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萍
摘要:在我国,鸡是最早驯养的家禽之一,与人类关系密切。早在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中就有鸡骨出土。再之“鸡”字又与“吉”同音,能打鸣,形象美丽,被人们赋予很多美好的意义,象征光明吉祥,远古时便为驱邪避祸的神物。故而,鸡形象历来为人们所钟爱。最早作为艺术纹饰出现的鸡见于西安半坡遗址陶盆的彩绘中,与之相近时期的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中出现了陶鸡,而稍后的三星堆遗址中出现了青铜鸡。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喜以鸡作为艺术素材,玉器、画像砖、雕塑、瓷器、绘画、服饰等多有鸡的纹样或鸡的造形,可见人们对鸡的喜爱。本文通过几件文物,来欣赏古今“鸡”的形象艺术。
关键词:陶鸡 艺术素材 形象艺术
中图分类号: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32-03
陶鸡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六千多年前的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中,在此之后,各个时期的遗址中均有陶鸡出土。但汉代墓葬中的陶鸡出土数量尤其多。汉代有厚葬的习俗,人们视死如生,在死者的墓葬中陪葬大量的冥器,有建筑、生活用具、俑、动物等模型,他们相信死者到另一个世界仍能继续享用这些陪葬品。在各种动物模型中,鸡又是最常见的一种,多地汉墓中均有出土。贵州在汉代已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染,大量的汉人移居于此,厚葬之俗也与中原相似。在贵州境内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就有大量的随葬品,各种造型的陶鸡也出现在随葬品之中。这件陶鸡(见图1)就于1958年出土于贵州清镇琊陇坝汉墓之中,其呈浅灰色,尾部有断裂,经修复,高25.6厘米,作站立低头觅食装,从形态上看应该是一只母鸡。而另两件彩绘陶鸡(见图2、图3)则是出土于兴仁交乐的汉墓之中,一雌一雄,泥质灰陶。雌鸡为护雏母鸡,呈蹲坐态,高18厘米,左右两翼各护有一只小鸡,背上站立有一只小鸡,形象生动,意境安宁,一幅母子情深的写照。雄鸡较大,高约28厘米,站立状,昂首翘尾,炯炯有神,神态表现十分到位。这两只陶鸡均有彩绘,可惜年代久远,大部分彩绘已剥落,仅冠子、爪子、尾部有少量朱红色。
这三件从汉墓中出土的陶鸡,造型简洁粗犷,只作简单的刻画,忽略细部的雕琢,求神似而不注重细节,给人以淳厚、朴实之感,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它生动活泼的气韵。看似笨拙的外表、粗犷的轮廓、不柔和的线条,正是汉代艺术“古拙”风貌的体现,汉代这种蕴巧于拙的审美风尚,是受当世流行的老庄之学的影响。从形态上看这三件陶鸡与现代的鸡并无二异,可见,在汉代鸡已是很普通的家禽,除食肉生蛋之外,也作打鸣之用。通过这几件冥器模型,我们可以畅想,汉代贵州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其乐融融的田院生活。
除雕塑外,鸡的形象也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各种类实用物件上,如建筑、衣服、器具等。铜镜在我国古代是一件集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常用器物,纹饰丰富多样,很具代表性,早期的铜镜,并无装饰,又称为素镜。到了战国时期,铜镜背面的装饰才开始丰富起来,有禽兽纹、蟠螭纹、连弧纹等。到汉代,铜镜花饰更是多彩多姿,此时备受人们喜爱的鸡也出现在铜镜之上。这件铜境(见图4)背面就饰有鸡纹,名乳钉雏鸡尚方铜镜,出土于贵州清镇琊陇坝,它的直径约11厘米,圆钮,钮外圈有六只雏鸡纹,相间六个乳钉。雏鸡就是日常生活中小鸡的形像,仅用简洁的线条来勾勒,显得乖拙可爱,这样的纹饰同样也是古拙粗犷的汉代审美的体现。外圈还有铭纹,尚方作镜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
