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公众考古教育刍议

2017-09-20 09:52刘芷菲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生教育

刘芷菲

【摘 要】中学生是公众考古教育重要的参与主体之一。在中学开展公众考古教育非常必要,可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也有益于他们价值观念的养成。针对当前我国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学课堂教育应主动将考古成果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专业机构应尽可能加强与中学教育的多层次联合,如博物馆-学校协作,开辟面向中学生的考古教育渠道;各类相关机构和社团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公众考古知识等。

【关键词】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

苏秉琦先生曾指出考古“仅仅依靠少数专业考古和文物工作人员,是不可能作好的,只有发动群众,依靠广大群众,使考古工作成为全国规模的有组织的群众性工作”。[1]尽管他没有明确提出“公众考古”一词,但已告诉我们,考古不仅仅在于更好地将考古成果呈现给大众,考古要成为人民的事业,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972年,美国学者Charles R. Mc Gimsey正式提出“公众考古学”概念。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考古事业的热潮。公众考古观念逐渐传播到大众,公众参与考古事业方兴未艾。而笔者认为,公众考古事业要健康发展,中学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相应的中学公众考古教育应重点推进。

一、对中学生开展公众考古教育非常必要

公众考古教育可提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成效。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辨析和知识运用力。当面对文物或新考古成果时,中学生就能够调动从书本上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阐释。在中学阶段,老师若能将考古成果与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就能帮助中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课本上枯燥的知識点,促其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在史论与史实之间建立科学的逻辑联系。

正如李让所说,“人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的未来掌握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手中,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也在今天和明天的青少年身上”。[2]的确,在人们的中学时期就让他们认识到考古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到基本的文物保护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传授文保知识,这将会为今后的社会培养出一大批有基本考古素养的群众,为考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打下基础。

另外,公众考古教育对中学生价值观念养成非常重要。在全球化的热潮之下,我们中许多人出现了崇拜西方文化,甚至否定本国传统文化的取向,在中小学生中表现较为严重。中学时期,学生正在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公众考古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的必要补充,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加强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对形成中学生的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内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多家电视台推出的文物科普节目对我们公众考古教育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而国内公益性博物馆、民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为公众考古教育的实践提供坚实的条件。各类相关文化、科研机构与有志之士更为我国公众考古事业身体力行。我们迎来了中学公众考古教育的大好时期。

1.相关教学科研机构的主动组织

考古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学术研究工作。尽管公众考古教育本身并不是以某项考古发掘项目为目的,但是,只有教学研究机构主动参与其组织过程,才能达成教育传播的功效。近年来,国内有多家专业机构开启了中学生考古夏令营的项目,例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自2008年开始举办中学生考古暑期课堂,虽然以自主招生为主,但对于推进中学生公众考古进程依然居功甚伟。至今,参与其中的中学生达千人以上。

贵州省考古研究所策划的“亲历考古,触摸四百年土司生活”系列公众考古活动,组织遗址所在地的中学将课堂搬至考古现场,并且将师生寄来的文章收入相关公众考古书籍。该所还在“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活动中,以举办讲座、制作展板和编制宣传册的方式,将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相关知识带进了贵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与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培训相比,将考古知识直接带进校园可以使中小学生更加直观、直接地了解考古知识。

众所周知,专业机构主导下的公众考古教育最为专业、最具成效,但是,像上述针对中学生的考古教育项目还不是很多,惠及的中学生还是太少,对广大需要接受教育的中学生而言可谓杯水车薪。同时,目前国内这样针对中学的考古教育还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的管理,缺少专业组织机构引导。

2.博物馆主导下的考古教育渐次展开

收藏、展览和教育是博物馆天然的三大功能。以博物馆为载体和主体的考古教育理应当是公众考古教育的主要形式。我国博物馆众多,层级丰富,考古发掘的文物大多集中于此。如果围绕博物馆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面对中学生的公众考古教育,应该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当前,各地博物馆免费开放,而且多数博物馆也配备了专业的讲师,中学生可以自主参观,接受教育。许多地方的博物馆还主动组织面向中学生的各类考古教育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的解决了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更新的比较慢,和考古新发现脱节的问题。例如,非常著名的“司母戊鼎”,如今考古界已经考证为“后母戊鼎”,但中学课本上还是写作“司母戊鼎”。但如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所说,“考古人员是历史真相的发掘者,历史老师是历史文化的传递者,把考古新发现的历史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历史老师,把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分享,是开展这次公众考古活动的主要目的”。[3]所以,多地博物馆的行动是对于考古资源与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进行了有效尝试。

2016年4月9日,由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汉—晋—寻找贵族墓葬的地下空间”公众考古活动中,30多位中学历史老师在听取了土山汉墓考古发掘领队的“考古新发现与中学历史教学实地考察与研讨”的讲座后参观了考古发掘现场。此次活动就是考古知识培育与历史理论教学整合的有效实践。

但是,目前,博物馆主导下的面对学生的专项教育项目不是太多,仍然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有序组织和规划。尤其是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缺乏计划性的协作关系,有些博物馆只是自弹自唱,而有的学校则是单打独斗。馆校间的协作缺乏长效机制。endprint

