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飞基金会让中国公益落地美国,携留美学生改变世界

2017-09-20 05:04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午餐留学生免费

美国波士顿,剑桥市中心,邓飞基金会已经正式运转了将近一个月时间。8月1日,这个以中国公益精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走进了美国公众的视野。

五个月前,免费午餐项目正式走进非洲,落脚肯尼亚马萨雷贫民窟,取得了斐然的国际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争议。

如今半年不到,为了给非洲免费午餐筹款,邓飞在美国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目前,邓飞基金会的业务范围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儿童免于校园饥饿,改善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为儿童解决其他普遍性困境问题,支持青年人参与全球事务,并提供社会服务机会。

不忍看到孩子挨饿,2011年,邓飞发起了中国的免费午餐计划,可后来邓飞发现,饿得骨瘦如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乡村儿童,非洲贫民窟的孩子情况要严峻得多。

于是,在一群到非洲支教的中国留学生帮助下,肯尼亚马萨雷贫民窟6所学校的1400名儿童吃上了免费的早餐和午餐。

不过,免费午餐迈向非洲的脚步远不止于此,他们还要借助国际红会网络,连接肯尼亚、埃塞尔比亚和乌干达三个国家。为了方便前方项目执行,有个稳定的根据地,他们成立了肯尼亚基金会。

可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挑战,国内的捐款只能用在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午餐上,要解决非洲的问题只能另外找钱,专款专用。

一开始,邓飞倾向于寻求企业或组织的定向捐款,“明珠救援”组织投入了100万参与非洲免费午餐。那接下来呢?想要帮助更多的非洲孩子,就要想办法筹到更多的钱。

? 为社会创新承担风险,促进公共事业发展

邓飞作为哈佛SEED种子班社会创新社区的导师,经常到哈佛、麻省理工为留学生开讲。六年的坚持,他认识了很多风华正茂、抱有赤诚之心心怀天下的年轻人。

而邓飞基金会的最大意义,正是想给他们一个机会,建设社会、改变世界。正如邓飞所说:“基金会在波士顿成立,不仅仅是为了给非洲孩子筹款,更是希望搭建平台,支持每一个在美留学生去改变世界。”

邓飞和胡益华律师,两个人在美国开启了一场“无中生有”的探索。

“那边的文化和法律和中国不一样,怎么去找到我们的基本盘,我们可以依赖谁?”没有关系、没有资源、没有企业家朋友,但有做哈佛SEED种子班积累下来的留学生网络,这是在美国传播邓飞基金会理念的突破口。

美国是世界上基金会最多的国家,其在教育系统、自然科学、人文社科研究、医疗保健、文化艺术、大众传播和社会服务公共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前秘书长甘东宇曾说,美国基金会的工作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领域,形成了真正全方位的工作领域和多元的操作模式,有着更自主和自由的空间与能力将资金和精力集中于创新甚至是有些“冒险”的工作上。

可以说,能够为社会承担创新的风险,是基金会在公共事业中发挥作用的关键。跟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是一个小政府社会,很多公共服务机构都是私營的,基金会当然也不例外。

在美国申请注册基金会,每个州要求都不一样。只要按要求提交章程,审查批准通过后,基金会就合法成立,但这不等于就能直接免税。根据中国公益研究院的资料显示,免税申请由联邦层面的国家税务局监管,基金会运行一年之后,相关部门会根据财务报表和工作报告审核基金会的实际运作与宗旨是否相符,每一笔捐赠是否落到实处。

邓飞和召集到的留学生搭起了简单的架构,一个执行委员会下设合作与发展(筹钱)、受助人综合服务(花钱)、志愿者服务(找人)和支持(为前三者提供支持)四个中心,以中心总监负责制进行管理。

短短半个月,从两个人到一群人,邓飞基金会筹备起来了。期间邓飞发了两条朋友圈,大家或把自己在美国的娃“捐”了出来,或把自己给“捐”出来,到底是什么吸引这群年轻人的加入?

