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祁连山,法治不能软
舆情链接:
《以“祁连山之痛”为鉴,以环保问责为剑》新京报2017年7月22日
《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人民日报2017年7月21日
《西北生态屏障祁连山:“史上最严”问责风暴带来“绿色革命”》新华网2017年7月24日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南方日报7月25日
【舆情回放】 7月20日,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对外公布。通报措辞严厉,“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等“狠话”频现。包括3名副省级官员在内,甘肃诸多官员被问责。
【主流声音】 这次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破坏问题作出严肃查处,体现了非同一般的重视程度和问责处理力度。这次严肃问责处理后,并不意味着当地有关官员已经完全“过关”,随着一些问题和事项被进一步查实查清,有关官员可能还会继续受到查处追究,因为他们需要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损害承担“终身责任”。
央广网:如果说企业层面的违规违法可以归咎为监管不力,那么祁连山的生态破坏则是一次上下失守,逾越底线的连锁恶果。
新华网:希望从中央到地方,都能以“祁连山”事件问责为样本,对保护环境违法的地方政府曝光并公开谴责,拿下一批责任官员的官帽,甚至启动刑事手段,追查背后的渎职腐败。
长安剑:祁连山的问题不是一次疾风暴雨的整顿就能一劳永逸。以法治思维建立常态化的综合保护机制势在必行,让红线不是随口一说,让底线不是文件里几句口号,把治理和保护同时纳入到法治轨道上来,在法治的框架内决策、行动、监督、处罚,方能久久为功。
解放网:生态环境保护不应只是“被动保护”“消极保护”,生态与发展也绝非“势不两立”。对祁连山地区而言,有必要探索一条产业结构转换、新旧动能更替的新路子。
【决策点睛】剖析“祁连山环境破坏”这一样本,可以发现,如此大阵仗的监督丝毫没有“用力过度”。实际上,“祁连山之痛”不光是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背后是当地政治生态的破坏。面对高层屡屡批示,当地政府搞变通、打折扣,避重就轻,顶风推进违规项目,甚至为千方百计为破坏生态行为“保驾护航”。因此,仅仅行政问责还不够,更要追究失职渎职及破坏环境的法律责任。祁连山的教训再次向我们证明:从严治党是生产力,依法治国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