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每个家庭拥有一个医生朋友
作为全国医改的“排头兵”,上海2011年起在全国率先试点家庭医生制度,旨在引导居民认识、接触、接受家庭医生服务。2015年,上海启动家庭医生制度“2.0版”,优先满足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签约需求,在全市开展“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力求通过紧密签约服务关系,“让每个家庭拥有一个医生朋友”。同时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初诊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使居民在签约医疗机构就诊、转诊,在就诊流程、预约等待、配药种类、配药数量等方面实行优惠服务政策。今年4月13日,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现场推进会在上海召开,上海家庭医生制度的经验与做法引来同行点赞。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
●搭建市级优先预约号源信息化平台,上级医院拿出50%的专科和专家门诊预约号源,提前50%时间优先向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开放。该平台已接入35家上海市级医院,每天有超过1万个门诊号源优先预留给家庭医生,实现签约居民优先转诊。
●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可一次性开具1至2个月药量,并跟踪随访,在保证医疗安全与效果的基础上,减少患者往返医疗机构次数。
●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的签约居民,回社区就诊时,家庭医生可延用上级医院所开处方,并通过第三方物流免费配送至社区医院、居民就近药房或居民家里。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具这样的“延伸处方”超过27万张。
●2017年,已签约“1+1+1”医疗机构组合的居民,门诊在“1+1+1”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近80%,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超过70%,在签约社区就诊达到60%,比上年同期增加1.2个百分点,居民就诊下沉社区效应初显。
●信息化。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打破了社区医疗的“孤岛”现象,让它们与二三级医院联动起来,获得“技术上的靠山”。
●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实现市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数据共享。目前,市级数据中心已集聚超过200亿条诊疗数据,并在以平均每天1800多万条的速度增加。
●建立社区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和分级诊疗的支持平台,这为预约转诊、处方延伸、药品配送、绩效考核管理等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根网线,联通了医院,引来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上级医院对社区的支撑,各公立医院均成立社区卫生对接服务部门,且组建区域性影像、检验、心电诊断中心,在社区拍片、做检查,可由第三方或三甲医院专家出报告,真正实现了社区诊断水平同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