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希+龚定宏
摘 要 目的:探索家庭照料者認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招募80名密切接触患者的照料者。分为干预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对对照组的照料者实施常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是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对照料者增加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6个月后测量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来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在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两组家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PANSS、SDSS、ADL等量表及其因子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家庭患者在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SDSS、ADL量表因子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的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和ADL量表躯体生活因子均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P均<0.05),SDSS、ADL量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因子和ADL总分的平均得分比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都有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家庭照料者对该家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近期影响有限,但具有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控制、生活功能的远期效果。家庭照料者所提供的积极康复氛围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远期康复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16-0056-04
Effect of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LI Chengxi, GONG Dinghong
(Hudo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01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gnition group psychotherapy intervention of family caregivers on community mental 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chizophrenic patients. Methods: In the community chronically schizophrenic families 80 closely contact caregivers were recruited and divided in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each. The routine rehabilit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were implemented for the caregiver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aregive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dded cogni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training. Before intervention, when intervention was completed and after 6 months of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 (PANSS),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ale (SDSS)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at completion of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PANSS, SDSS, ADL and the averag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P>0.05). After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scores of PANSS negative subscale, SDSS and ADL scale factor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PANSS negative scale factor and Somatic life factor of ADL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he intervention(P<0.05). The instrumental daily life factors of SDSS and ADL scales and average score of ADL total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at intervention completion(P<0.05).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 group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the family caregivers o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has limited impact, but it has long-term effect on controlling the negative symptoms, and improving living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The positive rehabilitation atmosphere provided by the family caregivers is the influence factor for the long-term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n the community.endprint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family caregivers; cognitive group psychotherapy; rehabilitation
精神疾病对于患者本人及其家庭会产生一系列负面的影响[1-2],精神分裂症作为我国重性精神疾病之一[3-4],其不仅对患者会造成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领域的不良影响[5-6],还会给患者家庭带来疾病负担[7-8]、病耻感压力[9]等一系列负面问题。由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逐年提升[10],精神疾病康复的医疗资源相较之下则显得捉襟见肘,精神分裂症的社区康复被越来越多的运用于中国各大城市[11-13],我国早在2004年即有精神分裂症重返社会程式训练相关康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4],但因为精神分裂症家庭照料者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其自身焦虑抑郁发生率高[15],加之缺乏专业康复技巧,精神分裂症家庭康复效果难以获得持续保障[16]。目前已有较多尝试提升家庭照料者专业康复技巧的研究[17-19],但缺少改善精神分裂症家庭康复氛围的探索,本研究旨在评估家庭照料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水平产生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上海某社区具有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及诊断标准(ICD-10)[20]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内容、病情稳定、社区康复1年以上、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家庭中,在与患者每周密切接触不少于60 h的家庭照料者中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80名纳入研究,納入要求得到知情同意且有能力参与团体心理治疗的照料者,其中男性34名,女性46名。将入组照料者简单随机化分组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0名。两组人员基本信息均保持一致,详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家属仅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干预组家属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开展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家属认知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如下:
(1)彼此了解认识、讨论治疗目标,形成团体契约:相互介绍,探索团体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点,形成团体凝聚力;讨论治疗目标,在团体治疗中期望获得的收获;形成团体心理治疗契约,尽量不要迟到缺席、活动过程中彼此尊重、活动内容对外保密。
(2)团体成员逐步形成团体支持与互助行为:讨论生活中遇到哪些不顺心的事情;在社区生活中有哪些困难;总结烦恼,并列出清单。
(3)发挥团体智慧,出谋划策、交流经验应对困难:讨论如果自己遇到生活中烦恼事情的时候如何应对;分享自己应对问题的小技巧;分享一些社区生活的资源,如残联的补助、社工服务等,协助成员应对生活中的难关。
(4)提供科学方法应对困难的信息,模拟实际情况提出可执行的应对方案:讨论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技巧、心得。提供一些实用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技巧,包括与患者沟通技巧、初判病情方法等。治疗现场情景再现,模拟大家感兴趣的康复技巧的实际运用。
(5)总结参与团体心理治疗后的收获与经验,分享实践生活中的积极改变:分享交流在团体心理治疗活动中的收获;讨论在活动中掌握的应对技巧运用于实际生活的效果与经验;成员写下对自己、对他人的祝福心愿卡并与其他成员互换心愿卡。
1.3 评价方法和指标
本研究在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后6个月后分3次对两组家庭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病情、康复水平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如下。
1.3.1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
PANSS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于1996年引入我国,用于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研究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研发。量表由阳性量表7项、阴性量表7项和一般精神量表16项以及评定攻击危险性3项组成,评定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时,按1~7级评分,得分越高,精神症状越严重,同时量表还包括有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补充(攻击性)等6个症状群项目因子[21]。
