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鸣
摘要:徐悲鸿的马,无论群马、奔马、立马、走马还是饮马,都有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象征意蕴,他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精神融入到观察和感受到的马的形象中,在写实的形体中充满着浪漫的遐想和激情。
关键词:徐悲鸿 马 象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41-03
徐悲鸿喜欢画马,但不像古人那样热衷于画鞍马,而是喜欢画野马,喜欢野马的自由和豪放不羁的气质。野马没有马鞍,没有缰绳,不仅外形神俊,更凸显了一种自然的野性,野马那自由腾飞的身姿和豪放不羁的气派,更能抒发他的情怀与意志。徐悲鸿善于画马,对马的结构和习性都非常熟悉,尤其表现在对细节的描绘上。他所画的马,鼻孔都非常大,他认为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会较大,跑起来才会更加有力,而且耐力惊人,马腿相对稍长,徐悲鸿认为腿和蹄是马奔跑的关键,长腿跑起来更快更为神俊,至于马蹄的描绘,看似一两笔简单带过,但却是花费了很长时间研究描摹才能如此表现,徐悲鸿曾经说过,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那是因为马蹄是马的力量与重心的集结所在,是动静灵活的关键。拂动的马鬃和马尾,是表现马刚柔相济的魅力所在。徐悲鸿认为毛笔太软,画不出鬃尾的质感和劲力,所以他常用硬筆扫出鬃尾,使之呈现出动力的美感。
一、哀伤孤寂的马
马融入了徐悲鸿全部的激情,不仅仅是马,也代表民族,代表他的激情。他的马大都是孤独的、悲愤的。
画中的孤马(图1),扭动脖颈向后方张望,它的鬃毛在风中飞扬,略显凌乱,它一条腿微微上提,其余三腿直立,造型优美。徐悲鸿突出描绘了马的肩部、胸部以及颈部大块肌肉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用很有弹性弧线勾勒,马腿如钢刀般细劲有力,简单的线条将柔韧的踝关节和坚硬的蹄子惟肖惟妙地刻画出来,这种造型设计更能凸显出马的英俊雄健的形象。在笔墨的运用上,既细致严谨,又粗犷豪放。被风吹拂的鬃毛、马尾以及马的轮廊用阔笔表现,粗笔点浓墨或焦墨挥洒,使马既具有整体美,又具有笔墨情趣,落笔有形,笔到神随,表现出了骏马动感、空灵的意韵。骏马脚下的草,画得也毫不含糊,那些草细劲有力,迎风飘拂。他的马一向是以黑白水墨为主,画面上巧妙的留白,草地上微施藤黄和赭石,更能衬托出那伫立在草原上的骏马。画面中笔墨的轻重、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等节奏韵律,也加强了作品的抒情性。
这匹马似乎是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矫健的身姿掩盖不住那一抹疲惫,它刚刚停下步伐,向来路望去,它的双眼深深凝望着远方,久久不愿回头,似在等待,又或是在寻找,它在等待它的同伴,它在寻找它的归宿。在徐悲鸿离开南国艺术学院后,他心里一直深深怀念着南国艺术学院和南国社的同人,怀念着那亲密的融洽的带有战斗气氛的生活。那时的他,就如同这匹离群的孤马一样,在心里发出悲哀的嘶鸣。画中的马,正是徐悲鸿哀伤的心情与孤独的处境的象征,强烈表现出了一种哀伤孤寂的意蕴。家庭与信仰之间的矛盾让徐悲鸿痛苦万分,为了家庭,他还是选择离开了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却发现自己是那么的孤独与寂寞,一个人走在追求艺术信仰的道路上,频繁地停下步伐,回头张望,充满期盼的等待、寻找着自己的同伴,但又不得不继续独自前行。徐悲鸿更是以无限感伤的诗句,来表达他那极其痛苦的心情。
亦似鸳鸯宿上林,
亦如骑骥失其群。
人生甘苦每相反,
顿觉年来左手驯。[1]
二、渴望知音的马
徐悲鸿于一九三〇年完成了油画《田横五百士》的创作,开始构思创作巨幅中国画《方九皋》(图2)。“悲鸿有感于这个动人的故事,正是由于他亲眼看到了在当时的政府统治下,大量人才被压抑、被埋没的现状;也是由于他亲身感受到要提携、培养一个有才华的人是何等艰难;同时,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为生活所迫几乎投江自尽的悲惨经历……所有的这一切,都强烈激发着悲鸿的创作的欲望” 。[2]
这幅作品的构图庄严稳重、饱满圆润,笔墨的表现形式也突出了徐悲鸿高超的绘画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朴实的劳动者——方九皋的形象。画中的方九皋昂首挺胸站在那里,看起来自信满满,他正在全神贯注地观察面前的那些马,而位于画面中间的那匹黑色的雌马,仿佛突然间见到了知音,它抬起钢铁般的蹄子,仰首望着方九皋,似乎可以听到它发出了快乐的嘶鸣,跃跃欲试。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追求自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 [3]”在笔者看来,徐悲鸿即是将自己看作是那匹黑马,这匹遇到知音的骏马,象征着徐悲鸿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渴望。在艺术的道路上,他希望有人与他同行,希望有懂得自己的人,他不愿在当时政府统治下被人利用,违背自己的对于艺术、对于生活的追求与信仰;他又是将自己比作方九皋,徐悲鸿爱才,大量人才被压抑埋没的状况让他心痛万分,方九皋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徐悲鸿渴望发掘人才的美好愿望。
