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文化产业潜力评估模型与实证分析
——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
蒋晓薇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以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 从文化产业系统分类结构来分析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内在源动力、文化产业潜力结构及其转化途径。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实证研究维度详述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大小及其提升路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短期来看,由于文化经济多因素的制约,当前文化需求潜力要小于文化供给潜力,文化产业潜力提升受到文化供需不均衡的短板制约。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文化产业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刺激需求来实现文化产业更大潜力的挖掘。本文从供需均衡理论出发建立评估模型,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建立文化产业潜力的预测与评估方法。
文化产业;潜力评估;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在文化消费上的比重也有所增加。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高速期,习近平书记针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路线,要求进一步的推动我国文化出口,再次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产业发展能力评估模型分析,可将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分为潜在能力和现实竞争力两类。其中潜在竞争力表现为一种非现实的能力,代表发展趋势的可能性,与现实竞争力相对应。本文针对文化产业现在潜力的研究可以发现当下隐性的、并能为未来开发所用的文化产业发展能力和优势,即可能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这部分发展潜力,从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角度来剖析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
1.文化需求系统
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本文主要从影响文化需求的因素及文化需求结构出发,将影响文化需求的因素概括为以下主要四个:
文化支付能力(I):该指标主要用以对文化消费的能力权衡。
文化消费意愿(U):构成需求要同时具备支付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具有支付能力的意愿不能构成需求。文化产业服务提供作为一种非生活必需品,是一种有偿性文化活动,本文研究的文化消费意愿主要为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前提下,大众愿意进行文化消费的数量,即有效的文化消费意愿。
文化消费时间(T):由于文化消费具有较强的体验性,文化消费活动往往会占据个人的休闲时间,因此可以通过对个人休闲时间与文化消费人数相关性的统计,推导文化消费时间的相关保障性因素,即空闲时间下个人参与文化消费的意愿。
供给可达性(As):与文化需求可达性紧密相关的文化供给可达性指标分析,同样对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均衡理论来看,文化产业供给是刺激与诱导消费的外在因素,也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模的客观因素,供给可达性作为衡量评估文化产业供给能量的一个综合指标。
对于文化需求系统影响的这四大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消费的总体特征与数量结构。本文根据文化需求的特征,将其归纳为潜在需求与现实需求(De)两大板块,对现实需求的研究侧重具有购买意愿与购买能力的文化消费(Da),只有二者同时兼备,才能产生文化需求。当文化消费时间受限,及时具备消费意愿也只能称之为潜在文化需求。所以只有在现实文化产业市场中,能够具备文化供给可达性条件的需求才能成为现实文化消费,刺激文化产业发展。综上所述,已经实现的显性文化需求作为文化现实竞争力,反映文化产业规模现状;而尚未实现或满足的文化需求,都成为将来文化产业可开发利用的领域
2.文化供给系统
根据影响供给的因素,结构文化产业自身特点,将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六个:
社会背景(A): 即政府相关的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程度,文化产业市场氛围等。
文化资源(N): 即我国拥有的可开发文化资源的数量及其开发状况,以及已成熟的文化产业市场资源所占比例。
文化投资(K):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占我国总体投资额的比例,以及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数值,用以反映当前文化产业市场的规模及热度。
文化产业人力( R ):即从人力资源角度统计文化产业相关从业人员数量,用以反映文化产业从业人力在文化产业总供给中的重要性及贡献值。
技术创新(M): 在“科技+”、“互联网+”这一大背景下,技术创新对文化供给规模的影响,及产出弹性影响。
供给实现率(Sr):这一统计因子与文化需求系统中供给可达性(As)相对应,即文化消费可达性的影响,都表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影响程度。
社会背景、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产业人力、技术创新、供给实现率这六大因素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文化产业供给的总量及结构。与文化需求一样,文化供给也可划分为现实供给(Se)和潜在文化供给,供给意愿与供给能力同时满足才能产生实际文化供给,也即文化消费(Sa)。在文化产业的现实供给中,文化资源、文化产业人力和文化投资三大影响因子决定了文化供给的总体规模。
3.文化产业潜力系统建立
根据文化产业系统供需结构,文化产业潜力从结构上可分为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文化产业潜在需求和供给指尚未形成现实供给与需求的,但是在未来通过上述各因素的满足,最终可以转换为现实,产生文化消费的那部分供给与需求。
尚未得到满足的文化需求可以通过改善支付能力,消费意愿,消费时间以及改变供给可达性,打破原有的供需模式,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进一步刺激文化产业市场良性发展。对于意愿性的制约因素,可以通过调整文化市场潜在消费者需求,培育文化市场氛围,诱导其产生消费动机,引导实现文化消费,这很大程度依赖主观措施与努力,并不需要过多改变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决定性因子,因此可转化性极高,实施难度相对较小。
对于满足意愿,但是受生产投入要素制约的需求转变,它们具备转化成为现实消费的可能,但转化率可能要低于未满足性需求和非意愿性滞存向现实消费的转化,而且所需时间可能也比较长,难度也相对较大。
1.研究区概况
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城市、西南地区经济中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十大古都”之一。26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众多文化资源。成都在四川的休闲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历史文化产业和餐饮文化等发展领域具有带头作用,案例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评价数据采集
