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
丘吉尔与敦刻尔克大撤退
木匠
英籍“70后”好莱坞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新片《敦刻尔克》,自月初在全球上映以来,高热持续不退,叫好又叫座。然而,在这一片叫好声中,也有历史爱好者批评诺兰“过于把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最惊心动魄的撤退,个人化、简单化和非政治化了”。比如《纽约客》就说诺兰“错失了太多解说历史的良机,也没有好好地利用战时首相丘吉尔那铿锵有力的演说录音,来增强剧情的说服力”。而《国家评论》则更直接地批评道:“为达到渲染之效,《敦刻尔克》竟置正史于不顾,而去刻意营造虚构的人物,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的确,谈论“敦刻尔克大撤退”,怎么能绕开丘吉尔呢?如果没有丘吉尔,就不可能有这次二战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德国就很可能把英国和法国全都彻底灭亡了,那么整个欧洲大陆就将完全落入纳粹法西斯之手。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被德军包围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的大约40万英法联军(主要是英国远征军),在漫天德机的狂轰滥炸下,从海上撤退到英国本土的行动。而下达这场历史上最大规模,也最惊心动魄的大撤退命令的人,正是丘吉尔!且此时距离他临危受命,出任大英帝国联合政府首相,才刚过去了短短的16天!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进攻,二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因为自身的利益对德宣战。但实际上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的后面,并没有对入侵波兰的德军采取任何军事行动。9月27日,德军占领了华沙,波兰完全陷落。但英、法两国仍只是对德进行外交上的谴责。
当时,英法政府都认为,德军不敢悍然南下,而且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但让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的引导下,绕过了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向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担任主攻的是德军左翼A集团军群,他们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认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又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穿透了法军的防线。仅十多天,德军的装甲部队就横贯了法国,直插英吉利海峡。5月20日,比利时军队投降,使正准备向比利时进军,迎击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40万英法联军在佛兰德地区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英法联军一路退到了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
当德军从西、南、东三面,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时,希特勒却突然下令,让德军的装甲部队停了下来,而当时,德军最突前的装甲部队距离这个港口只有10英里了。其时,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长叹,敦刻尔克唾手可得,竟被这样“一个愚蠢”命令停止了前进!
其实,希特勒下这样一个命令,也是有他的考虑的,首先法国北部的战事已经明朗,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其次,戈林已拍着胸脯向他保证空军就可以完全消灭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命令执行的结果就是,给了英法联军一个机会。
当“发动机计划”开始后,成百上千条船从英吉利海峡英方一侧的多佛港出发,冒着德机的轰炸,而且是在没有任何空中、水面和地面掩护火力支援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地驶向法方一侧的敦刻尔克港,再从那里接上要撤出法国的英法联军,返回英国。
这真是一支古怪的“无敌舰队”,不仅有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小型护航舰、鱼雷艇、扫雷船,乃至雷达哨船,还有挂着五颜六色旗子的渔船、货轮、客轮,乃至私人游艇,当时有人开玩笑说:“英格兰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都去了敦刻尔克。”
很多不是军人的英国人和法国人都自发地加入了这场随时有可能葬身大海的行动,他们中不仅有码头工人、渔夫、出租汽车司机、游艇驾驶员,还有银行家、医生、工程师和文职官员,既有皮肤白里透红、脸上稚气未脱的童子军,也有古铜色皮肤、白发苍苍的老人。
这支船队在德机一波又一波的袭击下,在烈火硝烟中,在漂着无数尸体的海面上,毫不畏惧。这支勇往直前的船队为了怎样的目的奋勇向前呢?一位亲身投入接运部队的英国人事后回忆道:“在黑暗中驾驶是危险的事。阴云低垂,月昏星暗,我们没有带灯,也没有标志,没有办法辨别敌友。在渡海航程还不到一半时,我们开始和第一批返航的船队相遇了。黑暗中,我们‘边靠猜测,边靠上帝地航行着’……等着上船的士兵都很有纪律性,他们已为撤离战斗了三个星期,他们一直都在退却,经常失去指挥,孤立无援;他们缺少睡眠,忍饥挨渴,然而他们却一直保持着队形,直至开到海滩,仍服从指挥。这些疲惫的士兵,步履蹒跚地跨过海滩走向小船;大批的人马冒着轰炸和扫射涉入水中,前面的人已水深及肩,他们的头刚好在扑向岸边的波浪之上,直至不齐肩深他们才能上到船上。从岸上摆渡到大船的小船都因载人过多而倾斜着……一些大船则不顾落潮的危险,差不多冲到了岸上……沙滩上有被炸弹击中的驱逐舰残骸和被丢弃的救护车……这一切都辉映在红色的背景中,这是敦刻尔克在燃烧。没有水去扑火,也没人有空去救火……到处都是地狱般可怕的喧闹场,炮兵不停地开炮,炮声轰轰,火光闪闪,天空中充满了嘈杂声、高射炮声、机枪声……人们不可能正常说话,在敦刻尔克战斗过的人都有了一种极为嘶哑的嗓音——“敦刻尔克嗓子”,这是一种荣誉的标记。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最终,这支杂牌船队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里,救出了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尽管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毕竟为英国保留了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了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正如丘吉尔在6月4日向议会报告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将孕育着胜利!”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在这篇著名的演讲中,丘吉尔还向全世界说明了英国将会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越来越强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军名将蒙哥马利也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开始闪亮的,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位不为人所知的师长,但历史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而他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既成就了历史,也成就了自己。
本文参考了新浪等网站及百度百科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