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要通过教学互动使学生受到精神的震撼,并要有一定的力度,且保持其持久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于生活的认知态度,这样才是教学的有效互动。在新教材教学中怎样实现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呢?通过多年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我有以下感悟和体验:
一、尊重学生人格,发挥主体作用
当今孩子生活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玩;其次就是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奖、得到了老师或家长的表扬后覺得很高兴;再就是学生如交了新朋友、同学理解或信任、与朋友聚会、交谈等是觉得很高兴的事;还有就是学生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感受到家庭生活的快乐等都觉得很高兴。因此,首先必须抓住孩子们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要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提出的问题,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理解父母和友情。其次应该努力减轻学习负担,变死记硬背为探究合作学习,使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成为快乐的事,使考试评价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华和个性的机会。第三,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尊重孩子的思想观点,主动为孩子着想,把孩子的问题和要求优先考虑,并且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尤其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要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活动,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发挥它应有的效应。
二、组织学生活动,激活思维潜能
新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为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对学生生活兴趣的培养,要致力于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具有某种兴趣,就成为主动性得以发挥的动力源泉,学生就会主动、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三、回归真实生活,引领人生道路
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已经将生活化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加以贯彻,将生活主题作为课程的主题,并在内容展开过程中广泛引用了生活事件,突出道德实践。但其教育实效性仍然存在差距,其原因还是在于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剥离。只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而掩盖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一面。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从人的自身发展,从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成长中的我、关注我与他人的关系、关注我与集体、国家、社会的关系等,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去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其次,要敢于直面那些残酷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件。在学生的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去寻找教育时机,开掘学生品德人格生成与良好个性确立的源头活水。第三,要为生活教育留出足够的空间。在当前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学校往往忽视了时事和其他专题教育,使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发展出现了空缺和断层。作为德育主要渠道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探究生活真相。第四,要强化道德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德育是在课堂上传授有关的道德知识,告诉学生应当怎样做。但却遗忘了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道德规范理解、体验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德育回归生活,就是要将道德知识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第五,重视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最关注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主动研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它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新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我们应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来确立教学目标。
首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基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是能力目标。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学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为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的相关的能力目标。同时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能力目标。落实能力目标一定要把理论和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知识清单”,确定收集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最后利用这些知识和信息解决问题。最后是知识目标。确立落实知识目标,首先一定要确立每一框题的知识目标。实践证明知识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效果就越好。其次要发挥教师在知识目标落实中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利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实现知识目标。
总之,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只有优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愉悦其中,这样的和谐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直接影响到新课程的推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