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江
“适老文化”滋养老人心灵
文/陈永江
“适老文化”,顾名思义,就是适合老年人群的特殊文化。当下,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提高,也渴望文化生活丰富。赵丽蓉早年有部小品里说过这样的对白——她对“儿子”巩汉林说:“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饱穿暖就满足了?不对!我们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老年人更高的精神需求,就是丰富的文化生活,就是老有所乐。
据报道,辽宁省大连市把文化养老作为大力关注并极力解决的问题,用“适老文化”服务滋养老人心灵。以该市西岗区日新街道为例,这里就建立了书画工作室、健康指导室、科普传播室、阅览室,在各社区办起了老年大学,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开设了书法、绘画、唱歌、舞蹈、吕剧、京剧、腰鼓、日语、英语、摄影等31个课堂。全街道组建了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登山队、有氧健身操等老年文体健身组织79个,实现了每个老年人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节目”,足不出社区就能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街道每年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便于老年人参加的文体娱乐活动:老年人趣味运动会、退休人员才艺展示、夕阳红健身操展演、老年大学学习成果汇报演出、红歌会等,这些“适老文化”活动,犹如阳光雨露滋养着老人心灵。
“适老文化”服务是对老人幸福晚年的人文关怀。老年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精神生活需求旺盛。如果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品质,影响到身体健康。特别是当老人们退休后由社会走向家庭,角色的转变,十分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失衡,常被失落、孤独、焦虑等情绪所笼罩,并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老年人精神赡养需求增多的实际,充实了精神慰藉的规定。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博导穆光宗对“精神慰藉”的内涵进行过全面解读。他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自尊的需求、期待的需求和亲情的需求。他同时强调,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来自于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不仅仅是家庭范围内的事情,它更与整个社会密切联系。老年人如果只是在家庭得到尊敬,而在社会上却得不到关怀的话,他们也不会开心。
“适老文化”服务是改善老人现实生活状况的急迫需求。一项国际性调查发现,中国老人最怕老,因为不愿意过单调晚年。有份调查显示,当今许多老人的文化“节目”是:“晒太阳、看电视、打麻将”。甚至有些老人枯燥得仅仅是晒太阳、看电视、打麻将其中的一项,单调又乏味。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下,让老人的“文化菜单”再丰富一些并不难做。比如,医学研究发现,轻度老年痴呆症患者玩成人益智玩具,可减缓甚至阻止病情的发展。但今天老年玩具几乎等于零。再比如,如果教会老年人上网,就相当于家里订阅了无数报刊,可以随意阅读、自由检索,还能从网上找到养花教程、烹饪菜谱等。可不少老人还在电脑面前望而却步。另外,现在一组织老年人活动,就是打牌、打麻将比赛,很单一,没新意。为什么不试试门球比赛、垂钓比赛、放风筝比赛之类?其实,老人们儿时的那些游戏也可以重拾,既能够找回童年的记忆,又能够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和健康。如果把关心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视野放得更宽一点,为老人设计各种文化活动,如组织手工活动、做园艺、上老年大学等,满足他们寻求快乐、融入社会的心理需求,晚年才能过得更开心、更幸福。
“适老文化”服务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并极力解决的问题。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加强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的关爱和关注。当前,不仅要加快老年人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和老年大学的扩建,而且随着家庭功能的弱化,社区要更多地承担起老年人精神赡养的责任。要用好老年人活动场地,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开展老年人心理保健,等等,组织和吸引老年人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中来,帮助老年人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引导老年人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