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本质是一家高科技服务公司
[√] 从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来讲,温氏虽然所处为传统农业产业,但它其实并不传统:第一,温氏本质上是高科技公司;第二,温氏本质上是服务型公司。
温氏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农业,重新认识了养殖,中国的养殖再也不是传统的养殖方法,而是技术与服务,更是高科技。温氏,是中国企业中的奇迹,它们能选对市场,站对风口,迎接高成长;它们能虚怀若谷,成人达己,安得广厦千万间;它们还能脚踏实地,落实管理技术,完成雪球式积累。
在大多数人眼里,温氏是一家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养殖公司,从养鸡起家,但其成立 34年来利润却一路凯歌。1987 年,早年的鸡场纯利润就达到了 8 万多元。现如今,温氏从当年的 8000元到现在的千亿市值(最高 2206 亿)。温氏在整体上市后,也成就了一大批的富豪,公司内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比比皆是。2016 年温氏年度分红为 43.5 亿元,分红总额位于农业板块榜首,当年百富榜有 8 位都是温氏家族成员,至少有 43个股东晋身亿元富豪之列。
温氏的特点是善于分享,善于共享,员工赚的每一分钱都是持股人的。价值观朴实又简单,但要真正地落实也不容易,温氏的成功在于其持之以恒地坚守它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而且在经营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对企业的价值观不抛弃、不放弃,持之以恒地坚守。业内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温氏有全球最富有的保安。据说温氏有一个保安,他母亲交代他,有什么事儿,就按照温鹏程董事长的意见办,所以每年发奖金,原董事长温鹏程就建议他将奖金买股票,为将来娶媳妇作准备,就这样,全球最富有的保安就产生了。温氏上市后带富了一大批人,在温氏内部有个传说:“在清华随便遇到个老头很可能就是大师,而在温氏随便遇到个保洁可能就是个千万富翁。”暴富之后可能会有员工丧失创业精神,但在温氏内部,温氏的老员工都把温氏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且温氏内部有整套考核体系,当员工考核没有达标时,会有相应的处罚。且温氏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其实并不高,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温氏的持股计划也将继续,覆盖更多人,因此老员工坚定地看好公司,都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
温氏从创立之初就是股份制企业,首创了内部员工全员持股的模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资短缺,几乎都是卖方市场,温北英瞅准了肉鸡养殖这个机遇,在1983 年申请办理停薪留职,连同二儿子温鹏程及邻居 6 人(7 户8 股,温北英、温鹏程、温木桓、温金长、温湛、梁洪初、严百草、温泽星,温北英及儿子温鹏程为 1 户)集资 8000 元,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了簕竹鸡场。也正是由于温氏创立之初的股份制烙印决定了温氏后期发展的股权极为分散,共享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公司绝大部分股权都集中在员工手中,股东总户数 61587 户,前十大股东占公司股权的 1/4 左右,其中现任董事长温志芬仅占 2.4%,前任董事长温鹏程占 4.15%,没有超过 5%的单一股东。
同样地,最初温氏以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也是满足集资的需要。8000 元对当时的个体户来说就是一笔巨款,后来温氏分股权也是出于集资的背景,集资对员工是激励,对养殖户是融资,相当于把大家绑在一起干。这样“齐患难、共分享”的模式更能够在周期低谷时渡企业于危难之中,在周期高峰也更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不过,相对于华为后来一步步被逼出来的人人持股,温氏的股权共享却是出生就携带而来的基因,也是温氏最核心的理念。温氏齐创共享的理念最早是由创始人温北英先生提出的,1986 年,温北英先生秉着“温氏食品、人人有份”的原则,在公司内部推出了全员持股的计划。其后,1990年簕竹鸡场发行职工内部股票,共发行 1 万张,每张面额 100 元,将职工投资积累的股金转为股票,只有本场职工才能购买,股票可在职工之间自由转让,但不准上市流通。其后公司继续完善股票发行制度,1994年将原股票转化为基本股和活动股两部分,股东扩大到公司所有的合作者,包括养殖户和推销户,特别是为了保证新来的员工均能持有股份,温氏集团相继几次实行了增资扩股。2000 年后的全面股份制改造使股东人数由原来的 700 多人增至 4000 多人,实现了总公司员工和分公司员工均持有股票的态势。