在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中,各评价因子均为难以获得数据的非统计性指标,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各评价因子的原始值。笔者共向四川各高校、成都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文化产业研究机构的学者和专家发放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57份,有效率95%。问卷整理后,将各评价因子得分的均值作为原始值,其结果的标准差不超过1.0(表 1),说明被调查者对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判断趋于一致。
表1 四川省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评价
3.评价结果
应用上述研究方法对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见表1。 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情况,将休闲产业发展潜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Ⅴ级≥8.0;Ⅳ级;7.0~8.0;Ⅲ级:5.0~7.0;Ⅱ级:3.0~5.0;Ⅰ级≤3.0;
4.结果分析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为8.3280分,潜力等级处于Ⅴ级。其中“文化需求”子系统得分为7.9775分,位居最后,说明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不足,特别文化支付能力和文化消费时间距离成都建设西南地区“现代文化名城 ”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成都是一座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休闲氛围浓郁,居民的文化消费参与意识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区位造就其不如北上广等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北上广等城市,分析中文化支付能力得分为7.7895分,处于IV级,也构成了制约成都地区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化消费时间得分为7.2474分,也处于IV级,在文化需求子系统中处于较低位置。据统计成都地区文化消费主力人群集中在20至55岁之间的中青年群体,由于工作时间的制约,家庭负担的增加,该群体表现出严重的文化消费疲软,主要体现在文化消费时间缺乏。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对于文化消费的提供方式有待多样化、便利化。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评价中,“文化供给”这一子系统得分为8.5865分,高于“文化需求”系统,这样可以从文化产业现状来看,文化供给高于文化需求,当前处于供需不均衡的一种发展态势,这也给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供给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以文化产业研究对象,并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理想,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向量是本研究的重点,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成都市文化资源丰富、交通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环境优越,市场前景广阔,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为地方政府确定一带一路新形势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也希望能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有益借鉴。
[1]TRIBE J.Economics of recreation,leisure and tourism[M].3rd ed. London: Arrangement with Elsevier,2005.
[2]薛永武.论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J].山东大学学报,2016,(5).
[3]杨祖义. 文化产业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DEAMalmquist 指数法和 Sys-GMM 法[J].宏观经济研究,2016,(6).
[4] 曹新向. 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7,93 (1):18- 22.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范周.文化产业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7]齐骥.文化规划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彭雷生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ake Chengd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as Example
JIANG Xiao-wei
(Sichuan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 Mianyang 621000, China)
This paper takes cultural industry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analyze the internal motiv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potential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transformation ways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structur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system.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space size and promotion path of cultural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irical research.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but in the short term,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of the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potential demand is less than the cultural supply potential. The imbalance of potential supplying and demand in cultural industry hinders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refore,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further tap into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potential, demand should be stimulat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equilibrium, an eval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aking Chengdu city of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predic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cultural industry potential is established.
cultural industry; potential assessment; empirical analysis
2017-05-05
蒋晓薇(1990—),女,四川德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G124
:A
:1674-344X(2017)6-00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