1.3.2 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
来源于WHO制定试用的功能缺陷评定量表(Disability Assessment Schedule,DAS)。是由我国十二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协作调查组根据DAS的主要部分翻译并修订,用于评定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不适合于住院期间的评定,主要用在社区中生活的精神病患者。SDSS共有10个有项目,即职业和工作、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性退缩、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家庭职能、个人生活自理、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以及责任心和计划性。按0~2级评分,得分越低,表明社会功能越好[22]。
1.3.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
由Lawton等于1969年制定[23]。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功能临床评价和科学研究领域。量表包括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方面,如衣、食、住、行、生活自理和社交行为等,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6项)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8项)组成,共有14个项目,分4个等级:自己完全可以做(1分);有些困难(2分);需要帮助(3分);根本没办法做(4分)。总分最低14分,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24]。
1.4 统计方法endprint
2 结果
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两组家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SDSS、ADL等量表及其因子平均得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家庭的患者在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SDSS、及ADL等量表的各因子平均得分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家庭的患者PANSS中的阴性量表分因子和ADL量表的躯体生活自理因子的平均得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DSS、ADL量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因子以及ADL总分均低于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2)。
3 讨论
无论在治疗还是康复过程中,影响精神分裂症干预效果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治疗药物种类、患者依从性优劣、康复技巧掌握程度等,还会受到家庭支持度、社会包容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本研究的直接干预对象为患者家属,他们在干预后对家庭康复氛围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会间接作用于患者康复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刚干预完成时并未对患者产生明显的改善,表明对家庭照料者干预的近期影响是有限的。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康复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患者家庭康复氛围的改善,更需要同时注重康复技巧、服药指导等具有短期干预效果的康复内容。在干预后6个月后,促使了患者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改善,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对生活工具的运用能力。提示当患者生活自信提升之后,其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是单纯采用药物治疗或患者康复技能训练都较难达到的康复效果,同时家庭氛围的改善并不会像药物治疗那样产生较难应对的副作用。
研究还显示,采用心理咨询的方式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干预,能够改善患者家庭康复氛围,促进家属与患者之间有效交流沟通,有效提升患者远期的社区精神康复效果,尤其能改善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群体中广泛存在且较难以单纯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控制的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当迟钝、退缩、交流障碍、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得到缓解时,这些患者将更自信、自然、积极的融入社區日常生活,生活能力自然也就得到恢复。由此可见慢性精神分裂症社区康复过程中家庭康复氛围对其康复效果影响的重要性。
对于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而言,虽然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治疗仅是通过改善患者家庭康复氛围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的间接方法,但其对于患者的远期康复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所以家庭康复氛围的营造与维持应纳入患者社区常规康复指导之中。虽然此方法干预患者康复近期效果并不显著,但如果将其与患者康复药物指导、社会功能康复训练、病例个案管理等能在短期内提升康复效果的方法相结合,有可能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一个更为乐观积极的康复预后。
参考文献
[1] 岳英, 冷晓赟, 徐海飞, 等. 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1, 44(4): 212-216.
[2] 赵宝龙, 沈静静, 施永斌, 等.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家庭干预随访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 14(4): 283-285.
[3] 葛茂宏, 张功法, 张传波, 等.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实施效果调查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6(2): 129-133.
[4] 仪修芹, 卜祥峰, 董兰, 等. 社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案管理与基础管理效果的对照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4(5): 356-358.
[5] 宓为峰, 邹连勇, 李梓萌, 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复发情况的调查[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2, 45(1): 25-28.
[6] 方文莉, 陶华, 季卫东, 等. 认知行为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评估[J]. 上海精神医学, 2010, 22(1): 26-29.
[7] 谢侃侃, 张国富, 李艳, 等. 北京城区精神分裂症家属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1, 21(2): 84-86.
[8] 管丽丽, 杜立哲, 马弘. 精神分裂症的疾病负担(综述)[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12): 913-919.
[9] 李艳, 崔蓉, 罗小年. 精神分裂症对患者家庭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 2009, 22(3): 227-229.
[10] 郭骏. 安徽省某市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研究[D]. 河北: 华北理工大学, 2015.
[11] 傅伟忠, 张明, 秦虹云, 等. 社区综合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初步卫生经济学评价[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13-816.
[12] 孙秀珍, 李艳青, 房慧. 社区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 54-55.
[13] 杨雀屏, 张国富, 李达, 等. 社区综合康复对精神分裂症总体疗效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9) :809-812.
[14] 项玉涛, 李文咏, 翁永振, 等.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重返社会程式训练的一年随访研究[J].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4, 37(1): 37-40.
[15] 张国富, 杨雀屏, 袁国桢, 等. 精神分裂症照料者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33): 78-81.
[16] 刘丽芳, 吴霜, 刘玲, 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与家庭负担的相关性及社区康复干预效果研究[J]. 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1): 20-22.
[17] 张伟波,朱益,刘寒,等. 家庭教育联合技能训练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2): 176-179.
[18] 唐兢, 吴克明, 刘德安, 等. 社区-家庭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干预分析[J]. 上海医药, 2013, 34(8): 60-62.
[19] 吴越, 张恒, 许凌峰, 等. 积极性社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评估[J]. 现代预防医学, 2014, 41(22): 4087-4090, 4016.
[20] 范肖冬, 汪向东, 于欣, 等.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72-79.
[21] 司天梅, 杨建中, 舒良, 等.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文版)的信、效度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1): 45-47.
[22] 杜瑶. 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康复的影响[D].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23] Lawton MP, brody EM.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selfmaintain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J]. Gerontologist, 1969, 9(3): 179-86.
[24] 简文佳, 时晶, 倪敬年, 等.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鉴别痴呆与轻度认知损害[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4): 865-8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