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低碳与普惠模式探讨

2017-09-20 00:31何梦林田光明史丽颖聂兵
科学家 2017年15期

何梦林 田光明 史丽颖 聂兵

摘 要 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大战略议题,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当前我国低碳生活理念还处于启蒙阶段,从企业到个人的低碳环保意识都亟待加强。本文以校园为研究主体,探讨构建一种有效的低碳校园发展模式,通过开发校园碳资产,科学量化师生低碳行为并予以激励,旨在普及低碳知识,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致力于建立一种易于推广、富有成效且可复制的校园低碳与普惠模式。

关键词 碳普惠;低碳高校;碳资产

中图分类号 X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363(2017)15-0029-02

1 政策背景

作为当前人类面对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威胁到人类和环境的安全健康。如果不采取控制措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温室气体排放量还会继续增长[1-2]。中国作为第一排放大国,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低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的必然趋势。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发展迅速,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在逐步发力。2011年,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七省市启动碳交易,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在年底启动。但我国现阶段碳交易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的减排过程,对于公众的日常行为涉及不够,社会节能减排激励不足,公众低碳氛围不浓[3]。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为大力推进全社会低碳行动,探索鼓励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社会自觉减碳的体制机制,2015年7月,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基于普惠思想的低碳全员动员机制,旨在开创“政府、企业、公众”共创低碳社会的新局。

作为承载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社会组织,高校积极参与推动低碳发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具有重要的、特殊的现实意义。建设低碳普惠校园,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需求,也是培养大学生低碳意识,促使大学生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有益尝试。

2 国内外低碳校园建设经验

大学作为新兴理念发展重要场所,应率先承担起节能减排的责任,成为社会的模范和先导。国内外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低碳校园的建设行动,下文将详解介绍各高校低碳校园建设的思路及模式。

2.1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2006年开始低碳校园建设,伯克利提出,低碳校园建设需要长期的规划来实现校園的近零排放为目标,而不是短期的行动。在校园管理方面,建立低碳校园建设执行小组,并将执行人分配到各个学院,执行小组负责统筹低碳校园建设、及时发布信息以及保障资金来源。在实施过程中,校园二氧化碳的排放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直接排放和生命周期过程排放,控制直接排放的重点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及发展可再生能源;控制生命周期过程排放的重点为减少消费品和服务数量。

2.2 东京大学

东京大学为实现减排目标制定了减排行动方案,其愿景是将学校、社会与研究机构联系在一起,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低碳城市建设。东京大学低碳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校园内使用的设备除了要使校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化,还要将整个生命周期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具体措施为大规模更新热源系统,在照明系统加装人体传感器,更换高效节能灯,更新升级冷藏设备及空调

设施。

2.3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校园节能减碳行动,在管理层面上,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用电用水管理办法,在技术层面上,建设了校园自备井自动化系统及进行了一系列的节能改造措施;在宣传层面上注重低碳节能宣传,充分培养师生的节能低碳理念。

2.4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于2006年开始节约型校园创建,并成立了低碳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校园能源使用、管理及奖励制度。在此基础上,复旦大学制订了《复旦大学节能工作三年规划》,包括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相关机制;加大能源管理、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师生节能减排的意识;增加节能设备改造投入,完善校园计量系统,逐步建成低碳节约型校园。

3 校园低碳与普惠机制介绍

碳普惠制是由广东省碳普惠创新发展中心首创,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并赋予一定价值,结合网络化、金融化市场运作,通过碳币流通兑换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校园低碳与普惠机制是在碳普惠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特点,以校园师生作为普惠对象,为校园量身定做的低碳激励与引导机制(如图1所示)。该机制从校园碳资产开发及节能减排项目出发,其减排量通过碳普惠平台进入资源碳市场进行交易,另一部分减排量则可作为校园鼓励低碳行为的碳币来源。师生节水、节电等本身具有减碳量的行为则直接通过碳普惠平台产生碳币。另外,碳普惠平台作为宣传推广平台,通过普及节能减碳知识、培育校园低碳氛围及公益活动、促进节能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最终实现校园近零碳排放。

校园低碳与普惠机制的实现其关键在于低碳行为数据的收集,通过碳普惠平台采集师生的低碳行为,记录并量化,并将减碳量换算成一定量的“碳币”发放到师生账户,师生可以用碳币换取一定的商业优惠及校园服务,从而从节能减碳中获益。

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旨在校园中普及低碳知识,推行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建立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高校低碳与普惠模式,构建“低碳权益,师生共享”的碳普惠高校格局,为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社会建设发挥引领性、示范性作用。

