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景物风光的描绘、怀古心绪的阐发、情感内蕴的表达以及审美取向的展现等四方面,将相隔千年的东晋兰亭集会诗和元末续兰亭集会诗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透露出相似的放逸风流之韵味,但又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兰亭集会诗 续兰亭集会诗 比较
东晋中期穆帝永和九年(353),名士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集会于绍兴会稽郡山阴县之兰亭,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传为千古风雅之谈,并留下一篇《兰亭集序》和三十七首兰亭诗。1008年后,即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劉仁本感慨“东晋山阴兰亭之会,蔚然文物,衣冠之盛,仪表后世,使人景慕不忘也”,便邀集瓯越名士谢理、朱右等四十二人,于余姚秘图山的雩咏亭前行修禊事,作诗咏怀,“补晋人所缺诗篇”{1},所赋之诗汇总后由四明篆刻大家胡仲瑛镌刻于石上,命名为《续兰亭会图石刻》,今存者共十二人所作诗二十四首。由于元末续兰亭集会本就是效法东晋兰亭集会,所以两者所留下的诗篇在各方面都存在着相似之处,但时隔千年,情随事迁,又带有各自时代的情绪与风貌。
一、景物风光的描绘
由于两次集会的时节、天气、环境大体相同,所以两者在对景物风光的描绘方面有共同之处。
东晋兰亭集会在暮春时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当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会稽的风景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呈现出清幽雅致的风貌。文人们面对着这大好山水,泼墨挥毫。谢万写的两首诗是所有兰亭诗中少有的纯粹写景的篇目。其四言诗云:“肆眺崇阿,寓目高林。青萝翳岫,修竹冠岑。谷流清响,条鼓鸣音。玄吐润,霏雾成阴。”这首诗简约含蓄,纯粹写景,主题专一,不枝不蔓。修竹、青萝、玄、霏雾等简单意象的罗列就营造出一种清新悦目的意境,此外还有山谷间流水的清脆响声,似鼓槌击打碰撞,声色兼备。其五言诗云:“司冥卷阴旗,句芒舒阳旌。灵液被九区,光风扇鲜荣。碧林辉英翠,红葩擢新茎。翔禽抚翰游,腾鳞跃清泠。”春神降临九州大地,万物都变得清鲜明丽,“碧”“翠”“红”极写春色,却艳而不俗。鸟儿舒展开翅膀,梳理着羽毛,自在悠游;鱼儿在清凉的溪水里腾跃,鱼鳞与熠熠水波相映成趣,欣欣向荣的神气表露无遗,人的愉悦心境也早已被纳入其中。纵观所有东晋兰亭集会诗的写景部分,没有像后代谢灵运的山水诗那样细致全面的景物描摹,而只是以粗略的白描笔法勾勒出山水自然的形貌。这种不追求铺陈丽藻的写法,与即兴作诗有关,也与文人们的心境有关,虽然艺术水平不是很高,但相当巧妙地营造出了恬淡之美。
至于元末的续兰亭会,组织者刘仁本在《续兰亭诗序》里提到当时也是阳春三月,“天气清淑,东风扇和,日景明丽”,秘图山和秘图湖边风景宜人,“水出岩罅,潴为方沼,疏为流泉,卉木丛茂,行列紫薇,间以篁竹,仿佛乎兰亭景状。”雅集地点位于余姚,与会稽同属浙东,山水风光有相似之处。为了使这次续兰亭会更有千年前晋时的风韵,刘仁本“作雩咏亭于龙泉之左麓,仿佛兰亭景物”。“雩咏亭”取意曾点舞雩咏归的典故,此等俊逸洒脱情怀,方可与流觞曲水媲美。这样一来,本次集会与前人的兰亭会就有了相似的外在环境氛围。
且看续兰亭诗的部分写景内容:“欣欣卉木,泠泠流泉”(刘仁本《补参军刘密》),“潜鳞泳波,游羽鸣条”(僧悦白云《补任城吕系》),“纤条乱风树,幽葩落晴沟”(僧如阜《补任城吕本》),“芳蕤被岩濑,葩萼耀林端”(郑彝《补山阴虞谷》)。续兰亭诗中选取的意象皆为春日里的风、云、水、林、花、鸟、鱼,与兰亭诗高度重合,再加上效仿古人,用了一人各作一首四言诗和五言诗的诗歌形式,也颇有晋人潇洒雅健、清新淡远的韵味,清朝文学家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里对其做出了“诗皆醇雅,绝类晋人”{2}的评价。
二、怀古心绪的阐发
