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渔”意象的意蕴分析

2017-09-20 10:05杨琼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意蕴意象

摘 要:作为一种文学创作的整体,宋代“渔”意象的词作体现了寄情渔钓的共性特征。在两宋三百多年的进程中,因创作者所处历史环境,自身的个性气质、才能学养等方面的不同,同样的意象背后展现的是文人不同的精神风貌。本文从“未知人世风波”的闲适情怀、“渔蓑堪老”的遁世之志、“志不在渔”的求仕心理三个方面的意蕴内涵来探究宋代文人的文化选择和精神需要。

关键词:“渔”意象 意蕴 闲适 遁世 求仕

若要整体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意象,无疑会使研究显得笼统和庞杂,而选取某一个朝代,并从这个朝代的某种文学体裁入手,分析并感受当时文人对于渔父或者垂钓的特殊情感,则显得更为合理,并具有实践性。因此,宋词便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宋代初期“渔”意象的词作数量不多,且成就不高。此时的文人大多有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只有少数人因为仕途坎坷,产生归隐感。到了中后期,由于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织,促使文人在参政的同时产生了畏祸远害的心理,建功立业的渴望开始消退,返归自然的隐逸心理萌发。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大量“渔”意象的词作,我们只有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以及文人心态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探知这一意象背后所隐藏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内涵。

一、“未知人世风波”的闲适情怀

表达闲适情怀是宋词“渔”意象所关涉的一个主要内容,词人善于选取与“渔”相关的酒、棹歌、明月等意象将它们排列组合来表达这一情怀,从而使词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每一文学意象在漫长的文化历史发展中,均一一逐步确立其特有的思想情感内涵,定格为人类某些共同情绪的载体,含有特定的人文内容。”①本文通过对这些组合意象的分析,探寻宋人对渔钓寄托的意趣情志。

(一)“渔——酒”意象的组合 宋人朱肱在《酒经》中说:“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乡射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夫无一可以缺此。”(《说郛》卷四十四)可见酒在古代文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浇愁避世的工具,也是解脱束缚进入自由创作的途径。在渔意象的词作中,渔人往往借助醉酒而获得自由状态,从而进入缥缈逍遥的境界。

渔父醉,钓竿闲。柳下呼儿牢系船。高眠风月天。

——戴复古:《渔父》②

渔父酒足饭饱之后,闲置了钓竿,在柳下指使小儿要将渔船牢牢地系在岸边,自己却酣眠在无边风月中,远离尘嚣。“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这样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酒是要求生命自由地、狂放地、艺术地表现在具体人身上”③,词中的醉酒成了渔父潇洒不群、飘逸自得气质的外化。戴复古是一位“平生不肯作举子业,独以诗自适,终穷而不悔”(《宋诗略》卷十四)的个性词人,一生不仕,浪迹江湖,晚年归家隐居,词中不理尘世,不被俗事所羁绊的渔父形象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

云棹远,南浦绿波春。日暖风和初解冻,饵香竿袅好垂纶。一钓得金鳞。

风乍起,吹皱碧渊沦。红脍斫来龙更美,白醪酤得旨兼醇。一醉武陵人。

——李纲:《望江南》④

日暖风和真是垂钓的好天气,有了亲自钓上来的鲜美的鱼,再配上糯米酒,更添别样的风雅。饮酒不再是为了消愁,而成了享受生活、体悟人生的方式。李纲在序中曾言:“予在沙阳,尝作满庭芳一阕,寄陆礼,末句云:‘何时得,恩来日下,蓑笠老江湖。今蒙恩北归,当践斯言。”正是他对于诗酒人生的向往,对于平凡渔钓生活的渴望,才能使隐士的精神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二)“渔——棹歌”意象组合 棹歌意象与渔意象是紧密相连的,它们都是非常典型的江南文化意象的代表。在词作中渔人率性自然,所唱的山歌脱离了表现男女相思的范畴,内容上更趋于雅化,或歌咏山水,或表达个人的隐逸自适。

