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恩财
(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刘恩财
(沈阳农业大学 农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66)
玉米属于禾谷类作物。全生育期一般可划分为出苗期、拔节期、抽雄(穗)期、开花期、吐丝期、授粉期和成熟期等生育时期。从大的方面划分,生产上,人们通常将玉米从出苗到拔节这段时期称为苗期;从拔节到吐丝称为穗期;从吐丝到成熟称为粒期或花粒期。相当于具有不同生长发育特征的营养生长期,并进生长期及生殖生长期。同其他作物一样,玉米在不同时期的生长中心以及与产量的相关性不同,因此在栽培管理上,主攻方向或目标也有所不同。根据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特点,玉米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匀、苗壮。主要应掌握查田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蹲苗壮秧、水肥管理和防病防虫6个方面管理技术要点。
俗话说:见苗三分喜。苗齐、苗全,确保足够的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基础。缺苗浪费光能地力,不能发挥群体增产作用,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玉米播种至苗期,有多种原因,可导致烂芽、死苗或形成弱苗,最终出现缺苗现象。如播种过早,低温下缓慢发芽,致使烂芽或形成弱苗;播种过深,烂种或形成弱苗;播种过浅,种子“吊干”,炕种炕芽,霉烂干死;尿素等种肥施用不当烧种;种子被地下害虫咬食;种子芽率低;整地质量差等。从预防角度讲,应针对上述各种可能出现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缺苗发生。然而在玉米生产中,存在许多不可控因素。因此出苗后,应及早检查田间苗情。一旦发生缺苗,就应及时补苗。
如果缺苗较轻,可结合定苗在四邻留双株,弥补密度。若缺苗较重,则需要移栽。移栽一般应在幼苗易于成活的2~3叶期,定苗之前,挖出同田多余苗或早播地块中多余大龄苗(多1~2叶),于下午,最好是阴天带土移栽,栽后浇水。在缺苗较重,因秧苗、水源等条件无法移栽时,亦可补种。为了尽早出苗,补种前应催芽。无论补种或补栽,均应偏水偏肥,使全田幼苗平衡生长,以免后期形成弱势苗,最终小穗或无穗。
间苗宜早,一般在2~3叶期进行。去掉小苗、弱苗、病苗和圆茎徒长苗。定苗在4~5叶期较为合适。地头及边行可适当选留双株,以发挥边际增产效应。定苗不宜过晚(如超过6片叶),否则将造成苗荒,争水争肥,定苗时断根还易产生二茬苗、无效蘖,或后期形成“小老苗”,影响产量。据莱阳农业学校试验,某品种玉米,3~4叶期定苗,亩产308.6公斤;5~6叶期定苗,亩产264.1公斤,减产14.4%;8~9叶期定苗,减产达27%。目前生产上往往是间苗和定苗同时一次完成,以节省工时。
玉米苗期管理的核心任务就是培育壮苗,为后期丰产打下基础。玉米根系入土深度及根的数量受土壤条件影响很大。中耕的主要措施就是农民通常说的铲地和趟地,它可以消灭杂草,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防旱排涝,促进微生物活动,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四大肥力因素的关系,促进玉米根系生长,有利于培育壮苗。正如农谚所说:“锄上拥有三宝,发苗、抗旱、防涝。”因此中耕是玉米苗期管理的中心工作。传统的苗期中耕一般要进行2~3次。第一次在定苗前进行,宜浅,一般3~5厘米。第二次可在拔节前后进行,苗旁宜浅,行间宜深。目前生产上为了省工省时,有时只进行一次中耕,一般在拔节到大喇叭口期进行,如应用除草剂就可以免中耕,但却失掉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等效果。因此建议生产上免中耕和常规中耕以年际间交错进行为好。
