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提升

2017-09-19 01:53赵保颖
参花(下)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馆普及全民

◎赵保颖

“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提升

◎赵保颖

文化馆的责任与使命,是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文化馆行业构建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实现服务创新和效能提升提供了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撑。本文立足于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核心职能,站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分析文化馆行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差距,通过对国家层面引领性项目和各级文化馆创新实践案例的剖析以及提出的建议,为文化馆“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的探索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化馆 数字化 全民艺术普及 服务效能

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成为法律规定的中国公民应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近年来,文化馆的责任和使命是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已在全行业达成普遍共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的新理念将是文化馆构建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实现服务创新和效能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互联网+”文化馆的行业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互联网深入各行各业,推动着居民消费模式共享化、服务设备智能化、应用场景多元化。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提供的数字阅读、多媒体展示、VR和AR体验等服务已从标新立异发展成为应用广泛的服务手段。然而,与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相比,同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柱行业的文化馆,却长期处于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边缘,其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互联网+”这个时代。

(一)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不足

与图书馆行业比较,从时间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初普及“图书馆自动化”,到2002年、2010年相继启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图书馆行业成规模、成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已有20余个年头。而文化馆行业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研究与学术探讨始于2010年前后,直到2014年,才有部分文化馆开始尝试“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理念,创建文化馆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至今不足10年。数字文化馆建设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与覆盖于近两年刚刚启动。从资金投入上看,截止到2014年,全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单从文化共享工程一个项目获得的中央财政经费支持就达到33.75亿元;而数字文化馆建设从2015起才开始得到中央财政经费支持,截止到2016年底,累计投入在2亿元左右。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不足,欠账太多是造成文化馆行业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

(二)基础薄弱,建设标准偏低

由于经费投入长期不足,文化馆的网络与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薄弱,设备的短缺、老旧很难为内容丰富、传输通畅、方便快捷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需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以《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指标(2015)》和《文化共享工程设备配置标准(2010)》为依据,比较地市级文化馆与图书馆的数字存储、加工、传输、服务设备的配备,除互联网带宽一项前者高于后者外,大部指标前者都等于或低于后者;其中数字资源存储量和终端计算机数量两项指标,前者与后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即便如此,文化馆的达标情况也不尽人意,各项指标的达标率均未超过50%,其中数字资源存储量指标的达标率仅为8.1%。

表1 文化馆与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置建设标准比较

(三)手段传统,服务模式单一

文化馆的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包括群众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理论研究、文化艺术辅导、文化志愿服务、民族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等主要内容。长期以来,主要以现场、线下形式面向基层群众开展提供服务,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远程服务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式服务并不普及。2016年初,一项针对全国文化馆开通网站(含主页)和微信公众号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参加调查的3099家文化馆中,开通网站(含主页)的有2758家,但其中具备信息发布、艺术欣赏(含视频点播)、网上培训、活动开展、咨询指导等5项艺术普及服务功能的只有413家,仅占13.3%;有1/3以上文化馆的网站仅具备信息发布1项简单功能或根本没有开通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的文化馆,全国仅有468家,占比15.1%。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文化馆的互联网应用普及度还不高,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还处于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传统阶段。

图1 全国文化馆网站建设情况调查

(四)缺乏积累,数字资源量少质低

数字资源建设是信息化服务的核心,然而这却是文化馆基础业务的短板。例如文化馆每年组织大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展演、展览,但对于活动和演出过程中产生的内容资源却没有进行很好地记录,许多有价值的精彩内容仅限于昙花一现,没能通过视频载体形式更广泛地传播,没有发挥服务延伸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再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查和采集的大量原始资料都以纸质和实物介质形式保存,没有进行数字化加工和保存,其深度挖掘和再利用的价值大打折扣。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的数据显示,全国有3097家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一半以上文化馆非遗资料的数字化保存率低于50%,其中有234家没有任何数字化保存和利用的记录。长期忽视资源的积累,造成文化馆可供互联网渠道和新媒体方式传播的内容严重匮乏。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一直承担着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础性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馆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补齐短板,加快赶超的步伐,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创新践行全民艺术普及的使命,才能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国家项目引领示范

从2015年开始,由文化部牵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简称“发展中心”)持续发力,加强文化馆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策划实施了一系列重大项目,带动中央财政专项经费1.62亿元,支持各级文化馆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创新,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服务效能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图2 中央财政文化馆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

(一)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向文化馆行业覆盖,构建全民艺术普及六级工作网路

2015年至2017年,发展中心分批开展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和基层公共数字服务推广项目,将文化共享工程从覆盖全国图书馆向覆盖文化馆行业拓展。截止2017年7月,32个省级文化馆和12个副省级文化馆已经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工作网络;部分地市级和县级文化馆也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建设;120个地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参与实施基层公共数字服务推广项目。通过中央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各级文化馆配备了先进的网络传输、资源存储、数据加工和终端服务设备,围绕文化馆业务职能,重点提升官办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门户的信息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活动开展、辅导创作等服务功能,并实现与国家数字文化网的互联;配套的资源存储与加工设备,重点用于各馆演出、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等内容的采集与整合,利于增加文化艺术普及数字资源的储备。

