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红梅
以开放创新打造中国制造业新优势
文/郝红梅
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制造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重视制造业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大国争夺全球新的经济战略制高点的关键。高新技术制造业是高度全球一体化的产业,跨国公司是全球范围内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要加快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就要加快引进外资。为引导外资经济走在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列,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打破认识误区。目前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一是认为外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有较高的份额,现有的产业保护措施都是必需的,有利于保障我国民族产业发展和经济安全。二是认为国内资金供给充裕,不少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内资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对外资的内在需求减弱。三是认为当前国际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则是发达国家遏制中国的手段,将自主同外资完全对立起来进行批判。这些封闭思维和错误观念从舆论环境传导至决策层面,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在推进中美BIT谈判、推进外资“三法合一”等方面进展缓慢。
第二,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为了更好地吸引国外先进高端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我们需要继续“筑巢引凤”。政府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最突出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取消或减少对内资企业的行业保护,扩大外商投资产业范围。二是简化行政审批,促进投资便利化。三是鼓励制定出台多样化招商引资政策。下一步要继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尽快完成新外资法的修订,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集中统一的外资管理体制。
第三,扩大开放和国际合作。近年来,各发达国家都在纷纷制定重振制造业计划,美国发布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了《工业4.0》,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日本发布了《2014制造业白皮书》。这些计划与《中国制造2025》形成竞争关系,但从中也可以找到合作的空间。我国应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开放目标和规划,破除垄断行业实质性开放的阻力;选择部分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建设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中国制造2025”国际合作示范区,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第四,加大人才储备和培养。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工人无论是数量还是技能都无法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中高级技工比例明显偏低。国内工资水平的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优势削弱,从低端制造业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难以胜任高端制造业技术岗位需求,政府需要加大制造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完善技能培训补贴管理办法,在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税前抵扣政策,优化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
第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仅凭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不足以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在吸引外资方面也不具备明显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制造业利用外资,一方面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产业政策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应尽快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利用外资的专项文件,建立项目优先的政府服务通道,体现鼓励性倾斜政策,使国家有关制造业开放政策落地见效;应加强对已有各类支持性政策的梳理和评估,加强中央支持政策和地方支持政策的衔接和配套,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益和效率;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减税力度,清理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作者单位为商务部研究院外国投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