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回族,服饰文化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传承与改变。回族男女服饰作为一种标志,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体现了回族人民独特的服饰文化特点,同时也体现着回族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等。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信息的载体,向社会传递着回族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面對大众文化的传播和时尚服饰文化传播的冲击,回族服饰除了头饰外,其他服饰的样式和款式在回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加入了时尚的元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回族服饰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
关键词:服饰品目,功能,同化和异化
一、回族服饰文化及其传播
(一)回族男女服饰的主要品目
1.回族男子服饰。号帽,回族男子配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顶帽”、“考帽”、“回回帽”或“礼拜帽”,意为回族的号头和标志。回族号帽样式很多,但因教派和地区不同,有戴小圆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边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白色和黑色圆边六角尖顶帽。号帽很精致,镶有金边和美丽的花纹。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央用金黄色线绣着阿拉伯文。号帽从颜色上看,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秋季戴白色帽的最多,冬季多戴灰色和黑色帽,云南的回民还有戴尖顶红帽的。阿訇多戴绿色帽,特别是“穿衣”的阿訇,一般戴绿帽。为尊圣行,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俗有“缠头回回”之称。回族男子还喜欢穿白衬衫、白高筒布袜、白布大裆宽松裤等。根据不同的季节回族男女还喜欢穿不同的坎肩,有夹的、棉的、还有皮的,既可当外套,又可穿在里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装饰工艺比较简单,在襟边、袋口处用针扎出明线,使衣服各边平挺工整,突出服饰造型的线条美。同时,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显得雅致。皮坎肩选料颇讲究,要用胎皮和短羊毛皮,缝成后轻、柔、平、展。冬天穿上它,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轻便保暖,又感到和谐、不臃肿。特别是回民爱清洁,讲卫生,又有尚武习俗,七天洗大净,每番拜前洗小净,这样一来,穿上坎肩,挽袖子洗手洗脸、干活习武既方便又保暖。
2.回族女子服饰。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回民的服饰较新中国成立前和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回族的头饰和宗教人员、老年人的服饰外,聚居区的中青年回族和散居在城镇的回族,服饰特点不浓。特别是居住在城镇里的中青年男女职工,紧跟时代潮流,穿戴打扮丰富多样。男子衣服由单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装、中山装换成了西装、牛仔、夹克衫、T恤等款式新颖的时尚装。居住在城镇中的回族中青年妇女不再搭盖头、戴纱巾,穿着打扮更是千姿百态,色泽鲜亮,短装、短袖、丝袜、高跟鞋,剪流行发型、染发、烫发、着高跟鞋已成风气。从他们的衣着打扮上我们已经很难辨清他们的族属了。
因此,文化的传播是社会和文明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将文明的火种撒向了全世界,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群通过文化交流联结在一起,求同存异,促使社会群体成员心理认知、行为模式及群体组织特点发生着变化。
(二)回族服饰文化传播的功能
1.服饰文化的人际传播功能。从传播学角度而言,人际传播具有凭借各种感官接受和发布信息,包括言语传递,也包括表情、体态等非语言传递隐形信息的优势,并显露出一种直接、真实、快速的传播特点。目前也日趋成为回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建立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手段基础上的大众传播,以其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提供各种资讯、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不同程度的接受和认可。
2.服饰文化的组织传播功能。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和载体。人们一般把风格不同的民族服饰视为不同民族的重要标志,甚至当作某种意义上的“族徽”。特别是那些风格异样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维系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民族服饰文化对该民族的所有成员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回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所以,穿什么衣服就直接代表着一种信息,从他们的服饰就可以了解回族的节日、信仰、礼仪、丧葬等习俗。这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民族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也是回族原有习俗得以延续的基础。
二、回族服饰文化传播的同化与异化
(一)回族服饰文化传播的民族性
回族服饰文化传播的民族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积极捍卫自己的民族特征,体现回族人民的智慧、信仰等民族之美,回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底蕴是许多回族艺术家和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源泉,是他们表现个性风格的灵魂。而回族服饰文化传播的另一方面,是与不断地和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相互交流、沟通,取长补短。也只有敞开胸怀,接受外来服饰文化冲击,同化外来服饰文化而不被异化,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发展,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是一个媒介社会。现代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改变着回族乃至人类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生活世界,深刻解读着人们的价值心理和观念。因此,他们成了回族群体中的前卫人士,成为更多回族现代青年人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和对象,是新型回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创新者。因而,创新理念背后就有了采用者、早期的追随者,并导致了因为处于经济需要或社会关系不断增加压力的后期跟随者,组成了新时期回族服饰习俗的传播群体。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回族服饰文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继承和嬗变过程。回族服饰应该符合回族的民族特征,应有自身风格才能有所发展。“以前正宗的回族妇女的服装是不能突出线条,比较宽松,我们现在的回族服饰融入了曲线。”宁夏红旗服装公司设计师刘惠兰说,“既然要发展,就要融入一些现代的东西。”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雷凯说,在回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加入时尚的元素,这应该是回族普通群众可以接受的。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回族的服饰文化才得以保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回族民俗学概论》 王正伟 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2]《文化传播学通论》 周鸿铎 主编 中国纺织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凤仙,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中学,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