(二)依托国家公共数字文化支撑平台开发文化馆特色应用系统,促进全民艺术普及服务供需对接和效能监督

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各级文化馆数字资源和平台应用的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网络化管理和多终端服务。针对文化馆面向基层群众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需求,发展中心在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框架下开发了全国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交流系统、全国文化馆评估系统、全国文化志愿者管理系统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调查系统。四大系统汇集了全国3124家县以上文化馆基础评估数据854万条、27个省的1742家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产品与服务项目的供应信息、32个示范区20.9万份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问卷、20个省的731名志愿者及其团队的基本信息以及部分文化站日常管理监测信息,为促进全国范围内的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项目的供需对接和效能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加大文化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丰富全民艺术普及特色资源的内容与形式

针对全民艺术普及需求目标,发展中心按照产品化、系列化、品牌化的思路,对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的海量数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出广大基层群众喜爱的“社区文化生活馆”“大众美育馆”“心声音频馆”资源服务产品,供各级文化馆面向社区群众、青少年和残障人群开展音、视频点播与信息交流共享服务。各级文化馆和2000多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通过网站、公共文化服务一体机和手机终端等渠道免费享受到文化艺术普及服务。此外,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还支持了17个省级文化馆的39个数字资源建设项目,内容包括:群众文艺演出、艺术普及讲座、民族民间保护与传承纪录片以及全民艺术普及慕课等。特别是慕课资源,它具有互联网、大规模人群参与、便捷的师生交流、完善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公共文化服务所追求的全民参与、艺术普及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是当前文化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公众参与文化艺术普及活动、提高群众覆盖率的非常有效的创新形式。

(四)利用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直播手段,增强全民艺术普及服务的推广与传播能力

发展中心在文化馆行业大力推行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直播平台的应用,综合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等新媒体传播渠道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平台能够以“入站”模式进入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各级图书馆及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以“入户”模式进入百姓家庭,以“入手”模式进入个人数字媒体终端,大大增强了文化艺术普及资源的推广与传播能力。依托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联合举办的“欢跃四季”全国百姓广场舞活动,有31个省(区/市)的700余部广场舞作品参演,开展了12场直播活动,各地群众通过网络投票830万次;“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分别在10个省级文化馆建立了网络电视节目制播点、15个副省级文化馆建立了网络电视活动服务点,有50多项极具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实现了在全国范围的直播和线上线下互动,提升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技能提升计划,增强文化馆人才队伍业务能力

为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形势新要求,提升全国文化馆(站)服务效能及行业人员业务技能,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深入开展,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共同策划实施了《全国文化馆站“全民艺术普及技能提升计划”》(简称“提升计划”)。该计划旨在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阵地作用,借助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围绕提高各级文化馆(站)从业人员全民艺术普及业务技能、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精品创作、加快全民艺术普及品牌传播、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服务创新、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标准化五大目标,采用举办远程培训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交流活动的形式,着力提升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能力、辅导培训网络辐射能力、品牌活动策划组织能力、产品服务传播推广能力,解决各级文化馆(站)专业技能欠缺、人才队伍结构不健全、服务效能偏低、资源利用不充分、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引领文化馆站整体提升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

三、各地积极探索实践

在国家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下,各地文化馆积极探索“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的新型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文化馆方便了公众随时随地享受服务,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网络互动培训,文化馆创新了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提高了服务效益;通过数字设备和数字资源构建的实体体验空间,文化馆让群众在互动体验中汲取文化艺术精华,吸引力大增;通过网络化整合与管理,文化馆行业形成合力,适应基层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开启定制、互动服务的崭新局面。本文列举分析四个特色案例,以供借鉴参考。

(一)“文化上海云”:打通上海市民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渠道单一、模式落后,群众缺乏获取公共文化资源、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渠道,主管部门缺乏公共文化供需决策依据等问题,上海市政府牵头构建了集公共文化资源融合、内容生产、服务供给、群众互动、人才培养、管理、评估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云平台——文化上海云。“文化上海云”主要包含两大功能体系:一是为上海市民提供便捷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活动预约、场馆预定、艺术鉴赏、艺术培训、志愿者服务等,老百姓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脑接入,只需点击相应服务模块,就能快捷享受文化服务内容,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二是为政府部门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大数据分析,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和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能动态考核。“文化上海云”平台覆盖了市、区县和街道乡镇共200多家文化馆和社区文化中心, 建立起数字化总分馆体系,实现了市级、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文化馆以及文化服务中心的融合贯通;集合了全市主要的公共文化活动信息,实现了全市所有设施、资源供应一站式服务和供需的精准对接,打通了市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其他社会组织也纷纷加入“文化上海云”。

(二)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公共文化超市助力宁波实现“一人一艺”