無数菰蒲间藕花。棹歌轻举酌流霞。随家好,转山斜。也有孤村三两家。

——赵构:《渔父词》⑤

繁密的菰蒲中夹杂着藕花,期间有一叶扁舟,渔人轻轻唱着船歌,饮着美酒,任意东西。其实这与“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⑥的真实渔人生活相去甚远,自张志和之后,古代文人给渔父生活披上了理想的外衣。他们不理世事,唱棹歌来抒发欢愉之情。此时的“棹歌”意象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表达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赵构虽是帝王,身在朝廷操持国家大事,但仍有这种隐逸的需求。现实中的他不可能放国家社稷于不顾,只能选择“朝隐”,在内心构建出清雅的渔父生活。

不须青史流芳馥。也不须、荣华富贵,尊前频祝。但得山中茅屋在,莫遣鹤悲猿哭。随意种、荼薇躅。莼菜可羹鲈可,听渔舟、晚唱清溪曲。醉又醒,唤芳。

——赵必:《贺新郎·和陈新渌观竞渡韵》⑦

身处山间茅屋,食的是野菜莼鲈,饮美酒听渔人唱着清溪曲,这样的闲适自在不比荣华富贵、青史流芳更重要吗?正如罗大经《鹤林玉露》所说,“大概于世间一切声色嗜好说得好,一切荣辱得丧看破,然后快活意思方自此生”⑧,清贫简朴的生活反而使人更专注于诗意和审美上的愉悦。暮色中渔人唱的曲子不仅为这平淡的乡村生活装点了诗情画意,也为渔父形象注入了通达洒脱之气。

(三)“渔——明月”意象组合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⑨,几千年来明月以其高洁、含蓄、柔美的形象在文学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词人善于将“明月”与清风、江水、烟波等自然景物相结合,将整篇词作笼罩在一片神秘朦胧的月色中,融诗情、画意、哲理三者为一体。

卧月眠风乐有余。蒹葭处处钓重湖。斟鲁酒,脍鲈鱼。一片家风入画图。

——李弥逊:《和董端明大野渔父图》⑩

渔人沉睡在一片明月的流光之中,时不时拂来的清风将我们引入澄澈皎洁之境,这样的画面既是寂静的又是流动的。月的清辉成了表现这首词意蕴的审美意象,也成为渔人生活图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张元干:《渔家傲·题玄真子图》{11}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不断变更,唯有高悬的明月不变,日复一日照着人间。词人面对这亘古的月不禁展开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山水烟波间的垂钓多么逍遥,世间的兴衰、荣辱、得失又与“我”何干?是这一轮明月的引领使词人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升华。

还有“酒”“棹歌”“明月”三种意象共同组成的意象链,作为渔钓画面的背景,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价值取向。

红尘光景事如何。扰扰利名多。若问侬家活计,扁舟小笠轻蓑。 一尊美酒,一轮皓月,一弄山歌。选甚掀天白浪,未如人世风波。

——张抡:《渔父》{12}

渔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尘世扰扰都与他们无关,“一尊美酒”“一轮皓月”“一弄山歌”,这些意象构成宁静悠闲的意境更显现出他们的生活祥和安乐。手持钓竿,身戴蓑笠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虽然注定清贫,但是内心富足,没有什么烦恼。想要过渔父那样与世无争、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恐怕只能远离红尘了。

二、“渔蓑堪老”的遁世之志

全宋词中涉及“渔”意象的词作有很大一部分是表达遁世之志的,一类是出于避世远俗、栖心自然的天性,对于人间荣辱一笑置之,他们不愿卷入政治的旋涡,耻于为了富贵功名苦苦挣扎,词作中塑造的渔父淡泊、安然的闲情与他们本身远离红尘、旷达自适的意趣相契合;还有一类是遭受了政治的打击或人生的困苦,他们在无法达到“兼济之志”时,最终选择走上归隐渔樵躬耕的道路。我们以具体的词作进行分析:

钓鱼船上谢三郎。双鬓已苍苍。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 汀草畔,浦花旁。静鸣榔。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

