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燕
“老兵”的30年
——记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陕西省周至县委老干部局职工王拴元
文/雷燕
王拴元和老同志拉家常
一个人把大事做好是本事,把琐碎的平常事做精细,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那便是伟大了。陕西省周至县委老干部工作局的王拴元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人。
2017年春节刚过,乍暖还寒,当车刚驶到周至县委大门外的路边,就看见门口站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正在左右眺望,我想,这一定就是和我通过电话的王拴元了。果不然,车子刚刚停稳,王拴元和他的同事小唐就迎了上来。一句“来了,路上还顺利吧?”立刻消除了我的陌生感,像久未碰面的朋友似的亲切。“把车开进院子吧,已经给你留好了车位。”在这平常的话语中,我体会到了他的周到和细心。“老王,有客人了?”“老王,又忙啥哩?”一路上,看见他的人和他打着招呼,王拴元温和地回答着,不紧不慢,三言两语间,我感受到了这位西北汉子魁梧的身体里透出的随和,更看出了他的好人缘。
出生于1961年的王拴元,在老干部局工作至今年已经是第33个年头了,是县委大院里仅有的两三个老资格人员,更是老干部局的“元老”。1984年,周至县委老干部局成立,王拴元成了第一批工作人员。都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可王拴元这个兵,30多年来,像被绑在了这个营盘里,不曾有丝毫的外流。局长换了一届又一届,同事走了一拨又一拨,只有他,安心地留在局里,把老干部局当成自己的老家,把老同志当成自己的家人,尽心尽力、悉心周到地爱护着、照顾着,30多年培养起来的这份对工作、对老同志的深厚情感,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他的心里,流淌在他的血液里。30多年间,尽管有多次变换工作的机会,有很多光鲜的诱惑,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像自己的父母一样的老同志照顾好!
说起33年的坚守,王拴元动情地说:我23岁进了老干部局,那时老干部局刚刚成立,一切都从零做起,怎么做老干部工作,怎么和老同志相处,都没有经验可借鉴。可那时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有一股吃苦好学的劲头,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各届老局长对老干部工作尽职尽责,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敬业的工作态度,学到了和老同志相处的方法,更从老同志身上看到了老一代人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人中有的和我的父母是同事朋友,有的和父母熟识,每当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爹妈,所以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即使遇到了棘手的人和事,也能静下心来,平和地去解决,尽力做到让老同志满意。
周至县委老干部局编制只有四个人,工作头绪多,细小繁杂,所以每个人都是一身兼多职。王拴元不仅是司机,还兼职财务工作。多年前,老干部局的主要工作是落实老干部的两项待遇,发放老同志的各项补贴和医药费的审核报销。周至县老干部最多时有330人,每个月每个人各种费用的计算发放,医药费单的收集整理审核报销,工作量相当大,稍不细心,就会出错,给老同志带来损害,容易引起老同志的不满,也会给老干部局的工作造成不好的影响。王拴元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每每这个时候,他更是十二分的小心细心,对每一笔钱款、每一张发票,力求做到准确无误,加班加点更成了他工作的常态。1998年6月,西安市开始清欠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和医药费,周至县老干部的医药费被欠账的特别多,有的老同志的医药费长达七八年都报销不了,给老同志的生活带来很大困难,老同志的意见很大。现在市上开始解决这个问题,王拴元从心里替老同志高兴。他和三位同事一起,没黑没明地忙活了一个月,二百多名老同志的费用清单和票据被整理出来了,整整装了两大麻袋。看着这一个多月的成果,王拴元和他的同事露出舒心的笑容,那是完成了一件大事后的轻松愉悦的笑。因为周至县委老干部局的票据审核最严格、装订最规范,一次便通过了审核,老同志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了被拖欠了好几年的费用,他们纷纷感谢王拴元和他的同事们。看到老同志们满意的笑容,期间的辛劳更是化作了一种力量,那就是以后更要服务好这些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的老同志。在这次清欠老同志两费的工作中,周至县委老干部局因为及时、准确、规范而赢得好评,获得了表彰奖励。
