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薇,杨青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KAP模式在怀化市幼教人员儿童急救培训中的应用
宋薇,杨青
(湖南医药学院,湖南怀化418000)
目的探讨KAP模式在怀化市幼教人员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态度和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整群抽取两所幼儿园部分幼教人员作为培训对象,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分组,对照组(38名)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培训,干预组(34名)采用KAP模式进行培训。所有受训者在培训前后接受问卷调查及技能操作考核(心肺复苏和气管异物阻塞)。结果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儿童急救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提高(P<0.01);培训后,干预组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心肺复苏、气管异物阻塞操作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KAP模式培训能有效提高幼教人员的儿童急救能力。
KAP模式;幼教人员;儿童急救培训
意外伤害已成为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1]。幼儿园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的场所[2],大量研究显示[3-5],我国幼教人员的心肺复苏、骨折等常用急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因此,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幼教人员儿童意外伤害急救能力已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Mayo)提出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Model,KAPModel)相关理论,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大量研究将KAP模式引入病人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医学生教育及其他专业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证明了掌握的知识越牢固、态度理念越正确坚定,实行KAP模式的倾向性就越强[6-8]。本研究旨在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KAP模式运用于幼教人员的急救培训中,在了解幼教人员急救能力现状及需求的前提下,以普及幼儿急诊救护知识技能为基础,以端正现场急救态度、树立救护信心为动力,以化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为理念,制订“知识→态度→行为”三级培训方案并运用于幼教人员急救培训的实践中,探讨科学有效的培训模式,从而为今后幼教人员急救培训及全面提高幼教人员急救能力、降低幼儿意外伤害提供客观依据,现介绍如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基线调查[9]的8所幼儿园中随机整群抽取两所幼儿园,纳入所有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的幼教人员,共77名。研究中离职3名,由于自身原因主动退出研究2名,最终全程参与的研究对象72名。以幼教机构为单位将研究对象进行分组,由不参与研究的第三方设置两组人员的培训方法,最终确定幼教机构甲为对照组(38名),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培训;幼教机构乙为干预组(34名),采用KAP模式进行培训。
1.2 研究方法
1.2.1 前期准备根据前期调查结果,首先成立儿童急救能力培训师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2名儿科护理学教师、2名急救护理学教师和2名外科护理学教师,均来自医学院校和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其次在前期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怀化市幼教人员急救能力现状确定培训内容及干预方案。再次,邀请医学院校经验丰富的护理教育专家、临床护理专家及外科专家、急救专家对儿童急救能力培训师资小组进行规范化统一培训及指导,试讲合格后,儿童急救能力培训师资小组成员才能对幼教人员进行急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1.2.2 干预方案及内容(1)干预组采用KAP模式培训,包括知识培训、态度培训及行为培训。共进行4次干预,具体如下。
第1次干预:知识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方式,内容包括发热、擦伤、心肺复苏、抽搐等急救知识,具体方案见表1。
第2次干预:态度培训。主要包括观看视频、开设宣传栏及同伴教育等培训形式,用以加强幼教人员的危机意识,端正培训态度,增进培训意愿及主动性,增强救护信心,具体方案见表2。
表2 态度培训干预方案
第3次干预:行为培训1。操作技能培训,首先播放由上海教育电视台制作的儿童急症救护操作视频,然后由培训教师演示操作,接着学员分组练习,由培训教师现场指导,具体方案见表3。
表3 操作技能培训干预方案
第4次干预:行为培训2。采用情景模拟培训,所有成员自行分为10组,两组模拟同一个情景,每组根据相应内容制订救护方案及编排情景剧,具体情节、人物台词、表情、动作等由参与者自行设计,并于1周后进行情景模拟表演,每组10分钟。相同两组表演完后,大家共同探讨并由授课教师点评,具体方案见表4。
表4 情景模拟培训干预方案
(2)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培训,即仅进行理论知识、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同干预组,培训方法同干预组的第3次干预。
干预组和对照组人员在培训时间外均可自行进行理论知识复习、技能操作练习,培训教师可提供电话、网络、面对面的咨询与指导,为期1个月。