——俞紫芝:《阮郎归》{13}

上阕用清淡、简洁的笔触刻画出一个高蹈出尘、不慕名利的隐士形象。前两句化用典故《传灯录》云:“玄沙,福州闽县人,幼好垂钓,常泛舟于南台江,狎诸渔者。年甫三十,忽慕出尘,乃弃钓艇,投芙蓉山训禅师落发。秀老用其事也。”{14}钓鱼船上的谢三郎,如今已白发苍苍。渔人的蓑衣斗笠虽然并没有因清高而显贵,但是他也不愿拿此来换朝廷的金印。金章,金质的官印,汉唐以来丞相等高级官员赐金印紫绶。多少文人寒窗苦读十余载,为的就是金榜题名、荣华富贵,但是在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看来,这些还不如自己简单、朴素的生活来得自在,可见这位隐者对于蝇头利禄、蜗角功名的不屑。

下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渔人生活图景。汀草畔,浦花边,多么清雅的环境,渔人扣舷而鸣,眼前只有如画的一片潇湘,真是有清高自持的渔家风范。这首词其实是词人自明心迹之作,俞紫芝少有高行,笃信佛教,一生不仕不娶,认为“江湖扁舟不能受流俗人拘忌束缚者”{15},词中谢三郎这种追求清静无为的出世意趣正是作者自身所具备的。

表现遁世之志的“渔”意象的词作常常与“金章”意象联系在一起。“金章”与“蓑衣”其实是文人仕与隐的两种状态,“金印紫绶”是权力的象征,而在隐者的心中它还不如垂钓的蓑衣高贵,可见其人生追求和精神状态。

五月河中菱荇遍。丝纶欲下相萦绊。却掉船来芳草岸。呼侣伴。蓑衣不把金章换。

——洪适:《渔家傲引》{16}

初夏五月,河中遍布菱角和荇菜,渔人手中的钓丝也与它们相伴萦绕。掉转船头来到芳草岸边呼朋引伴,这样的生活就算拿官服金印来换也不给。

松江西畔水连空。霜叶舞丹枫。谩道金章清贵,何如蓑笠从容。

——张抡:《朝中措·渔父》{17}

面对碧水连空、霜叶飞舞的山水胜景,不禁感慨官场的尔虞我诈哪比得上清闲从容的打渔生活。

钓纶轻,兰棹稳,笑王侯。一蓑一笠,得意何必美封留。纵使金章鼎贵,何似玉樽倾倒,一醉可消愁。

——赵善括:《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18}

一蓑一笠,任凭船儿漂泊游荡,功名利禄不值一提。金章纵然高贵也比不上自己手中的美酒可以消除内心的愁绪。

砂碛畔,蒹葭茂。烟波际,盟鸥友。喜清风明月,多情相守。紫绶金章朝路险,青蓑箬笠沧溟浩。舍浮云、富贵乐天真,酾江酒。

——夏元鼎:《满江红》{1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其身处黑暗的官场,过心惊胆战的日子,不如与鸥鸟相伴过一生。弃“金章”而取“蓑笠”也暗含他们不慕尘世的决心。除此之外,还有“腰黄”“黄鱼”等意象都表达了同一种意义。“旁人不解青蓑意,犹说黄金宝带重”(叶梦得《鹧鸪天》){20};“细算年来活计,只消一个渔舟。金鱼无分不须求。只乞鲈鱼换酒”(周紫芝《西江月》){21};“老去一蓑烟雨里,钓沧浪。看君鸣凤向朝阳。且腰黄”(张元干《杨柳枝》){22}等都彰显了作者高洁的志趣。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古之渔隐,大概感时愤事,胸中有大不得已焉者,岂在渔哉。”他们虽然能得到同道的赏识,但得不到世俗的认可。{23}

自叹劳生,经年何事,京华信漂泊。念渚蒲汀柳,空归闲梦,风轮雨楫,终辜前约。情景牵心眼,流连处、利名易薄。回头谢、冶叶倡条,便入渔钓乐。

——周邦彦:《一寸金》{24}

词人回顾过去的冶游生活,心境已与年少时全然不同,名利之心、声色生活已不再是他所追逐的对象,不禁产生了归隐的想法。王逸《楚辞序》曰:“渔父隐居避世,钓鱼江湖,欣然而乐。”{25}此时的周邦彦已年过四旬,看破人间荣辱,只想独自垂钓享受余下的时光,看似豁达却暗含人生苍凉无奈之感。

