保证了人机界面的和谐性,图形也可以很好的发挥其显示功能和操作功能。整个系统运行的参数设定、校正、数据分析、动态监控等都可以在智能测控中顺利展开,编制人员要有测验工作智能自动化的理念,保证水文测验程序的操作步骤更加科学,推动水文测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水文测验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水文检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测验建设中运用智能测控技术就非常有必要了。通过智能检测技术的运用,水文测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将得到提升,水文测验数据也更加准确科学,为水利工程建设的水文测验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155800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友谊农场水务局)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文测验测控测验
《测控电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新型水文测验GPS适配器设计与应用
基于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分析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
向着新航程进发——远望7号测控船首航记录
线性矩法在水文测验服务需求中的应用
水文测验工作发展制约因素及其有效出路探讨
基于USB2.0协议的通用测控通信接口设计
探究水文测验技术标准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