另一面铜镜(见图5)的鸡纹又不同于上一面的雏鸡。此镜的鸡纹似鸟非鸟,似鸡非鸡,线条流畅,繁复,鸡的羽翅宽大,形态优美。此鸡明显非家禽中鸡的形象,而是经过艺术化的类似图腾一样的鸡纹。这种纹样保留有战国时的风格,除鸡外,还有鸟、羊、龟等七个动物的图案,这些动物在当时都被奉为神灵,有趋吉避邪之意。此镜是贵州兴义万屯出土,圆纽,内外两圈乳钉,外圈乳钉间饰以上几种动物纹样。外圈有铭纹: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此镜在主吉市惠纹保存。
这两面铜镜都是典型的汉镜形制,乳钉纹间夹动物图案,并饰有铭纹。在汉代,人们已从远古的巫神文化中逐渐解放出来,开始注重人的力量和世俗化的生活,器物上的装饰纹样也向常见的动物、家禽等转化。因此,鸡作为一作亦神亦禽的吉祥物,备受欢迎。
除了用动物纹样来装饰各种物件外,在古代,人们还喜欢把整个器型做成动物的样子,有狮型水注、蛙型水泴等。这种以动物为造型的器物要数青瓷为最盛,此类青瓷器皿又称“像生瓷”,是青瓷造型中较具代表性的风格。在像生瓷中鸡的形象备受喜爱,鸡首壶就是像生瓷系列中的突出代表。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最早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逐渐被执壶所代替。但在三国两晋时期,鸡首壶并不是实用器,仅是装饰器和冥器,以小件为主,容量小,鸡首实心,不通壶腹,不能倾注。到南朝时期,鸡首壶就渐渐演变为实用器,体量较大,尤其是壶颈加长,盘口加深,鸡首空心,与壶腹相通,可以盛水倒水。
此件贵州安顺平坝出土的青瓷鸡首壶(见图6)便是典型的南朝器型。此壶体量较大,通高44.8厘米,为盘口,细颈,平底,椭圆腹,壶腹容量较大。一側至壶首有曲柄,方便手执,左右有桥形横系一对,可系绳提挂。流口作鸡首形,鸡首空心,与壶腹相通,鸡嘴张开处为出水口,以线纹表现鸡眼。此壶为实用器具,为典型的南朝风格,该件鸡首壶胎体厚而沉,施以黄绿色开细片纹釉,美观大方,既符合日常生活的需求,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此类鸡首壶在全国各地出土较多,但在贵州目前仅此一见。
在中国绘画中,鸡是一个颇受欢迎的世俗题材,远古时代,先民们就会画鸡驱邪。在莫高窟中就有一幅西魏的《斗鸡图》,还保留有远古时期图腾的形象。五代以后,画家们就精细地刻画鸡的特征;宋代宋徽宗赵佶有《芙蓉锦鸡图》名作传世;明清两代更有唐寅、沈周、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都画过鸡;到了近代,中国文人画向世俗化和市民化方向发展,以“吉”著名的鸡就更为画家作所喜爱。此幅《红梅双鸡图》(见图7)为白石老人所画,齐白石出生农村,半生的经历也在农村,其绘画间充满生活情趣与乡村的野逸之情,因此,鸡、鸭、鱼、虾等乡村常见之物更是齐老画笔下的宠儿。此幅图,左上角探出红梅一枝,墨色作枝,朱红色以没骨法为花瓣,红梅下方雏鸡两只,相依而行,神情专注,作觅食状。题款:竹外一支斜,更好。白石老人。下钤白文印“白石”。画面色泽鲜艳、明亮动人。同样是中国传统文人画题材四君子之一的梅花,齐白石用了鲜亮的大红色着花瓣,配以两只雏鸡,便使画面喜气十足,充满了生活情趣,这正是中国文人画走出清寂高远,向世俗化靠近的标志。
同样是画鸡,作为写实主义画家,且表示要把绘画作为启蒙工具的徐悲鸿所画的鸡与齐白石的大有不同。徐悲鸿的这幅《雄鸡高唱图》(见图8)带有强烈的寓意。画面中一只雄鸡立于巨石之上,仰颈高唱,雄健有力。此画作于1942年,正值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年代,高唱的雄鸡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渴望和期待,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渴望漫漫长夜逝去,黎明赶快来临的心情。此外,徐悲鸿还有多幅鸡图,可见他对鸡的喜爱。
少数民族如汉族一般,对鸡情有独钟。贵州的铜族、水族、苗族、佈依族等少数民族就常用鸡纹作装饰图案,在银饰、蜡染、绣片中都有各式各样的鸡。这些纹样在少数民族中代代相承,流传千年,既有自身的民族特色,也能看得到中国传统纹样流变的身影(参见图9、图10、图11)。
至直今天,鸡仍然为艺术家们的宠儿。各类与鸡有关的艺术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艺术殿堂中一颗亮丽的明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