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2017-09-21 17:41马春兰
湖北畜牧兽医 2017年9期
关键词:牦牛防治措施

马春兰

摘要:介绍了牦牛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预防和治疗措施,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牦牛;肝片吸虫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9-0013-01

肝片吸虫病是牦牛在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一种寄生虫病,具有流行性较强、危害较大及发病时间以春初及秋末为主的特征,肝片吸虫病又称掉水腮及肝蛭病,主要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牦牛肝管内引发的一种疾病,会诱发患病牦牛全身性中毒及不同程度的营养性障碍等,人类也可感染。

1 病原及临床症状

1.1 病原

肝片吸虫的虫体较大,成虫为雌雄同体,呈棕红色,背腹部较为扁平,长度大约为40 mm,宽度大约为13 mm,虫体表面存在细棘,前端有头锥,虫体前端存在口吸盘,生殖孔在吸盘的前方,口在口吸盘的底部,口经过咽部通向肠道及食道,在二肠干的外端生长出较多的侧枝,有两个精巢、一个卵巢,卵巢处于前精巢的右上方,无受精囊,卵内存在较多的卵黄细胞。

1.2 临床症状

由于牦牛的年龄及品种等各不相同,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亦各不相同,大多数为急性感染,以犊牛发病率最高,急性感染后的牦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闷、食欲不振、贫血、体温上升较快、黄疸及腹泻等,急性感染的牦牛一般在5 d之内死亡;慢性感染较少发生,主要表现为皮毛干枯、杂乱,牦牛逐渐消瘦,在放牧的过程中经常掉队等;雌性牦牛感染后表现为产奶量下降较快,怀孕期间感染极易出现流产的现象[1]。

2 诊断及防治措施

2.1 诊断

结合患病牦牛的临床症状、精神障碍及发病情况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采集牦牛的新鲜粪便镜检,观察是否出现幼虫及肝片吸虫。主要诊断方式包括沉淀法、漂浮法及网筛淘洗法等,采集病牛新鲜粪便10 g,用尼龙筛淘洗或反复进行沉淀的方式检测其中是否存在肝片吸虫卵。

2.2 防治措施

2.2.1 治疗 给病牛口服硫氯酚80 mg/kg,将药物包裹在牦牛日常吃的草料及菜叶中喂服,在用药结束后的4 d内,病牛可能会出现不间断拉稀现象,属正常情况,不必进行治疗。溴酚磷12 mg/kg+六氯乙烷0.5 kg/kg+硝氯酚8 mg/kg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注射治疗时可选用四氯化碳及液状石蜡,1次/d。

2.2.2 预防措施

(1)定期驱虫。每年固定的时间段如5月及10月各进行1次驱虫处理,将感染的幼虫、成虫及越冬感染的成虫消灭,将驱虫后的牦牛单独圈养,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及焚烧处理。针对已经感染肝片吸虫病死亡的牛应立即无害化处理,避免出现感染范围扩大的现象。

(2)清灭中间宿主。在牦牛放牧周围的池塘中定期采用5%的硫酸铜溶液进行椎实螺的清灭(5 000 mL/m2),或者采用的氯化钾进行喷洒(20 g/m2),控制疾病的发生及蔓延。

(3)预防性驱虫处理。每年定期进行3次驱虫,第一次在成虫期之前进行,持续一個月左右,用药一次即可;第二次驱虫选择在成虫大多数已经成熟时进行;第三次驱虫选择在第二次驱虫3个月后进行,能够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4)制定严格的放牧管理制度。禁止将牦牛带往低洼地饮水及放牧,不让牦牛饮用死水,避免出现吞噬囊幼虫导致感染的现象发生。

(5)饲料的处理。水草采用3%的盐水浸渍3 min后,堆放在一起发酵5 h后饲喂,能有效将椎实螺杀灭,减少或避免感染[2]。

参考文献:

[1] 李洪明.山丹马场一场牦牛肝片吸虫病的分析和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12,43(6):76-77.

[2] 和正宏.牛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2,28(3):42-43.endprint

猜你喜欢
牦牛防治措施
牦牛场的雪组诗
Yak of All Trades
牦牛高效养殖关键技术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