随着国家对老干部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待遇的不断提高,老干部的两费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现在老干部的医药费由财政拨款,但王拴元的工作却没有丝毫减轻。每个季度,王拴元都要到老同志家中,将各种要报销的票据收缴上来,再一一进行审核整理,报销后再将现金送到每一位老同志手中。为保证每一笔费用不出差错,他给每一位老同志准备了一个大信封,每个信封贴上姓名和序号,报销的医药费装在里面,不能报销的药费单据也一并附上,并写明不能报销的原因。这些细致贴心的服务,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更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误解,让老同志一目了然。这些年,经他手报销的医药费每年有100余万元,每次有近3000张票据,都是他一个人整理、装订、审核、报账,从没有出过一分钱的差错。而在收和送的两次上门服务中,老王和老同志的情感更加亲近了。
周至县委老干部局现有老干部约100人,居住在全县的角角落落,还有7名老同志住在户县、灞桥等区县,对每个老同志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和子女的关系等,王拴元都了如指掌,能做到“一口清”。谈起老同志的事来就像在说自己家的事一样,这不仅是因为他工作时间的长久,更是因为他有一颗把老同志当自己的父母,把老同志的事当自己的家事一样的爱心。老同志离退休后,大多和子女一起居住,因为多种原因,有的老同志和家人关系紧张,有的矛盾升级,独自在外居住,这对老同志的身心极为不利。一次,老王在给老同志送药费中,得知广济镇桑园村一位离休干部和家人有矛盾,在外租房子住。正值冬天,天寒地冻,王拴元放心不下老同志,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多次上门看望慰问老同志,并与老同志的家人子女反复沟通,化解矛盾,最终,老同志被家人接回家中,老同志激动不已,也感激不尽,过年时,提笔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年到鞭炮响 我儿不如共产党” ,横批:党比儿亲。这大白话似的文字,却字字表达着一个老同志对党的热爱,对老干部工作者的感谢。
当一个人真正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他会处处留心。在春节慰问老同志的时候,王拴元看到瘫痪在床的老干部姬景堂居住的环境很差,屋子阴暗潮湿,通风不好,满屋子弥散着难闻的气味,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慰问结束,他把老同志的子女叫到一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他们善待自己的老人。他说,我们也有老的那一天,也不想看到我们的子女这样对待我们。第二次王拴元再去看望老人时,老人已经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厦房。热呼呼的炕上,被褥整洁,老人的气色明显好起来,一看老王来了,热情得不得了,挥着手让他坐到自己跟前,话匣子打开,说也说不完。看着老同志有了这样的好心情,王拴元的心一下子放下了。
有位92岁的老干部,心情烦闷了就到县委,就找老干部局,谁都劝不走,谁的话他都不听,这时,就有人会说:赶紧找王拴元来!王拴元来了,满脸笑容,一句句叔叫着,递上茶水,简短的闲聊间,老同志的气消了一大半,一杯水没喝完,放下茶杯,站起身来说:“娃,叔走了,叔没事了!”这不是说王拴元有多大的能耐,而是老同志把王拴元当成了自己亲人。
把一个老干部工作者转换成老干部的亲人,期间付出的不仅是热心和爱心,更重要的还有耐心、细心和恒心。王拴元做到了。每次和同事们下乡去看望老同志,老同志都像等待自己的至亲一样,早早地打扫庭院,煮好自家鸡下的蛋,下好挂面,装好自家地里的瓜果蔬菜。老同志觉得,只有他们吃了自家的东西,才能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认真负责,细心周到,是老同志和同事对王拴元工作的评价。开车几十年来,他没有出过一次事故,每遇到县委有对外接待任务,司机肯定是王拴元。因为领导说:把这个任务交给老王,放心!
2016年7月,酷暑难当,大地在太阳的灼烤下,像要着火似的,王拴元挨家挨户给老同志送完报销的医药费后,开车往回走,到沿河的堤坝上,他觉得头有点晕,胸闷得喘不上气,他赶紧停下车,拨通了一个亲戚的电话,刚说完他所处的位置,就晕了过去。他因中暑脑出血,经过抢救,他醒过来了,但后遗症还是让他在医院住了3个月。刚有好转,他就要求出院,因为他心里惦记着工作,牵挂着老同志的事。多年的工作经验,他知道什么时间就该做什么事了,耽误不得。同事朋友劝他好好休息一下,身体彻底恢复再工作。他说:在家也没事,来局里看看有啥事没有,心里才能踏实。很庆幸,他的身体恢复的不错,虽然走路赶不上先前的风风火火,但一点没有影响工作,他又可以继续做他热爱的工作了。
周至县委常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高彦周曾经说:老干部局离开谁都行,惟独离开王拴元不行!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王拴元“活地图”的作用,也是对他工作、为人的最好评价。
王拴元常说: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把这一天的事做好。我虽然56岁了,但我不能停下脚步,我永远都在路上,永远都在为老同志服务的路上。
王拴元,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却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种平凡中的伟大,像涓涓溪流,润物无声,滋润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