温北英很早就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提出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能否强力调动各方人员积极性是最主要的一环。必须注重人力资本,让大家一起创造价值,一起分享,这种理念最终落实到温氏的组织模式、管理模式、生产模式,尤其是分配机制上。90 年代初,温氏就与华南农业大学紧密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的模式,将模拟公司10%的股份作为技术支持的费用给了华农。其后,温氏又以“高薪+股权”引进大学生,并开始了合伙式的全员持股。目前,温氏股东户数达 61587户,温氏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占 1/4 左右,其中,现任董事长温志芬仅占 2.4%,前董事长温鹏程占4.15%。2016 年的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持股员工人数涉及 1.9 万人,市场少有。温氏的员工持股覆盖率超过 1/3,且未来持股计划将覆盖更多员工。简而言之,温氏与农户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温氏也从来不吝啬给予农户高收益,目前,每头猪的委托养殖费用约为 230 元,每只鸡的委托养殖费用约为 3元,一旦有农户加入,不论是新加入的,还是合作了二十、三十年的农户,只要好好养,温氏就可以保证他从不亏损,因终端价格波动的亏损全都是由温氏来承担的。因此与温氏合作的农户数量近 10 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少农户合作时间超过 20 年。
温氏的高市值得益于温氏养殖规模的高增长,例如,温氏从 1997 年将“公司+农户”的模式复制到肉猪养殖业务。温氏 2016 年肉猪出栏 1713 万头,而在 2017 年温氏肉猪出栏 1820万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28.29%。连续多年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在中国的企业中,除了温氏就是华为。
从培育和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来讲,温氏虽然所处为传统农业产业,但它其实并不传统:第一,温氏本质上是高科技公司;第二,温氏本质上是服务型公司。温氏本身并不养猪(除了种猪),温氏投入高研发费用研发成功的所有技术都直接服务于养殖户。温氏拥有良种种鸡的自主知识产权,跟国外引进的白玉鸡品种的养殖企业完全拉开距离。新兴鸡种的培育提高了温氏产品的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所以其本质上是高科技公司。
温氏是靠低成本起家,完成原始积累后涉足其他相关业务。温氏以养鸡发家,1997 年才开始涉足养猪业务,以养鸡反哺养猪,使得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张速度大超同行。如今,温氏的养猪规模亚洲第一、全球第二。
历经 34 年的发展直到今天,温氏依然是行业中成本控制最好的。温氏可以依靠低成本穿越周期保持优势,温氏目前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为12 元/kg,比市场平均成本低 1 元/kg 以上,成本优势明显,即便在猪周期低谷期仍然有 80 元/头的盈利。养猪业整体集中度低,即便是规模最大的温氏,市场占有率也不足 3%,而生猪的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任何企业都难以拥有定价权。因此,当猪价下行时,首先会突破成本高的企业成本线,导致其亏损退出;接着会突破行业平均的成本线,此时大部分的生猪养殖企业亏损退出,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成本控制最优的企业。周期行业能在周期低谷中存活下来的企业,势必就能在周期高峰时收获更高的回报,而低成本的温氏由于成本优势得以穿越周期实现成长,周期来临后将获得更高的绝对收益。