三、奔腾不息的马
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该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是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投入到革命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了民族精神觉醒的象征,自由奔放,欢快振奋,桀骜不凡,奔腾驰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马的地位极高,它一直是明亮、刚健、热烈的代名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主题精神和最高道德。人们想象中的中华神骏,身高八尺,颈项长长,显得伟岸无比。徐悲鸿更是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他不仅把马作为自己绘画艺术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他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奔马,令人神思飞越,生发出朝气勃勃、奋发向上的力量。徐悲鸿画奔马,运用饱满刚毅的墨线勾勒出马的头部、颈部、胸部以及腿部等结构,为了表现出马鬃的肆意飞扬,他常以干笔直接扫出鬃毛,这种表现方法使得画面中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细而直,有如钢铁般有力,马的腹部及臀部用很有力度的弧线勾勒,动感十足。从整体上看, 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极强,前伸的双腿和高昂的马头具有猛烈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狂奔而来。他笔下的奔马(图3),一匹匹腾空扬蹄、马尾飞起、如风似电,在广袤的土地上不停歇的飞奔着,有的蹄下生烟好似腾飞,有的回首顾盼,有的仰首勇往向前,每一匹仿佛都要破纸而出,它们奋勇狂奔,掀开四蹄,如拉满弓,躯体锐利地割开了黑雾苍穹。
徐悲鸿的奔马,坚韧、奔放、昂扬、孤傲,有时也流露出希冀与忧愤之情。他以马为载体托物抒情,马具有的非凡的精神,最能象征徐悲鸿的个性和思想。他笔下的奔马,寄托了他希望中国人像那一匹匹奔马一样,顽强拼搏、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强烈情感,也隐喻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的英勇奋发。这便是他如此爱画马的原因,因为他一生都在希望着中国能走出内忧外患的桎梏,像战马、野马一样自由驰骋。他的激情,他的企盼,深深隽刻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奔马图中。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期间,他的学生们在革命的洪流中组织了“野马社”。当徐悲鸿得知野马社的学生们遭到暴徒恐吓时,他叫学生们拿来笔墨纸张,蘸着饱含激情的墨汁,奋笔作画,顷刻之间画成了一幅四蹄奔腾的野马。他要用这匹奋前进奔马鼓励他的学生们,要无所畏惧的昂首阔步,为祖国的未来奋斗终身,为祖国的未来驰骋不息。这一幅奔马图,深深鼓舞了围在他身边的每一位学生。一颗颗年轻的心在那一刻,都感受到了希望和鞭策。这似乎不仅仅是一匹画上的奔马,而是许许多多现实中的奔马,他们都骑在这些奔马上,英勇战斗着,奔向祖国美好的未来。画中之马如此,徐悲鸿本人也在八年抗战期间如同他画中的奔马一样,为了民族的解放,奋力奔行、拼尽全力。那些挣脱束缚、奔腾不息的马,正是人民渴望自由的象征,也是一个民族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奋勇向前的象征。这马蹄声声从远古传来奔马图片,回荡在历史的苍穹里,于望人又是多么痛苦失落的事,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负于他人。
注释:
①廖静文:《徐悲鸿传》,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页.
②③廖静文:《徐悲鸿传》,第121页.
参考文献:
[1]廖静文.徐悲鸿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陈传席.艺术巨匠徐悲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3]华天雪.徐悲鸿的笔墨实践[J].文艺研究,2006,(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