北宋中后期文人士大夫处于一种边缘人的位置,他们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选择“藏声于江海之上”,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也是渔隐词迅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此时“渔隐”已成为词人调整心态,平衡个人得失的手段。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舻呕哑。酒如清露如花。逢人问道歸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陆游:《鹧鸪天》{26}

汉代邵平退官之后种瓜于长安东青门外,瓜甜味美,时人谓“东陵瓜”,成为一段佳话。而词人所在的家乡是水乡,面对镜湖的大好风光,他无心务农,羡慕渔人洒脱自由的渔钓生活。这两句虽然看似平淡,但是联系词人的际遇,当时陆游在朝廷遭受投降派诬陷、排挤,罢官回了家乡,志不能伸,“懒”“送”二字含蓄地透露出其闲居于这一方天地百无聊赖的心情。

暮春时节,成对的新燕划过镜湖的水面,在夕阳的余晖下沙鸥点点轻盈地落在远处的沙洲之上。渔人歌声缥缈,舻声呕哑,他们饮的酒像清露一般醇美,他们用盐腌渍的鱼像花一样香甜。新燕、轻鸥、春岸、晚沙、歌声、舻声这些意象和谐地组成了一幅充满意趣的画卷,令人向往,这是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所难以想象的。词人面对家乡的水色湖光,心中的忧愁愤懑慢慢转向了乐观自适。“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这一问一答可见词人对政治已心灰意懒,决意过“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27}的渔隐生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文人士大夫在仕途上遭遇挫折,报国无门的时候,那些佛家、道家的出世思想就会亲近他们。虽然这样的隐居避世并不是词人的初衷,这“笑”也是强作旷达的苦笑,但此时唯有遁世归隐的渔樵之趣才能给他的心灵带来慰藉。

乃一声归去,对笔床茶灶,寄傲幽情。雨笠风蓑,古意谩说玄真。知鱼淡然自乐,钓清名、空在丝纶。笑未已,笑严陵、还笑渭滨。

——张炎:《声声慢·赋渔隐》{28}

在这首词中,词人同时提到了张志和、吕尚、严子陵三位渔隐人物,由此可见词人自身的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对于在渭水之滨直钩钓文王的姜太公和“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鹊桥仙》){29}的严子陵这种志不在渔的行为,作者是嗤之以鼻的,他所赞赏的是张志和“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的真正隐居避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

张炎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过着贵胄公子的富裕生活,曾“张枢践扬朱华,为宣词令、合门簿书,详知朝仪典故。其姑缙云夫人,承恩穆陵,因得出入九禁,备见一时宫中燕幸之事。尝赋《宫词》七十首,尽载当时盛际,非其他想象而为者”,可见年少时多么意气风发。但随着临安被元人攻陷,他从承平公子变成了南宋遗民,饱受国破家亡的痛楚。曾北上游燕赵谋官,失意而返,最终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舒岳祥序《山中白云词》中写道:“玉田张君,自社稷变置,凌烟废堕,落魄纵饮。北游燕蓟,上公车,登承明有日矣。一日,思江南菰米、莼丝,慨然被而归。不入古杭,扁舟浙水东西,为漫浪游。散囊中千金装。吴江楚岸,枫丹苇白,一奚童负锦囊自随。”{30}飘零如羽的身世和寄食于人的生活让他转向笔头词间寻求慰藉,全宋词中张炎词作涉及“渔”意象的达十七首之多。“聊适兴,且怡颜。问天难买是真闲”{31};“沽酒去,闭门休。从此清闲不属鸥”{32};“停短棹。舣平沙。流水恐是杏坛花”{33}等十首渔歌是张炎六十三岁在宜兴所作。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十二年的吴楚之游,无家可依,努力在痛苦中寻找一条出路。这些词虽然看似闲适洒脱,在序中也谈及“张志和与余同姓,而意趣亦不相远”,但联系词人的生平际遇,不免有身世盛衰的淡淡哀愁隐藏在其中。