两次集会诗都有明显的抚今追昔的意味,通过缅怀古人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和追求,但两者在追思的对象上有所差异和侧重。
东晋时期,老庄之道盛行,文人们都企慕自由超迈的人生境界。王凝之四言诗曰:“庄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庄子游于濠梁之上,浪漫逍遥,巢父筑巢而居,不营世利,“冥心真寄”表达了王凝之对此等隐逸君子的怀想和追慕,类似的还有曹华诗“愿与达人游,解结遨濠梁”,孙嗣诗“望岩怀逸许,临流想奇庄”等。袁峤之五言诗云:“遐想逸民轨,遗音良可玩。古人咏舞雩,今也同斯叹。”遐想古时候隐逸之士的高尚风范,他们的余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昔日曾点不济大志,只是希望去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风,歌咏而归,这样不役于物的洒脱也正是这帮东晋文人的追求,他们希望掬捧遗芳,发扬真风,实现“千载同一朝”。
关于元末的续兰亭会,刘仁本在《续兰亭诗序》中说“自永和至今,上下宇宙间千有八载,遗风绝响”,朱右在《上巳燕集补兰亭诗序》中也提到“追王谢之风流”,所以会上所作诗篇,大多是对东晋王谢之辈的追忆。如:“岂伊独乐,尚友千年。”(刘仁本《补参军刘密》)“一觞复一咏,畅情忘古今。”(谢理《补侍郎谢瑰》)“清风接千载,复此逍遥游。”(徐昭文《补府主簿后绵》)这些都是表现续兰亭会上的文人士大夫呼应了王羲之所说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忘怀古今的界限,愿与东晋王羲之等人结为良友,共同把酒言欢,畅叙幽情,是一种时光穿越、古今同乐的奇妙体验。“千载同流,夷犹芳轨”(张溥《补镇国大将军掾卞迪》),“缅怀古先哲,庶以继遐躅”(僧福报《补彭城曹》),表现的是与会者们要追寻先哲们的遥远足迹,承继他们的诗意情操并继续发扬遗韵。实际上,他们对古人的追忆所表达的都是对超脱和逍遥生活的向往,对高远出尘的隐逸境界的追求。
三、情感内蕴的表达
即兴所作的诗歌是文人士大夫们内心的明镜,最能直接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兰亭集会和续兰亭集会的诗人们也在水边列席而坐,乘兴赋诗,畅叙幽情。
东晋兰亭诗人所要表达的终极情感是散怀山丘。这些文人雅士聚集在兰亭,从促狭的一室之内走向寥廓的大自然,置身于浩渺的宇宙万物间,他们对生命有了崭新的体验,达到了物我两忘的隐逸境界。兰亭诗中反复出现“寄欢”“寄畅”“散怀”“寄散”“散豁”等字眼,表达的都是要享山川物理之趣,在自然中遣己忧怀的情感。王羲之五言诗:“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意思是虽然自然界万种事物的声音参差不齐,此起彼伏,但我身处自然,感觉一切都与我契合,一切都是新鲜生动的体验。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律动,能在人与山水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交感、互动,这是一种境界非凡的生命体验。有了这样高妙的欣赏自然的眼光,又怎么会不“散怀”呢?王彬之五言诗云:“鲜葩映林薄,游鳞戏清渠。临川欣投钓,得意岂在鱼。”河畔垂钓,又哪里是为了真正钓到鱼呢?光是自然的美景,就足以使人陶然于心了。这句写得实在巧妙,颇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味。
与东晋兰亭诗想要着意表达的兴寄山水、得以豁忧略有不同,元末续兰亭诗虽然也品赏流景,人与物共,但更侧重表现集会当下的诗酒唱和之乐和交友之乐。诗里几乎每一首都提到了与会者流觞曲水、撷芳擢兰,或饮或酢,或咏或歌的集会活动,这是东晋兰亭诗所不具备的特征。如:“飞觞拊咏,万化陶然”“衣冠继芳集,临流引清樽”(刘仁本《补参军刘密》),“翰藻载咏,羽觞载浮”(赵《补参军孔炽》),“临流转轻觞,于以乐嘉宾。咏歌意自适,酣畅趣益真”(朱《补府功曹劳夷》),之所以着意写这些活动,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活动已经成了风雅的代名词,承继着曾点、晋人的精神气韵,可以使他们超然飘逸,不再受俗世牵绊。