4 低碳普惠校园建设内容

4.1 校园碳资产开发

碳资产是具有碳减排价值属性的,可以适用于储存、流通或财富转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4]。本文所提的碳资产,是指校园拥有或控制的价值不容易被确定、没有实物形态、与校园节能减排活动有关且可以辨认的一切非货币性资产,即碳无形资产。endprint

校园减排碳资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温室气体减排量,校园在碳汇、节能减排项目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碳资产开发潜力,通过校园内部管理能力提升、引进新能源项目、更新空调照明等设备,对校园内部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实现校园节能减排的。

校园开展节能减碳项目,需要投资、开发与之相关的资源,如购买低碳设备,研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改造等。通过碳普惠平台对节能减碳项目进行资源价值化管理,将其资产化。

4.2 鼓励低碳行为

低碳行为指学校及师生采取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或生产方式。对于主动减排的行为和虽无主动减排意识、但由于占用权益较少导致低排放的行为也是被鼓励的低碳行为。

鼓励校园低碳行为其主要核心是将低碳行为进行量化并赋予一定的价值。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数据易获取、减碳效果显著、易推广等原则,选择适合校园的低碳行为。在选定低碳行为之后需要采集低碳行为数据,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物联网获取行为数据,借助于校园公共部门的数据及学生组织的数据,通过平台对接等方式导入碳普惠平台。

在已经获取低碳行为数据后,即对低碳行为进行量化,编制碳行为的减碳量核算方法学。依据相应的方法学核算低碳行为的碳排放量,借助碳普惠平台将碳排放量量化并折算成的“碳币”发放到相应师生账户中,达到提高师生低碳意识,降低校园碳排放量的目的。

4.3 低碳公益活动

本文所说的低碳公益活动是指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除了完成自身本职任务,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免费为低碳事业所组织开展的非营利性的活动,包括校园内及校园外。

通过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低碳创意、策划低碳活动的平台,加深学生们对低碳及碳普惠的理解,鼓励学生将学习生活中的独特见解和有价值论点融入碳普惠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碳币均来源于学校节能减碳项目中产生的碳币。

低碳公益活动应以大学生为主体,学校发挥引导及协助的作用并辅以政策性的支持。并从学校层面进行低碳公益活动的意义的宣传,増进学生对公益活动的

理解。

4.4 低碳技术转化

低碳技术转化是指将低碳研究与技术成果科技成果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为。低碳技术研究开发需要多个学科的相互配合,高校则具备开展多个学科综合交叉研究的优势,两者能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通过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促进学校低碳技术转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优势,另一方面校企结合,有利于推动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包括联合申报项目、整合科技成果、建立孵化基地及征集创业项目等方面。

5 低碳普惠校园建设收益

5.1 打造绿色低碳示范校园,增强核心竞争力

通过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为师生提供低碳增值服务,有助于建立学校的低碳形象,增加低碳内涵,在高校同质化日益增强、竞争日趋激烈的同时,让低碳成为校园文化、价值、特色的符号,塑造其在国内外独特的绿色低碳品牌形象,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5.2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低碳与普惠校园建设是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积极行为,不仅能发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方法,在推进节能改造工作中,如校园绿地建设,在实现节能降碳的同时还能推动校园绿化建设,提高校园绿化水平,改善校园生态环境。

5.3 挖掘校园碳资产,实现碳资产价值化

实施低碳改造项目,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园内部的节能降碳,降低能源消耗量,另一方面部门节能改造项目本身还能获取一定的政策扶持资金;学校低碳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通过核证后有望进入碳交易市场,获取一定经济收益。

5.4 搭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低碳与普惠校园通过提高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搭建孵化平台,有利于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平台优势、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优势,提高低碳科研成果转化率;以低碳科研项目为支撑,通过组建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团队,开展低碳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为低碳校园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撑。

参考文献

[1]Alley BR.,Berntsen T.,Bindoff NL.et al.,Summary for Policymakers: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f the Intergover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Climate Change 2007. http://ipcc-wg1.ucar.edu/wg1/Report/AR4WG1_Print_SPM.pdf.

[2]Vitousek PM,Mooney HA, Lubchenco J et al.Human Domination of Earths Ecosystems[J].Science Vol,1997(277):494-499.

[3]靳国良.碳交易机制的碳普惠制创新[J].全球,2014(11):45-59.

[4]刘萍,陈欢.碳资产评估理论及实践初探[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