三、“志不在渔”的求仕心理

“古之隐逸者……盖以恬淡为心,不嗷不昧,安时处顺,与物无私者也。”{34}在我们眼中,隐士应该像巢父、许由一样离群索居、修身养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文人在隐与仕之间徘徊,隐逸也更多地有了一份世俗意味。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苏舜钦:《水调歌头·沧浪亭》{35}

苏舜钦是宰相杜衍的女婿,之前被范仲淹推举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是个直言敢谏、议论时弊的忠臣,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他于庆历五年因“进奏院祀酒神会”事件被弹劾贬至苏州,购地筑沧浪亭,这首词就是在此背景下所作。

烟波浩渺的湖水,毗邻洞庭山,鱼龙潜隐处,烟雾缥缈。面对这苍茫之景,词人不禁想起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的范蠡和远避祸患辞官归隐的张翰,他虽然想要坐拥山水当一个无名渔翁,但是又期待回归朝廷,仕与隐的矛盾不断在心间挣扎。忽然,他看到有小舟撇浪载满鲈鱼而归,在落日暴风雨中,绕过汀湾而行。“方”“忽”可见词人意识的觉醒,仕途的黯淡、人生的坎坷一时漫上心头,自己如同暴风雨中的小舟,一路劈波斩浪。

大丈夫应该有治国平天下之志,耻于闲适无所作为,而自己正值三十七岁的壮年却不能为社稷效力。眼看早生华发改变了年轻的容颜,却又无可奈何。本想在太湖学姜太公垂钓,又怕鸥鸟识破心思不肯亲近,只有撑船拨开芦荻,看潮起潮落。此时的词人已经做出了抉择,虽然仕途多舛,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文人的最高理想。

渔父的形象本就包含着仕与隐的矛盾,比起一味避世的道家信徒形象,姜尚意不在渔的“奸钓”更符合文人想要实现最高理想的期待,以《浪淘沙令》和《渔家傲》为例: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王安石:《浪淘沙令》{36}

伊尹和呂尚本来是隐没在山间的渔樵,他们最终能够实现政治理想除了自身的经世才干,更重要的是能遇到明君的赏识。不难理解作者咏叹伊、吕真正的意图就是期待能被贤明的君主征召,辅佐帝王,兴邦立业。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谢逸:《渔家傲》{37}

长笛做伴,鲈鱼下酒,极其生动美好的渔钓画面,但是“自叹直钩无处使”仍能让人感受到作者流露出的淡淡忧愁。

当“渔”这个符号成为有固定内涵的文字意象后,它与酒、棹歌、明月、金章、笛声这些象征性符号相碰撞,就构建出文人心中的渔父生活,表明了他们或入世或出世的价值观。

① 皇甫修文:《文体诗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②{18}{19}{28}{31}{32}{33} 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下),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567页,第1354页,第1829页,第2327页,第2355页,第2355页,第2355页。

③ 李麟主编:《茶酒文化常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④{11}{12}{13}{16}{17}{20}{21}{22}{24}{26}{27}{35}{36}{37} 唐圭璋主编:《全宋词》(上),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29页,第757页,第978页,第148页,第948页,第978頁,第543页,第609页,第764页,第427页,第1088页,第1090页,第119页,第146页,第452页。

⑤⑦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2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第337页。

⑥ 袁行云、高尚贤选注:《明诗选》,春秋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页。

⑧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3页。

⑨ 褚斌杰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

{10} 唐圭璋编纂:《全宋词》(第5册),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003页。

{14} 唐圭璋:《宋词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15}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06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23} 吴熊和主编:《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2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5页。

{25}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昭明文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29}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4页。

{30} 沈祖:《宋词赏析》,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34} 〔汉〕司马迁等著,马松源主编:《二十五史精华》,线装书局2011年版,第586页。

作 者:杨琼,宁波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李珂 E-mail:mzxslk@163.com

猜你喜欢
意蕴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