元末喜集会、重交友的风气盛行。朱右曾在他的咏怀诗《遣兴》里写道:“藉藉春花萎,冉冉芳年度。寄语素心人,朱颜恐非故。”{3}他感慨年华易逝,一句“寄语素心人”就写出了他不愿在时运不济中随波逐流,而是要寻求有着同样淡泊世情的生命追求的知己,一起悠游、畅谈。续兰亭诗中的“亦有良朋,载啸载吟”(朱右《补余杭令谢滕》)、“携我良俦,憩于崇冈”(徐昭文《补府主簿后绵》)、“集我朋俦,掇兹兰芷”(张溥《补镇国大将军掾卞迪》)等,写的都是集会上的交友活动。诗中反复出现“陶然”“”“欣怀”“怡情”等表示内心愉悦的词,也反映出他们通过这次雅集活动来与同道友人一起修禊赋诗,抒发心性,以求得人生的慰藉与解脱。他们在集体的欢愉中寻求心与心的共鸣,颇有乱世中的惺惺相惜之感。
然而,诗中表达的并不只是纯粹的快乐之情。谢理《补侍郎谢瑰诗》中写道“俯仰千古,逝者如斯”,大有惋惜这次集会的快乐时光短暂、转瞬即逝的悲凉之感,这也很大程度上源于现实的复杂困境对诗人内心的烦扰。朱右在《上巳燕集补兰亭诗序》也谈到“慨流光之易迈”,流露出一种不能自己主宰把握美好时光的无奈与感慨。从这个层面上讲,续兰亭会的与会者们还没有实现完全的真性情、真解放。的确,身处这样的时代,凡是有着忧国之心的人,没有能够全身而退的,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山水間、诗酒中疗伤避难,把迷惘和悲慨藏匿在任情闲适的诗歌背后,这是这次集会更深层的情感内蕴。
四、审美取向的展现
东晋和元末跨越千年,在兰亭诗和续兰亭诗中彰显出了各自的时代特色,又有着异世同流的审美取向。
魏晋时期是玄学风行的时期,人们尤尚清谈。兰亭诗由于当时东晋文人的审美倾向,也带上了明显的玄言色彩。玄学影响下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重理轻情”。兰亭诗中也有谈玄讲道的成分,如王羲之诗“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悠悠大象运,轮转无停际。陶化非吾因,去来非吾制。宗统竟安在,即顺理自泰”,讲的是宇宙万物周行不殆,个体在自然面前是渺小无力的,逆天而行是枉费精力,只有顺随理运,委运乘化才能泰然自适。“合散固其常,修短定无始。造新不暂停,一往不再起”,讲的是生命有其运行的自然规律,时间也是如此,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停止流逝,由此生发出对生命短暂、个人无法主宰命运的无限感慨;《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传达的也是这个意思。总的来说,由于兰亭诗处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阶段,它所体现的“理”并不是深微莫测的奥义,也不是完全不切实际、高蹈于半空的清谈,而是将玄理融入生活现实中、融入对自然万物的体察中,从而显露出一种淡泊宁静而不过分虚空的情致。
晋人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重神轻形”。受玄学注重抽象思维的影响,晋人普遍有“略其玄黄,取其俊逸”{4}的审美观。他们的人物品藻也遵循这个原则,认为外表的、非本质的是不重要的,精神气质层面的才是根本的。兰亭诗中也有体现这种审美特质之处,如王羲之的五言诗:“远想千载外,何必谢曩昔。相与无相与,形骸自脱落。”讲的是精神是无限的,可以不受外物的阻碍而穿梭古今,这样,便可不必拘泥于往昔,便可忘却形骸,摆脱世俗的束缚,从而达到精神的逍遥自足。
元代续兰亭会诗所透露的审美取向也受自己时代的影响,有意无意地与东晋兰亭会的精神气韵相契合。
首先,刘仁本是本次雅集的发起者,他非常欣赏晋人的风度,偏好玄学,他将自己的文稿命名为《羽庭集》也是因为读了孙绰《天台山赋》中的“羽人丹丘,福庭不死”一句而欣然慕之。{5}可以说,续兰亭诗有意地带有和兰亭诗相似的审美倾向。
其次,这次续兰亭会又显现出元代江南雅集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特征。元末社会阶级、民族矛盾日益凸显,社会骚动混乱,全国战事紧张。正如《论语·泰伯》中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南方的文人士大夫都纷纷避乱于山林之间,隐逸群体迅速扩张。王冕的《漫兴五首》之三描绘的就是这番景象:“处处言离乱,纷纷觅隐居。山林增气象,城郭转空虚。”{6}此次续兰亭会下至元亡仅八年,与会者来自瓯越各界,有政府官员、文人、僧人和隐者。他们身处乱世,却寄情山水,享受诗酒风雅,风流自赏。在这一点上,其实是超逸现实的他们无意间做到了和魏晋风度相契合。
