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教育是儿童启蒙教育阶段,对幼儿未来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所以公众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天性好动、爱玩,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教学为主,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得到成长,在游戏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儿童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幼儿教育专家及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从幼儿游戏教育的特点入手,简要介绍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儿童 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16-02
幼儿,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即学龄前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有着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好奇心重,自制力差,因此幼儿教育主要以游戏活动为主,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通过游戏将知识理念和经验向儿童进行渗透,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的获得发展,达到幼儿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幼儿游戏教育的特点
(一)幼儿游戏教育具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幼儿游戏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特点,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做事情只凭兴趣,对枯燥无味的游戏接受程度较低,容易在课堂上走神,不能完全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会降低教学效果,因此应提高幼儿游戏教育的趣味性,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点[1],选择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游戏开展游戏教学,在游戏过程中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幼儿游戏教育具有自主性
由于儿童的思维模式比较单一,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依靠自身感受,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儿童亲身经历游戏环节,激发儿童的探索精神,保持儿童原有的求知欲,不能压抑儿童的本性,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应充分发挥以儿童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过分干预,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空间,帮助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自主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游戏教育效果。
(三)幼儿游戏教育具有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在幼儿游戏教育中,要体现出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关系,儿童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会与教师或其他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这时教师应予以鼓励,由于现阶段儿童多为独生子女,社会性较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尤其是中小班的儿童,表达和交流能力没有得到发展[2],因此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应充分体现交互特点,提高儿童的社交能力,让儿童产生团体意识。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
(一)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目的,幼儿阶段也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身体方面,儿童身体尚未成熟,抵御危险和疾病的能力较差,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儿童身体情况进行特别的锻炼,在饮食上补充儿童所需的各种影响,组织儿童积极参加早操及体育活动,在游戏教育中也可以选择一些促进儿童身体成长的环节,提高儿童的肢体协调性。
例如,“老鹰捉小鸡”这个幼儿常见游戏,儿童在抓、跑、跳、躲中提高了身体素质,促进儿童骨骼与肌肉的新陈代谢,对儿童免疫力提高也产生一定的作用。又如,“丢沙包”这个游戏中,儿童通过跑、抓、投、爬、躲等各种动作,进行身体锻炼,尤其是手部的动作较多,儿童在抓沙包、投沙包过程中锻炼了手部的肌肉群,提高儿童的肢体控制能力。
游戏除了能帮助儿童在生理上有所发展,在心理上也有很大的作用,美国知名医生辛德勒说过:“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情绪产生的力量[3]”。另外,据权威调查显示,乐观开朗的儿童往往生理发育较好,智力水平高,反之,则会导致儿童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性格孤僻,智力水平较低,因此教师应重视游戏对于儿童的心灵发展,在游戏教学中时刻注意观察儿童的情绪表现,对于负面情绪应积极进行引导,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游戏能够提高儿童各项能力
幼儿游戏教育的主旨是,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通过自主探索和观察从而获得知识、掌握能力,从而促使儿童更加积极的探索世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后天的引导和教育,因此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儿童在游戏中表达观点和感受,同时教师还应营造轻松活泼的游戏氛围,缩短教师与儿童的距离,帮助儿童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关注儿童的表现,倾听并尊重他们的心声,在儿童与教师以及儿童之间进行交流时,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不恰当的表达加以提醒,帮助儿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2.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
在幼儿阶段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能够为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应充分利用儿童的兴趣特点,加强开展一系列开发儿童语言能力的游戏活动[4],例如,“童话接龙”就是一个很好的游戏,教师找一些儿童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在教学中为学生绘声绘色的进行背景描写和前提铺垫,然后展示一些与童话情节相关的图片,让儿童进行故事接龙,每个儿童讲述一小段,教师对儿童的错误及时指出并加以纠正,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3.培养儿童的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是人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创造性思维应从小进行培养,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开发儿童的创新潜能,因此,在游戏中教师要弱化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的理念[5],也就是说,在游戏教学中,有些儿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完成游戏,不是传统意義上的正确途径,这时教师不要盲目的对儿童说不,会挫伤儿童自尊,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应对儿童予以鼓励,引导儿童积极创新游戏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注意游戏环节中的安全隐患,避免儿童在游戏时受到伤害,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应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
4.提升儿童的社交能力endprint
据调查发现,人在幼儿阶段的社交能力水平,能够影响人未来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幼儿游戏教育中,应对儿童社交能力进行着重培养,帮助儿童通过游戏来体验社会生活,学会遵守社会规则,掌握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尤其是针对一些性格比较腼腆内向的儿童,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帮助和关心,提高内向性格儿童的自信心。例如,组织儿童开展“幼儿园集市”活动,要求儿童从家中带来一些自己的玩具,在幼儿园中设立各自的集市摊位,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交换各自的玩具,儿童在游戏中互相交流,提高了儿童的社交能力。
(三)游戏能够培养儿童审美素养
美育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儿童拥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生活中有发展美和感知美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丰富儿童的情绪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音乐游戏、绘画游戏、跳舞游戏等方式来提升儿童的审美素养,例如,“儿童音乐剧”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戏题材,教师选择一些儿童常见的童话故事进行改编,针对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喜好来安排角色,可以制作一些角色头饰来帮助儿童进入情境中,根据剧本里不同的故事环节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逐渐培养儿童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对于提高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起到极大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的应用模式
(一)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儿童在游戏中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与合作,教师根据儿童的不同个性进行分组,引导小组内每一名学生负责不同的职责,通过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来完成整个游戏环节,当然,由于幼儿的年龄比较小,有些儿童会无法理解分工的含义,不能完成自己在游戏中的任务,这时教师应积极进行指导和协助,培养儿童的团队意识,提高儿童的集体归属感。
(二)教學示范模式
有一些游戏比较复杂,游戏过程需要一定的技巧,这时教师可以选择教学示范模式来进行,当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之后,对于游戏的技巧进行示范,帮助儿童了解游戏内容和环节,由于示范教学存在自身的保守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趣味性的演示,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资料来指导儿童,对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学习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三)单人操作模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幼儿园率先引进计算机进行游戏教学,此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国内外都在积极研发幼儿教育游戏软件,这种游戏方式适合儿童单人操作,独立完成游戏环节,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单独辅导,目前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幼儿游戏教育软件有:《蓝猫淘气三千问》系列、《奥飞系列之奥飞野炊》、《123学习之金钱游戏》、《小蓝线索》系列等等,这些游戏贴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对儿童的能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游戏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充分挖掘儿童的潜能,为儿童未来进入学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30(8):6-8.
[2]张佳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5(3):180-180.
[3]李凤善.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5(3):124-124.
[4]王晖.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以及价值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5(9):18-18,19.
[5]裔婧.浅议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J].学园,2015(32):136-137.
作者简介:
邱文婷(1984.5.21-),女,广东省广州市人,幼儿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幼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