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观理
【摘要】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展并不理想,许多教师在化学课堂实验课程中都没有带着学生去做实验,而更多的都是给学生讲实验。许多学生在看化学实验就像“看魔术”一样。学生无法掌握其中存在的道理,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背诵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实验的公式与产生的现象。本文就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145-02
引言:现代心理教育学家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开展都应该在有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如何做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难题。刚刚步入到高中的学生,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在学习方面也会面临着一些困境。微课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具有着短小、精悍、便于应用的特点,可以满足教师的教学,让学生很容易产生学习的兴趣。有效的对微课进行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助于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一、微课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最早提出微课的概念是在2010年的广东深佛山市的教育局局长所提出的,它是国内对微课进行定义的第一人,并于2013年重新对微课的内涵进行了充实。他认为,微课全称微课堂,主要承载了微型教学视频,主要针对某一门学科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等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或者说针对某一个教学环节,例如:课外活动、课堂实践活动等等而专门设计与开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元化学习的全新网络在线学习的模式。同年,华南师范大学的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一名研究教授认为:微课主要是以为了阐述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通过一些短小、精炼的食品作为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学习或者观看教学视频达到学习的目的。
近几年以来,我国各地的学者更是对微课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强调了微课主要都是以短視频为主要类型的教学方式,融合了大量的网络视频教学资源。微课的教学方式在国内研究的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很快。在2013年以后微课的研究课题开始明显增加,大多数的学者都在着手研究如何设计微课的内容,开发不同类型的微课教学工具,对于微课更好的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梳理知识点,找准微课切入点
通过微课的教学方法展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掌握好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主要包括着:课题研究、生活中的化学、物质的奥秘、化学反应以及社会上的化学。到了高中化学必修所需要学习的从认识化学、化学实验的基础再到常见的无机物、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在高中所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与化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有着内容复杂、基础知识要求门槛高、难度较大的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梳理好知识点,找到重点与难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做好课前铺垫,克服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更好的学好化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这堂课的时候,其中主要讲解了如何将粗盐进行提纯。主要经过了溶解、过滤、蒸发、沉淀的全过程。这样可以通过微课的教学手段实现这些过程与操作的重现。可以通过微课视频让学生进行反复观看,掌握好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互相讨论实验方案,如何去除粗盐中所包含的杂质。
(二)找到重难点,建立微课教学资源库
短小而又精悍的微课,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分钟却能够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有着丰富与灵活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了可移动性学习的有点,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有效的让学生找到重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所应该讲述的关键内容,录制成短视频,让学生可以反复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整个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微课堂资源库,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资源库也可以融合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课题时,学生往往记不住化学元素的化合价,如果能够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全过程中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进程呈现,学生很容易突破障碍,学习到的知识更具有深度。
(三)分析学生情况,微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高中学生已经成为了有思想的青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往往都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意识。让学生遇到了问题不愿意去询问老师。微课就可以发挥独特的魅力,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了可能。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资源库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学习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反复的琢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总而言之,微课这种教学方式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适应了高中的教学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学习更多的知识,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培雪. 高中化学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程芳婷,赵莉,仲芯颖,熊亚楠. 有机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及应用[J]. 广州化工,2015,(17):236-2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