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草 籽
谁是主角儿
◎文/草 籽
黄金鲁、张琪夫妇结婚58年,都是高级工程师,各自行业里的高手。
先说张琪,西北农大毕业,知识学得扎实,使用得更扎实。上世纪七十年代,她任黑龙江省阿城城管处绿化组长,倡导在城市东边缘新建公园并作出规划、组织实施,如今这个公园成为该市最大最美的景点。调到陕汽总厂后,不当老师,坚决要求到总务科搞厂区绿化。三年时间,建起苗圃、花房,栽下1000多株大树、3万多棵黄杨、冬青,将800亩厂区内所有道路、空地绿化,被评为总厂劳动模范。陕汽迁往西安前,她带领职工大搞新厂区绿化,三年后新厂投产,工人们上下班已经走在林荫大道上了。她是陕汽第一批评聘的高级工程师,她报评高工的论文题目就叫《论工厂绿化》。
再说黄金鲁,解放前入伍并考上西北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1年国庆节前,他应邀去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两首二胡独奏曲,《良宵》《光明行》,都是刘天华的曲子,当时他的演奏水平可见一斑。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却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转业到北大荒劳动。期间,参与、组织多支文艺宣传队,任导演,编剧,二胡、板胡、手风琴演奏,屡屡获奖。喜爱写作,在《萌芽》等刊物发表小说、报告文学5篇,被普遍看好,几乎踏进专业作家大门,却因故改行;曾任农场一刊物编辑组长,手下最大牌的编辑就是下放到农场的诗人艾青。调到陕汽后重操汽车老行当,曾任陕西汽车学会法人代表、秘书长。他于1983年提出的《关于振兴陕西汽车工业的建议》,受到省上高度重视,对陕汽迁入西安并进入发展快车道做出了突出贡献。
两人都很出色,都是有故事的人,但咱们说的是金婚,说的是家庭生活。那么在家里,他们谁是拿主意的人,谁是航行五十八年的舵手,谁是生活中的主角儿?之所以提到主角儿这个词儿,是因为1964年阿城组织全县文艺精英排演大型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张琪出演的就是女主角儿姚玉娟,她当家里的主角儿应该是事出有因名副其实了。可是别急,当时在县工会工作的黄金鲁担任的是此剧导演,两人谁是真正意义上的主角儿,真的还很难说。
张琪对我说,老黄身体不好,生活能力差,自打结婚起,多年来她一直是家庭主厨,侍候老黄了一辈子。家庭主厨,听起来有个“主”字,可那是厨房的主,家庭的副,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把家庭主厨当做全家的配角儿看待。可是别急,2009年省电视台主办厨艺大赛,张琪以一道“黄焖鸡”获总决赛冠军,一鸣惊人。整个比赛期间,老黄只是跑跑腿,给夫人当个下手罢了。顺便说一句,今年三月上他们家采访,得到了这道黄焖鸡的真传,和我以往照菜谱做的黄焖鸡有很多的不同。第二天我在家实习,一举成功,得到家人好评,借这几句文字向张琪老人表示感谢。
到底谁是家里主角儿?说到底,要看大事当头谁来拍板。咱们先往1959年看。
1959年,张琪大学毕业,学生分配采取公布多个选项、自由报名的方式。正好有一个东北地区的名额,她不忘初心,义无反顾,果断选择了东北,表现出对爱情的忠贞,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时间走到这个关口,黄金鲁已经不是部队年轻有为的军官,而是一个因家族问题发配到东北农场的工人。毕业后一个月,两人即在北京黄金鲁的家里举行了婚礼,婚后一起奔赴辽宁,黄金鲁陪同妻子前往辽宁林业专科学校报到后,一人回到黑龙江农场。
在毕业分配这件事上,张琪显然是主角儿了。一年半之后,国家进入经济困难时期,夫妻俩的生活都很艰难,张琪考虑到两人虽然都在东北,但相隔甚远,不便相互支援、照顾,便向学校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将工作调到了黄金鲁所在的那个农场。自此,两人生活在了一起,有了简易住房,有了孩子。从家庭角度看,进入了正规,可是在黄金鲁心里,却充满了内疚。张琪的林业学校位于沈阳,大城市,多少人心目中的优越环境,妻子却毅然放弃。正是妻子不惜牺牲一切的行为深深打动了他,当时便暗暗立下誓言:今生绝不负她。
张琪又一次当了主角儿。到了农场,有了小家,不用吃大灶了,但是打柴、拉水就得自己动手。黄金鲁搞文艺行,身体不行,开始是由他申请农场马车拉运柴火,每车运费5元。张琪在农场林业科当技术员,上班就在打柴的山林里,于是她自己拉爬犁,从冰雪路上拉回柴火,满足取暖、做饭需求。同时,又承担了从四五十米深井里打水的活路。张琪在身边,家庭生活不用黄金鲁发愁——张琪当然是主角儿。