邓飞说:“第一,有些留学生之前在美国听过我的分享,认同我们的理念;第二,现在到美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国内的时候就已对免费午餐有所了解;第三,美国的学校对学生有做公益、社会实践的要求,但留学生们却往往找不到渠道;第四,参与公益不但能够帮助非洲的孩子,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把邓飞基金会变成年轻人自我发展的平台,能够利己和利他,这个平台才会可持续。”

? 锻造留学生领导力,提升全球化意识

在美国,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都非常看重学生对公共利益的关注。美国大部分高中对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有着具体的时间要求,必须要达到规定的时数才能毕业,比如每周2-5小时,每年30—100小时等,希望学生能在公益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做公益更是成了一种习惯。最好的筹资和公益方式,并不是简单的把钱投入募捐箱,而是以轻松好玩的方式让大家在奉献中找到自我价值。

来自广东吴川的邓韵,在美国上高三时,一些公益机构到学校宣讲,让她开始关注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儿童生活状况,同时她还发现国内的同学不太热心公益,因而自己注册了一个叫A Better Life的NGO,想要改变因现状,服务东南亚贫困家庭。

不仅仅美国,邻近的加拿大也一样。DBSA造梦公益创始人阴斌斌,在他还是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大二学生的时候,到非洲肯尼亚第二大贫民窟的马萨雷希望小学支教,发现孩子们读书的环境浑浊不堪,于是为他们建了一所学校——长荣希望小学。后来他还创办了一个国际性公益组织,在肯尼亚举办画展、达人秀和足球联赛,一个看似没有希望的贫民窟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免费午餐落地非洲之后,他还成为了非洲项目的执行长。

所以说,邓飞基金会最迫切的需求,不是筹钱,而是筹人。那些或听过邓飞的分享,或看过《柔软改变中国》、或给免费午餐捐过款,或在家人影响下做过免费午餐志愿工作的留美学生,在波士顿相遇了。

邓飞基金会要扎根美国,必然离不开“美国式”的运作。endprint

首先,邓飞找到本地的伙伴立足波士顿,成立工作大本营,负责本地化公益化的运营。接下来,他们会将波士顿模式复制到美国各州,在各州申请募捐资格,到各大学建立公益小组,形成多中心的模式,动员中国留学生成为第一波力量,服务非洲儿童,在美国传播筹款,进而影响身边的人。

一个中心联结各地的社群,再加上系统的支持和辅导,用邓飞的话来说,就是“各尽其力,各司其职。”

那些散落在美国各地的留学生,邓飞用微信群把它们聚集起来,他说:“社群其实就是一堆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除了爱和美,还要有规则,这里面需要有回报与激励,大家在里面得到发展,能有收获。大家一起去完成一个任务,然后一起庆祝,共同成长。你需要引导,让他们在里面自由地获取。创造价值,才能交换价值。”

渐渐地,“支持每个留学生改变世界”的理念就会从华人圈传播开来,影响到其他国际留学生,一步步进入美国社会。

做公益,助人的同时也在助己。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的心智、思维和领导力都能得到锻造。这个自我训练的平台,正好为他们“激活菩提心、锻造行动力、建立全球视野”提供了支持。

“现阶段,我们集中服务非洲孩子的免费午餐,有一个抓手训练行动。未来,每一个伙伴可以自己发现其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如获通过,他们的项目作为邓飞基金会的一个分支,他们可以组建自己团队,募集资金,去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我们不着急,慢慢来吧!”邓飞说道。

这种温和的渐进式改良,正是支持他一路走来的信念——柔软的力量。现在邓飞不仅要用这份柔软和爱改变中国,还要将它不断传递下去,改变世界。

波士顿华人青年王昊一直都在关注邓飞的公益事业,对他的“柔软改变中国”理念更是非常认可。因而邓飞基金会刚成立不久,他就把自己“捐”了出来,他说:“邓飞很善于整合社会资源,非常善良,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我相信基金会的工作能够提高华裔青年在海外参与全球事物的意识,改变华裔青年的形象。”

邓飞基金会让中国公益进入美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球化是这個时代最大的特征,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国门,响应“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化探索,不仅塑造了国家强大的形象,还为人与人之间的连结搭建了一座桥梁。

大家聚在一起探讨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无关肤色,无关国籍。在这方舞台上,他们不只在帮助非洲的孩子,更是在改变自己,改变世界。endprint

猜你喜欢
午餐留学生免费
井下午餐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午餐
免费
免费为止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
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