温氏看似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公司,但其实温氏本质上是一个高科技公司和服务公司。说是高科技,温氏有自己的技术,这些技术能够保证当养殖行业的客观环境发生变化时,即便绝大多数养殖企业破产,温氏还是会活下来。通过技术,温氏的猪肉每千克的成本比别人低 1 元,同样,温氏的鸡苗每羽比竞争对手便宜 1 元多。再比如讲,南方不太容易养殖奶牛,一个是夏天高温,产奶率低,另一个是草料问题,温氏通过技术解决了这个难题,原奶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70%。温氏从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始,一直坚持产学研结合,所以在祖代的繁育上、在基因库的建立上,温氏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断筛选、研究,建立起了技术上的高壁垒。公司目前每年研发费用高达 1.9 亿元,几乎媲美同行们的总和。说是服务企业,温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轻资产、重激励和高效管理,正因为温氏紧密型“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通过为合作农户提供养殖服务实现将重资产的后端育肥缓解委托外包,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商业本质从养殖企业变成了养殖服务企业,绕过了养殖行业巨额资本投入的陷阱。此举让温氏能够轻装上阵,在降低规模、扩张成本的同时还获得了利润最丰厚的后端育肥收益,最终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低固定资产、营业收入、高成长、高 ROA。
“公司+农户”模式:“公司+农户”是温氏的一次创新,公司从 1986 年开始探索“公司+农户”模式,至今已经有 26 年,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提出的,是温氏产学研合作的第一次成果。其后,温氏与华南农大、中山大学和华中农大等20 多所院校保持长期深度的产学研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在育种、饲料营养、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化等方面持续投资,不断强化温氏的系统技术优势。在自助研发方面,温氏的技术人员数量是新希望六和的1.7 倍,可见其对技术的重视程度。
信息化与自动饲喂技术:温氏早在创业时期就已经配备了一台电脑,温北英一直都抱有高科技的梦想。1991 年,温氏就大手笔投资了 17 万元进行了信息化建设,直到现在都可以查询到90年代各个养殖户的规模和盈利数据。温鹏程先生接任董事长后,其对科技的热爱比其父更甚,如今的温氏把传统的养殖业和高科技结合,由原来的机械化养殖过渡到自动化、信息化养殖,然后到现在的智能化,从小鸡苗入库、打疫苗到生蛋,只需要动动手机就可以管理整个鸡场。例如,旗下新的养殖场可养 8 万头猪,而传统猪场最多能养 3.3 万头,可以使人工成本大幅下降,比如现代化高效种猪场人均管理200头猪,而传统猪场人均仅管理70头猪。温氏旗下南牧公司拥有世界首条养猪装备全自动化生产线,可以让养猪生产效率成倍增加,连牧原股份都向其定制设备,可见其科技含量。
中国最强的育种技术:温氏在育种技术上优势明显,早在 2008 年,公司创造了广东省首例克隆猪,掌握了分子育种最尖端的技术。同时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的农牧学科优势,公司在国内率先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吴珍芳教授牵头搭建先进的生猪育种体系,多名海归博士组成专家团队,助力温氏将育种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
温氏现组建有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科研平台,拥有一支由 10多名行业专家、66 名博士为研发带头人,466 名硕士为研发骨干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拥有 7 个国家级畜禽品种、5个省级农业类名牌产品、100 多项专利。
温氏是国内最大的养殖企业,生猪养殖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按温氏生猪出栏 10%的速度增长,2018 年即将超过世界排名第一的史密斯菲尔德(2017年生猪出栏量在1900 万头左右)。从养猪体量看,1 家温氏股份=5.5 家牧原股份=7.6 家正邦科技=7 家雏鹰农牧=29.5 家天邦股份=94.5 家罗牛山,占据绝对优势。可见,温氏股份一股独大,其余五家企业生猪出栏数总和为860.78 万头,仅占温氏股份出栏生猪数的 50.26%。
但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温氏的养猪体量大,但其出栏量也仅占全国的 3%左右,因此养殖业还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对于未来的发展,温氏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养猪规模,出栏量要占到行业的 10%。第二件事是要加强育种,通过育种来提升生产水平。对于今后的育种方向,一是增加上市体重,二是提升猪肉品质。第三件事是向屠宰加工业延伸,加大力度做屠宰和分销。第四件事是销售终端,完善产业链。未来温氏的生鲜门店要做到 5000 家,每一家做到 500 万元,达到 250 亿元的销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