更大的事儿还在后头。1963年,黑龙江省作协举办创作学习班,全省20名业余作者参加,黄金鲁是其中之一。行前,农场政治部宣传科长承诺,学习回来就把他转为专职记者。就在这个时候,阿城林业局要从农场选200多名职工去管理次生林。当时的阿城林业局竟没有一名学林业的大学生,因此特别看好张琪,自然花言巧语,做出了一些承诺。张琪想到农场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丈夫瘦弱的体质,而阿城虽小,毕竟是一座城市,离哈尔滨较近,家庭生活更方便一些,于是独自做出决定:两人一起去阿城。
农场自然不愿意放走这两个能人,多方劝阻。情急之下,张琪找到总场党委书记,说黄金鲁身体不好,我不同意他当作家搞创作,熬夜费脑子,“你们放我们走吧,让黄金鲁多活几年!”于是,远在哈尔滨的丈夫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张琪一人做主,办好了所有调动手续,带着孩子、保姆、行李上了汽车。到密山转火车当口,才给丈夫发了封电报。黄金鲁赶到阿城火车站接妻子女儿时,他已经是一名阿城人了。
夫妇俩今生的阿城之旅整整15年。15年里,黄金鲁因了文艺特长如鱼得水,大放异彩,后来到了县运输公司又干得风生水起。七十年代初,他靠着扎实的机械学功底,带领工人造出了阿城有史以来的两辆汽车,轰动全省。张琪呢,如前文所说,为阿城绿化做出贡献,赢得全城的尊重,当然她在《千万不要忘记》成功扮演女主角的经历,也同丈夫一同成为城市的明星。但是,黄金鲁头上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入党,上级不批;提拔运输公司副经理,上级不批。而两人上学的三秦大地呢,陕汽建厂已将近10年,张琪的多位老同学吁请他调入陕汽发挥专长大干一场。节骨眼上,张琪做出决断:回陕西,寻出路。夫妇俩动了一番脑筋,绕开阿城县,找到松花江地区交通局局长,直接办理了调动手续。
得到消息,各有关单位竭力挽留黄金鲁。黑龙江出版社请他当小说编辑,哈尔滨作协主席请他当专业作家,松花江地区文化局请他当创评办副主任,阿城县文化馆请他当文化馆馆长。所有这些邀请的起源,都基于他东北20年里在文化战线做出的业绩,也在于他诚恳待人,乐于助人,在文化界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边盛情难却,又抵不过陕西那边的盛情。调回陕西的决定是张琪做出的,但邀请他们回陕西的却是黄金鲁的同学故旧。看起来张琪是决定回陕的主角儿,但是撰写回陕脚本的却还是黄金鲁。东北西北、亲情友情其实都是密不可分的;夫妻两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俩其实就像一个人一样,两人的情感早已糅合到一起了,咋能分得清谁是主角儿配角儿。或者说,此时你演主角儿,彼时我演主角儿,叮咚隆咚呛,角色可以变换,但今生他们共同出演的只是夫妻恩爱这一出戏。
一扇门关上了,一扇窗户又为他们打开了。告别东北,回到西北,新的挑战新的机遇静候他们的到来。西北舞台够大,够他们施展才华。那一年,夫妻俩组建的小家庭已走过19个年头,黄金鲁43岁,张琪42岁,两人年富力强,正是挑重担的好年华。
其实回到陕西,两人心里还都有另一番欣喜——西安,是他们相识相恋的福地。
张琪是天津人,1946年父母先后病故,她随哥哥来到西安,住在西八路。这个时间,这个地方,黄金鲁出现了。1949年他入伍上学,学校就在西八路附近,每个礼拜天几乎都要去他姐姐家,而姐姐家离西八路更近,都是缘分,慢慢就认识了,慢慢就都有了好感。1953年暑假,黄金鲁向她表达了爱意,她觉得很突然,却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就这样,18岁的哥哥与17岁的妹妹订了终身,为以后的结婚、银婚、金婚写下了美妙的伏笔。
在他们家,应我的请求,黄金鲁用二胡演奏了一曲秦腔,拉的怎么怎么好,读者们是听不到的。只好在本文结束的时候,为大家录下他在离开阿城时写的一首诗,敬请品鉴:
菩萨蛮
别阿城挚友之一
平生有泪不轻弹,
今朝牵袂心黯然。
离情万千种,
尽在不言中。
回眸松江畔,
藕断丝难断。
西秦思故人,
金风染霜林。
征集《金婚榜》《半生缘》文章和线索
本刊《金婚榜》栏目真诚征集走过50年人生岁月的夫妻间的故事,文章主要叙述他们面对人生风雨携手奋斗,积极生活的足迹。另有《半生缘》新栏目,征集丧偶或离异老人组建新家庭,共创幸福生活的故事。如有读者掌握这两方面的线索,亦可提供给我们,编辑部将派人前往采访。
联系地址:QQ邮箱:1064336312
电话:(029)873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