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由传统型、重形式向现代型、重内容转变,进一步提升群众综合素质、激发群众创新能力,宁波市政府启动实施了“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到2020年,争取让80%市民至少认知或掌握一门艺术技术。宁波的全民艺术普及主要从四大方面着手:知识普及,让群众了解艺术、亲近艺术;欣赏普及,以展示展演方式呈现艺术,让群众学会欣赏;技能普及,开展面向大众的艺术培训;活动普及,通过文化活动、赛事让群众的艺术才艺拥有展示平台。“一人一艺”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互联网+公共文化”的服务理念和关键技术作支撑。为此,宁波开发了“一人一艺”综合公共文化超市平台,实现了以市文化馆为中心馆、各区县(市)文化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及社会艺术联盟机构为分馆的文化馆总分馆四级网络线上联动,线上协调、线下落地对接基层群众的各类文化服务需求;开设了文化活动、场馆预订、艺术培训、非遗传承、精品赏析、预约点单六大板块功能,提供预告、预定、交流、互动等多功能免费服务。该平台拥有6000余集12个大类文化艺术数字资源,并陆续推出艺术在线慕课学习系统、考核评定管理系统、直播互动培训系统、文化服务众筹系统等,以促进全民艺术普及在线服务和远程管理功能的完善。

(三)没有围墙的文化馆:“文旅融合”打造马鞍山数字文化馆虚实结合的体验空间

为适应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从传统的读书看报、唱歌跳舞、写字画画、听广播看电视向远程培训、在线鉴赏、数字展览、现场体验等新形态转变,马鞍山于2015年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尝试。马鞍山数字文化馆以彰显地方特色文化为导向,探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站式、体验式、集成化的文化惠民服务。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展演展示、远程培训辅导平台、预约配送平台和数字体验馆虚实结合,不仅可以远程预约、现场体验,还能通过手机分享、下载丰富的资源内容,进行体验式学习。作为我国文化馆行业首个数字文化线下体验馆,马鞍山文化馆用虚拟场景、裸眼3D、全息投影、影像捕捉、虚拟骑行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合诗城文化信息展播、诗词吟诵互动、非遗民俗展示、旅游景点漫游、美术书法临摹、电影主角互换、戏剧场景模拟、器乐即时培训、舞蹈体验学习等文化元素,提高了文化艺术普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体验感,让市民在接受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真实地感受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的无穷魅力。

(四)“艺术客厅”转型升级:依托“互联网+直播”提升云南“七彩滇韵”品牌效能

云南省文化馆着力打造“七彩滇韵”文化品牌,以多样化的文化活动服务于民,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形成本地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以线上数字服务平台+线下体验建设模式,向大众提供无处不在、无限延伸的公共文化培训、鉴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和群众文化活动等服务。其中,以“艺术客厅”为代表的“互联网+直播”服务模式,改变了以往现场摄像、后期制作的传统视频资源采集流程,通过引进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互动制播设备,对艺术辅导课程实施多机同录、现场直播,基层群众可以通过手机、机顶盒+电视以及公共文化一体机等多媒体终端远程观看学习,还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Pad进行实时留言提问,让老师现场解答。这种直播互动形式的艺术辅导模式,跨越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幅提升了艺术辅导的效果,提高了群众满意度,为“七彩滇韵”文化品牌注入了“互联网+”的时代新活力。

四、“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的几点建议

为加快文化馆从传统向信息化转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拓展,提升全民艺术普及服务能力,全国各级文化馆在“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文化馆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包括文化馆在内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提高数字化和网络化服务能力。要以《保障法》为依据,尽快出台促进文化馆信息化建设的配套政策,加快推进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让数字文化馆和全民艺术普及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发展。

(二)加大政府投入

中央财政公共数字文化专项经费要进一步向文化馆行业倾斜,增加全民艺术普及数字资源建设和宣传服务推广项目的立项,让文化馆群众文化资源的动态生产、积累与传播成为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拉动各地财政投入配套,逐渐补齐文化馆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欠账。

(三)促进行业统筹

“互联网+全民艺术普及”先期试点可以遍地开花,但在全行业开展规模化建设,就要按照系统化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各级文化馆的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要分层规划,明确各自在信息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司其职、资源共享才能避免重复,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

(四)重视人才培养

各级文化馆要着力改变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状况,在网络建设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视频拍摄与加工等专业方向上培养一批懂技术、会应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省、市级文化馆,要具备较强的互联网和新媒体服务能力,配备专职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

(五)引进社会力量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软件开发和日常维护的专业化程度高,应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这样既能获得成熟的技术和专业化的服务支持,又能较快地了解和跟进科技前沿,增强文化馆传统业务与信息技术的黏合度,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1]李宏.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7(01).

[2]李国新.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责任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 ,2016(04).

[3]李曦.群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全民艺术普及[J].大众文艺,2017(02).

[4]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7年01月22日,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国人大网,2016年 12月 25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责任编辑 徐文)

赵保颖,女,副研究馆员,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协会秘书处处长、中国文化馆协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信息化建设、文化馆行业政策研究、社会组织管理)

猜你喜欢
文化馆普及全民
全民·爱·阅读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大爱有光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