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参加了本次聚会的三位诗僧:天台僧悦白云、四明沙门僧阜和东山僧福报。元代方外交盛行,元末文人士大夫崇佛、尚佛,举行雅集时,往往会邀请诗僧参与。{7}此次续兰亭会上僧人所作之诗并不逊色于其他与会者,在审美上也透露出与晋人相似的风骨。悦白云《补任城吕系》诗云:“崇阿抚神秘,微风扇和淳。灵雨既云沐,品汇区以陈。兰苕擢中,葩萼媚芳晨。散怀得真契,引觞答熙春。”字里行间透露出无尘俗气的颖脱雅致。僧福报《补彭城曹》诗云:“晴云冉冉,幽草茸茸。群贤戾止,乐攸同。芳葩泛滟,翔羽溯风。亦有旨酒,聊以从容。”晴空中云朵洁白蓬软,幽深处小草短小柔嫩,香花明艳闪耀,飞禽迎风翱翔,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呈现出宽舒之态;众宾客都欣然而至,诗酒以畅怀。全诗交错描写景和人,达成心灵和山水的巧妙合一,显得潇洒清旷。再加上僧人本身带有脱俗的禅意,也为这次雅集笼上了一层氤氲烟霞味。
以上三方面使得续兰亭诗和兰亭诗殊途同归,都形成了清虚恬淡的诗风。
五、结语
元末文人士大夫的俊逸放脱穿越千年,与东晋兰亭雅士们的心境遥相呼应,也传为一桩美谈。如今,两次雅集当年的盛况早已风流云散,所幸集会诗得以部分保留下来。品读这些诗歌,他们的高蹈旷远的歌咏之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
{1}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八四○《刘仁本·跋家刊定武兰亭帖后》,凤凰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2} 〔清〕朱彝尊选编:《明诗综》卷八十八《刘仁本·续兰亭会补参军刘密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29页。
{3} 〔清〕朱彝尊选编:《明诗综》卷六《朱右·遣兴》,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19页。
{4} 〔南朝宋〕刘义庆著,徐震校笺:《世说新语校笺·轻诋第二十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51页。
{5} 邱江宁、宋启凤:《论元代“续兰亭会”》,《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6} 杨镰主编:《全元诗》第四十九册《王冕·谩兴五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392页。
{7} 杨印民:《方外交与元代寺观饮酒风习》,《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八三九)刘仁本·续兰亭诗序[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2]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三)[M]. 北京:中华书局,1983(本文所提及的东晋兰亭诗也均选自此处).
[3] 刘仁本.羽庭集(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光绪《余姚县志》之《古迹》卷十四(本文所提及的元末续兰亭诗也均选自此处).
[5]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五四八).朱右·上巳燕集补兰亭诗序[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作 者:杨珍妮,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名作欣赏·中旬刊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