3.中学生团体主动探求

当下中学校园里的学生,是一群思想活跃、探求欲强的存在。许多学校的中学生组织了考古社,或相关的文化社。在这样的团体中,一群对考古志趣相投的学生,自发申请建立考古社团,并组织各类与考古相关的社团活动,如邀请考古专家开设考古类的知识讲座,在校园中组织有关考古科普的社团展示活动,在历史老师和专业人士的带领下进博物馆或遗址公园参观学习,等等。

以社团为载体,就能很好的将考古知识教育与校园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考古社为例,该社于2014年在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的支持下筹备成立,并邀请上海历史博物馆研究专员担任辅导老师。2017年上半年,上外附中考古社开展了以汉代海昏侯墓为主题的社团展示活动。该活动以介绍墓葬背景、文物分类游戏以及复原文物图案为主要环节,为该校中学生们展现了汉代王侯墓葬的形制、西汉“事死如生”的丧葬理念,并通过考古社员的介绍,使中学生们从器形及用途等多角度深入了解出土文物。

但是,笔者从百度搜索和相关学校官网巡查的结果来看,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这种自发组织的考古素质培养的形式并不是很看好,大多数学校也没有给出相应的资源支持。可以说,这种学生普惠形式的公众考古教育任重道远。

三、对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我国当前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现状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更认识到了问题和困难。公共考古教育事业发育水平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笔者对现有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出这几点:一是没有相关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缺乏管理层面的组織和领导,应该怎样开展,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案;二是缺乏对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的方式、方法的总结与推广;三是相关教育项目没有得到管理部门和大多数学校的支持,缺乏经费支持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为此,笔者认为,是否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做工作,促进中学生公众考古教育事业的发展。

(1)中学课堂教育应主动将考古成果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历史课本上的内容太过枯燥乏味,如果在历史课本上加入“知识小窗”等板块,在其中加入相关的考古成果展示、考古趣闻或考古小知识,甚至将一些历史名人的小故事穿插到相应考古发掘成果之中,不仅增加了课本的趣味性,也有助于阐述史论,更是开拓一个新的公众考古教育平台。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本第三课中,书本概括介绍了西汉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的一系列政令,而在西汉海昏侯墓的发掘成果中,酎金制度就很好地代表了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如果在历史课本改版时加入海昏侯有关酎金制度的文物图例,那么就能达到历史教学与公众考古教育双赢效果。

(2)专业机构应尽可能加强与中学教育的多层次联合。考古成果更新速度很快,要求中学课本与之同步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要将考古知识与中小学课本及时衔接,由专业机构定期开办中小学教师公众考古培训班是可行之路,提高中小学老师基本的考古素养,以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考古知识与历史课本知识相结合教学。

此外,专业考古人员与中学生面对面,提高公众考古教育的效果。培训班还可以多样化开展,如可以将培训办在假期,对象可拓展为中学生;还应倡导专业人士直接走入课堂和校园社团的活动,指导学生科学开展各类专题活动,将最新的考古成果带进校园,带动学生群体的考古兴趣。

(3)馆校有效协作,建构面向中学生的考古教育主渠道。博物馆教育与公众考古教育有着重要的区别,但它们也有许多交叉领域。各地各级博物馆完全可以利用其丰富的馆藏与当地中学协作开展公众考古教育,其形式可以多元化,如夏令营、讲座、参观等。镇江博物馆就对实施“馆校衔接”项目做了一些有效尝试;南京博物馆通过实践,针对中学生夏令营提出了的“双结合模式”,即考古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以及考古资源与中学历史教育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认为,鉴于馆校协作在我国还刚刚兴起,可以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形成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部分,尤其可参考欧美国家拥有百年的专业化、制度化、特色化的馆校合作的经验,使之制度化。[4]

(4)利用新媒体平台普及公众考古知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充分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和普及考古知识变得日益重要,将它们视作传播考古资讯、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渠道。如各大博物院、研究所也纷纷创立微博号,像“河南考古”“海昏侯”等;考古工作者的微博大V“,如考古君”、“考古人许宏”等。此外,一些中学考古社团也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考古相关的文章。

当然,为更好实现对中学生进行公众考古教育的目的,需要相关官微、官博开设专门的中小学频道,针对他们定制特定的动态和考古资讯,并通过该渠道向中学宣传推广。针对部分中学考古社团的新媒体平台缺乏专业和科学性等问题,笔者建议专业机构与中学社团在新媒体平台运营上达成合作,建立长效互动机制,以保障中学考古社团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专业化运营,也可带动中学考古社团健康发展。

(5)大力支持中学考古社团。中学考古社团的优点在于,其组织的策划人是中学生,社团成员以同龄人的视角去策划活动,更能理解中学生的需求,更能找到使中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考古知识的方法。针对他们缺乏专业指导,缺少资源等问题,建议相关学校加大支持的力度,帮他们联系考古专业的机构或人员,加强指导,有效的引导广大学生开展相关社团活动。

参考文献:

[1]高蒙河、麻赛萍.苏秉琦考古公众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历史文物,2010(01).

[2]李让.文化遗产保护成败关键在教育[N],中国财经报,2010(008版).

[3]白雪.30多位历史老师来徐公众考古,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2.jschina.com.cn/system/2016/04/11/028335585.shtml.

[4]肖灵轩.学校@博 物 馆—德国博物馆的馆校合作实践[N].中国文物报,2014 年4月2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题解教育『三问』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