1.3 评价工具
1.3.1 急救知识、态度评价参照美国培训保教人员儿童急救知识考试试题、《幼儿教师儿童急救知识评价表》[10]、《CPR知识与态度情况》[11]、《2010新指南》[12-13]、《儿童培训的急症救助》[14]以及经过预实验、专家咨询、信度和效度分析修订,形成《儿童急救知识、态度问卷》。
正式问卷包括:(1)知识问卷:该部分包括18个条目,具体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出血、预防感染、肿胀、骨折、高热、晕厥、抽搐、中毒、气管异物、咬伤、中暑、烫伤、意识障碍、心肺复苏等常见儿童意外伤害和急救知识。计分方式为答对1分,答错0分,总分在0~18分之间。(2)态度问卷:包括8个大条目,第7个大条目下设置一个进一步说明作答原因的小条目(该小条目不计分),内容包括幼教人员学习幼儿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学习幼儿急救知识的兴趣、遇到意外伤害实施急救的意愿、遇到意外伤害实施急救的信心等。采用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依次计为1~5分,总分在8~4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态度越积极。
本问卷内容效度指数(CVI值)为0.85,幼教人员急救能力知识、态度问卷各条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91。知识问卷Cronbach’sα为0.825,态度问卷的Cronbach’sα为0.801,问卷总的Cronbach’sα为0.878。达到问卷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说明该问卷有良好的同质性。
1.3.2 行为评价采用技能操作、技能考核的方式,在培训前后对两组人员的心肺复苏、气管异物阻塞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1)心肺复苏技能的评价表。根据Whitfield等[15]翻译改编而成,包括心肺复苏的具体步骤及分数赋值,共计29分。(2)气管异物阻塞的技能评价表。参照Sunde等[16]编制的婴儿气管异物阻塞的技能评分要点,结合教材中幼儿气管异物阻塞操作步骤的技能评价自行设计而成。每一个步骤操作正确赋值2分,操作不完全正确赋值1分,操作不正确或未操作赋值0分,共计8分。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整理由专人输入SPSS18.0软件,并由两人整理核对,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1 幼教人员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所有成员均为女性,两组人员的年龄、婚姻、专业、工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5。
2.2 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的儿童急救知识和态度的水平一致,见表6。
表5 幼教人员的一般人口学资料[n(%)]
表6 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表6 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7 5 8 2
2.3 培训前后两组幼教人员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培训后干预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P<0.01),说明KAP培训能有效改善幼教人员的急救知识水平及态度,见表7。
表7 培训前后干预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表7 培训前后干预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时间培训前培训后总分t P知识11.29±2.20 15.76±2.23 9.564 0.000态度23.82±2.32 34.12±2.17 18.911 0.000 35.12±4.07 49.88±2.66 17.696 0.000
培训后对照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较培训前有显著提高(P<0.01),说明常规培训也能有效改善幼教人员的急救知识水平和态度,见表8。
表8 培训前后对照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表8 培训前后对照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时间培训前培训后总分t P知识11.37±2.03 13.79±2.49 4.638 0.000态度24.74±3.61 30.18±2.38 7.759 0.000 36.11±4.95 43.97±3.83 7.752 0.000
2.4 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培训后,干预组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KAP培训模式相对于传统培训模式具有一定优势,见表9。
表9 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表9 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的知识、态度得分及总分比较
分组干预组对照组总分t P知识15.76±2.23 13.79±2.49 3.935 0.000态度34.12±2.17 30.18±2.38 7.295 0.000 49.88±2.66 43.97±3.83 7.515 0.000
2.5 培训后两组人员急救能力行为得分比较
本研究采用技能操作考核的方式来评价行为。培训后,干预组的心肺复苏操作得分、气管异物阻塞操作得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说明在急救技能培训中运用KAP培训模式比传统培训模式具有一定优势,见表10。
表10 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的技能操作得分比较
表10 培训后两组幼教人员的技能操作得分比较
分组干预组对照组总分t P心肺复苏26.03±2.95 21.68±3.70 5.468 0.000气管异物阻塞7.24±0.85 5.39±1.24 7.239 0.000 33.26±3.15 27.08±3.82 7.444 0.000
