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鸽+孟秋灵
为指导农民正确购种,合理播种,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综合我区地域特征,提出了高标准种好小麦的技术要领。
1加强地力管理
有机质含量高是小麦高产的基本条件。高产田的要求必须达到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N、p、k营养丰富并协调,为此,必须加强地力管理。
1.1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一般亩施有机肥3-4方;纯N14-16kg;纯P7-9kg;纯K7-9kg; 纯 6-8kg; 硫酸镁1-2kg;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每亩需还田100 kg秸杆,需增施1 kg尿素。
1.2合理整地
近年来,我区还有很多农民采用旋耕机耕地的方法,这不利于小麦根系的下扎,也不利于小麦的蓄水保墒。为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快土壤养分的转化,生产上要进行深耕,耕地深度应在20厘米以上。因此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要认真深翻土地,创造一个紧实度适宜的耕作层,正确的耕翻方式是犁耕3到4年,破除犁底层。同时要加强中耕松土,中耕时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对晚茬麦田,中耕要浅,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对旺苗麦田,应进行深锄断根,控制地上部生长,变旺苗为壮苗;对盐碱地麦田,要在”顶凌期”和雨后及时中耕,以抑制返盐,减少死苗.中耕要注意质量,做到细、均、平、透,不留坷垃,不压麦苗。
2选用良种、良法配套
2.1选用小麦良种的原则
选用小麦良种的原则是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适合本地区的高产品种一般有:矮抗58、漯麦4号、漯麦9号、西农979、周麦18等。
2.2播期播量
半冬性品种适宜的适播期为10月5日-15日,播量每亩6-7kg;
弱春性品种适宜的适播期为10月15日-25日,一般亩播量为7-9 kg左右,晚播应加大播量。
播种深度在3—4cm,播种深度超过5 cm会造成弱苗。漯河地区属中产水田地力,要加大播量,亩播量公式(千克)=每亩计划基本苗数*千粒重/1000*1000*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3加强小麦田间管理
3.1冬前管理
我区10月15日—12月20日,11月上中旬进入小麦分蘖旺期,一般为2个月。12月中旬至第二年2月上、中旬,一般为1-3个月。半冬性品种达6-7叶,3-4个分蘖,次生根5-8条。
具体管理措施为除草、划锄、浇冬水以控旺苗补弱苗。当冬前超过7片叶,防治措施“把旺苗当弱苗管理”。适时冬灌,冬水春用并及时施肥。
3.2春季(中期)管理
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春季小麦处于返青、起身至抽穗阶段。返青到起身期一般2-4月,80-90d左右。这个时期的小麦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植株生长发育速度快,生长量大,对肥水需求量大,尤其对氮素营养敏感。同时随着植株生长量的不断增大,小麦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个阶段要进行分类管理。对于群体过大的麦田,在小麦返身期可以喷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于群体偏小的麦田,应及时施肥。同时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在肥水充足和群体较大的条件下致使株间光照不足、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增高,利于病虫害滋生蔓延,易對小麦的生长构成威胁。
4高产田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4.1麦田主要虫害有:蛴螬,幼虫危害根,成虫危害叶;蝼蛄,主要危害芽,返青时危害茎;金针虫,危害根部。
4.2小麦主要病害有:小麦病毒病(小麦黄叶病毒病)、小麦纹枯病(从苗期到成熟都可发生)、小麦全蚀病(主要发生在根部)、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小麦颖枯病、小麦黑穗。
5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5.1小麦虫害防治:若有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拌麦麸,也可化学防治,每平方米有5头即进行防治。具体方法:农药拌种。先将农药加水稀释成药液,再按1份药液与10份干种子混合拌匀,闷5小时。麦蜘蛛防治方法:可用0.9%虫满克10—15ml/亩加水30—40公斤喷雾,或可用40%氧化乐果及20%三氯杀螨醇50毫 升加水30—40公斤进行喷雾。同时近年来因复种指数提高,耕翻次数减少,水利条件改善,为吸浆虫生存及田间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虫口密度逐年提高,春季多雨、土壤水分较大都可促使当年吸浆虫发生。吸浆虫防治方法:种麦之前土壤处理,用20%林丹粉或3%甲基异柳磷每亩4斤,犁地前掺肥料中撒入地表,翻入土中达到防治效果。每亩可选用氧化禾果乳油40%50—75毫升加40—50公斤水进行喷雾,或用林丹粉掺细煤渣每亩4斤20%林丹粉普撒一遍。
5.2小麦病害防治:小麦纹枯病是目前河南省小麦生产的一大重要病害,是丝核菌种群引起的。小麦发芽后受纹枯病菌感染芽鞘变褐,严重的会烂芽枯死,花秆烂茎,常引起小麦倒伏,枯穗症状。纹枯病防治方法:在小麦起身期3月5日—15日阶段用5%的井岗霉素每亩100—150克加水30公斤喷雾;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中的子囊菌亚门禾谷类白粉菌引起的,叶片受侵染时开始产生黄色小点,扩大后成圆型或 长圆型病斑,上生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病斑霉层上有黑褐色小颗粒,病斑可连片导致叶片变黄或枯死。防治方法: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每亩50—75克或20%粉锈病乳油每亩40—60毫升加水40—50公斤进行喷雾;小麦锈病也叫黄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类病害。小麦发生锈病后叶绿素破坏,养分被消耗,水分蒸发,小麦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引起穗数减少、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品质变坏。防治方法: 可用15%粉锈宁50—75克加水30—40公斤进行喷雾。
总之,通过本方法,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病虫害得到防治,提高了产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462000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种子管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