蹲苗是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其具体措施是:在苗期底墒较好的情况下,采取控制灌水、多次中耕、扒土晒根等措施,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促使幼苗基部粗壮,控制地上部徒长,形成扁蒲秧,达到控上促下,发根壮秧,后期抗旱防倒,打好丰产基础的目的。蹲苗一般在定苗后至拔节期进行。春玉米时间可长些,夏玉米时间应短些。蹲苗与否及程度应观察玉米的苗期生长状态,若玉米植株晴天中午呈叶片卷曲(缩),叶色深绿,午后或傍晚恢复,次晨叶尖有水珠,即为适度,反之应停止蹲苗。一般土壤水分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50%以上。根据群众经验,蹲苗应掌握:蹲黑(苗浓绿)不蹲黄(苗黄弱),蹲肥不蹲瘦(地力),蹲湿不蹲干(墒情)。此外,对于苗期较短的早熟品种、套种、移栽苗及长势弱苗,不宜蹲苗。
玉米苗期的水肥管理也主要围绕培育壮苗来进行。玉米苗期耐旱、怕涝、需肥较少。因此一般情况下,宜控制水肥,尤其是水分,以防止徒长,催生壮苗。苗期土壤水分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65%即可,一般无需灌水。
关于玉米的施肥问题,一般应遵照施足基肥,适量种肥,分期追肥的原则。由于玉米苗期植株小,需肥较少,若播前施基肥,播时施种肥,拔节前一般无需追肥。生产上通常采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两次追肥,或大喇叭口期一次追肥。
一般情况下,玉米苗期侵染性病害较少。常见的是一些生理性病害,如紫红苗(一般由低温、田间积水、缺磷等引起)、黄化苗(缺氮或缺钾)及其他缺素症等。可通过营养诊断等方法对症防治。苗期害虫在目前玉米生产中,常造成延迟发育,形成病弱苗甚至缺苗断条等严重后果,给玉米生产带来极大影响。玉米苗期害虫种类很多。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和金针虫等。地上害虫主要有黏虫、蓟马和灯蛾等。
对于地下害虫,通常采用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毒饵毒土、茎叶喷药、灯光诱杀和加强管理等措施防治。常用的预防措施有:90%敌百虫0.5公斤,加水10公斤,拌玉米种子100公斤;或用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20~30公斤,拌玉米种子200~300公斤;可防治蝼蛄、金针虫等。用5%辛硫磷颗粒剂1~1.5公斤,兑细土15~25公斤,整地时撒在地面,耙入土中,可杀死蛴螬、金针虫。用麦麸或磨碎的豆饼50公斤炒香,然后用90%敌百虫0.5公斤,加水15公斤,拌匀,闷片刻制成毒饵。亩施毒饵1.5~2.5公斤,于傍晚撒于行间,可防治蛴螬、地老虎。用20%辛硫磷粉剂2.5公斤,给玉米苗喷粉,对防治1~2龄地老虎效果也比较好。除此之外,夜间用黑光灯诱杀蝼蛄、蛴螬和地老虎成虫;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消除地老虎产卵场所等都是较有效的防治办法。
对于地上害虫,通常采用药剂茎叶处理、诱蛾灭卵防除等措施防治。常用茎叶处理措施有:用2.5%敌百虫粉,或用50%马拉松粉,2%杀螟晴粉,亩喷粉2公斤;或用50%辛硫磷3000倍液,50%杀螟晴乳油1200倍液,亩喷施60~75公斤,可防治黏虫及灯蛾科幼虫。用2.5%敌杀死乳油1500倍液,可防治蓟马等害虫。诱蛾灭卵防除法:将稻草、麦秸等扎成直径10~15厘米的草把,插入田间,高出幼苗15~30厘米,每亩10把,每隔5~10天更换一次,将旧草把烧掉即可。
对于玉米的害虫防治,应该从农业防治和药物防治两个方面入手。农业防治如实现一定时段的轮作,避免重茬;清洁田间(杂草,根茬),减少虫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各地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效果很好,这是最有前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目前,有许多防治玉米地下害虫和地上害虫的化学制剂,但对于玉米苗期害虫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前题,这是既经济又环保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