2.6 培训后幼教人员不愿意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原因
培训后,假如班级的孩子呼吸心跳突然停止,干预组有2人(5.9%)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其中50.0%是由于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对照组有4人(10.5%)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其中3人(75.0%)是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见表11。
表11 培训后幼教人员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的原因[n(%)]
2.7 培训后幼教人员愿意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原因
培训后,假如班级的孩子呼吸心跳突然停止,干预组有32人(94.1%)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其中24人(75.0%)是由于救人生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8人(25.0%)表示没有多想,第一反应是救人;对照组有34人(89.5%)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其中19人(55.9%)是由于救人生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9人(26.5%)表示没有多想,第一反应是救人,6人(17.6%)是其他原因。两组中施救的原因没有一人是因为对自己的救护技术有信心,见表12。
表12 培训后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施救的原因[n(%)]
我国急救培训模式相对单一,多采用理论面授加现场示教的模式,它要求授课者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集中讲授及指导,主要的时间用于授课者的理论讲授,较少的时间用于学员间的互动,学员被动接受知识[17]。这种培训模式与现行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的教学理论相违背,强调以讲授者为主体,忽视学员的中心性、需求性、参与性、自主性、个体差异性,不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员知识水平的提高。本研究以KAP模式为理论基础,采用面授法及示教法传授知识,以“观看意外伤害的视频短片、开设校园宣传栏”帮助学员端正态度,以教师设计和表演救助情景模拟剧训练行为,探讨KAP模式用于幼教人员急救培训的效果。
3.1 相对于常规培训模式,KAP模式具有明显优势
培训前,两组幼教人员急救知识、态度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AAP要求保教人员的标准,至少正确回答总题目的80%[18](本研究中急救知识得分需达到14.4分及以上)为合格。依据这个标准,怀化市幼教人员得分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怀化市幼教人员急救能力相对不足,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十分必要,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5]。经过为期1个月的培训,两组幼教人员的急救知识水平及态度都有明显改善,提示专业培训对于改善急救知识水平和态度有一定成效[18]。从培训效果来看,培训后干预组知识得分、态度得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相对于常规培训模式,KAP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可能因为观看意外伤害的视频短片、开设校园宣传栏等方式能让学员感同身受,意识到幼儿意外伤害的多发性、严重性以及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从而形成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并产生认真学习急救知识的动力。同时,表演救助情景模拟剧在培训行为的同时融入了教学互动,能使学员本身的自学兴趣以及为获取知识而主动寻求相关帮助的兴趣更高[19]。
3.2 培训后幼教人员救助态度值得肯定,但对自身的施救能力仍然信心不足
在态度问卷中,“如果您在培训后掌握了儿童急救技术,遇到您所在班级的孩子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您是否愿意对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一条目,干预组有32人(94.1%)选择“非常愿意/一般愿意”,说明培训后幼教人员救助态度值得肯定。但是对于施救动机的进一步补充调查发现,第一位的原因是“救人生命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事情”,无人因为“对自己的救护技术有信心”而施救。在不愿意施救的人群中,50.0%是“担心自己急救能力不够”。由此可见,受训者对于自己的施救能力仍然信心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本研究中的所有受训者均无医学专业背景,且仅有42.4%的幼教人员表示曾经接受过专业人员的培训,而幼儿救护知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78.5%)、书籍(76.3%)、网络(62.5%)、电视节目(47.1%)等,其科学性、有效性值得怀疑,救护的基本知识不足;二是本次专业培训时间仅为5个学时,课时数少而强度较大,现场能接受的知识技能受限,同时本研究是在培训后1个月进行培训效果评价的,而急救知识技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20],难免影响学员的急救信心;三是本培训模式虽然设置了急救场景模拟训练,但所有学员均缺乏心肺复苏的实战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自身急救能力的判断。因此,建议长期、定期对幼教人员进行复训,巩固知识、改善态度及行为。
综上所述,运用KAP模式进行培训能有效提高幼教人员的儿童急救能力,且效果优于常规培训模式,值得推广使用。因受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培训时间相对短暂,虽然KAP培训模式的效果得到了验证,但结果表明很多学员对自己急救能力仍信心不足,且随着时间推移,远期效果如何在本研究中并未进行实践探索。建议以后可适当增加培训课时,延长培训时间,定期复训,改善幼教人员的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并分阶段考查培训的远期效果,以提高幼教人员的急救能力。
[1]申屠平平,陈高尚,陈爽.2006—2010年金华市0~14岁儿童死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9):1041-1043.
[2]Khan UR,Bhatti JA,Zia N,et al.School-based injury outcomes in children from a low income setting:results from the pilot injury surveillancein Rawalpindi city,Pakistan[J].BMC Res Notes,2013,7(6):86.
[3]廖洪,李春龙,李贤芬,等.幼儿园保育员儿童意外伤害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6):45-50.
[4]江晓声.幼师对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7A):1954-1955.
[5]李颖,徐笑,徐美玲,等.托幼机构教师对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的认知及需求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4):51-52.
[6]Foster R L.Our incredible failure to incorporate evidence about pediatric pain management into clinical practice[J].SediatricNurs,2013,18(3):171-172.
[7]Alili-Idrizi E,Dauti M,Malaj L.Validation of the par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towards antibiotic usage and resistance among children in Tetovo,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J].Pharm Pract(Granada),2014,12(4):467.
[8]赵静,李文莉,迟园园,等.知信行理论在医院获得性肺炎集束预防策略依从性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4):314-316.
[9]宋薇,廖力,杨青,等.幼教人员幼儿急救知识水平的现状及需求调查[J].航空军医,2016,44(18):97-98.
[10]李锋.儿童急症救助知识与技能公众普及模式探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11]梅媛.长沙市居民心肺复苏知信行现状及培训效果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12]HazinskiMF,Nolan JP,Billi JE,et al.Executive Summary:2010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Sciencewith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J].Circulation,2010,122(2):250-275.
[13]Berg RA,Hemphill R,Abella BS,et al.Adult basic life support: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685-705.
[14]江帆,王莹,沈晓明,等.儿童急症救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5]Whitfield RH,Newcombe RG,Woollard M.Reliability of the Cardiff Test of basic life support and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version 3.1 [J].Resuscitation,2003,59(3):291-314.
[16]Sunde K,Wik L,Naess AC,et al.Impact of a child first aid wall calendar on laypeople's skills and knowledge of infant CPR[J].Resuscitation,1998,36(1):59-64.
[17]Kumar R,Lightner R.Games as an Interactive Classroom Technique: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Trainers,College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J].IJTLHE,2007,19(1):53-63.
[18]李锋,江帆,沈晓明.托幼机构保教人员儿童急症救助知识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35-37.
[19]Poppenhagen BW,Schuttenberg EM,Gallagher JP.Active learning for postsecondary educators:a study of two learning designs[J].Alternative Higher Educ,1982,6(4):242-257.
[20]Berden HJ,Willems FF,Hendrick JM,et al.How frequently should bas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raining be repeated tomaintain adequate skills?[J].BMJ,1993,306(6):1576-1577.
R195
B
1671-1246(2017)18-0069-04
湖南医药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15ZK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