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中
摘 要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区县目前的首要任务,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深入理论分析,并从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聚集力吸引力不强、培育模式单一等系列问题出发,提出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资源基础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新兴产业 人才资源 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抓手,是区县未来发展潜力和后劲所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必须要依靠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资源。
近年来,国务院《“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奖励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改、壮大人才队伍,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明显成效,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激励政策不完善
近年来,区县发展规划以发展方向和产业布局为主,人才资源部分无明确规划,扶持办法对研发人才团队引进和相关的研发经费投入、研发平台建设运行等给予扶持的金额有明确规定,但还没有配套执行细则,尚未进入申报阶段。此外,目前出台的人才引进扶持制度以领军人物、高层次人才为主,对部分企业而言“门槛太高”,符合要求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难以享受政策红利。
1.2 企业重视度不均
企业是引进和使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主体,在人力资源保障方面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有的企业思想上未能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味追求产能投入而忽视了人才资源提升;有的企业多年未对人才引进方式进行改革,以师带徒和人才市场招聘为主,缺乏从大型综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引进人才的渠道;有的企业缺乏后续培育机制,重视人才使用而忽视了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导致人才资源不能“物尽其用”。
1.3 产业吸引力不强
近年来,很多一直致力于推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质量效益新提升,,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工业五大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是还未能将产业优势转换为人才吸引力和聚集力。各企业引进人才常常是“各自为政”,甚至“互挖墙脚”,产业知名度与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匹配,还未能抱团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尚未形成人才跟着产业走的良性模式。
1.4 培育模式较单一
政府层面的人才培育模式以阻止集中培训为主,不能根据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量身定做”的人才培育服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举办短期人才交流访问、行业论坛举办较多,常设性人才培育平台较少;部分人才扶持政策照搬国家、市级层面政策,与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企业层面的人才培育以内部培育为主,较少开展与其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联训;带领人才开展技术攻关的方式较单一,不能打破企业的“固有模式”,技术成果转化缓慢、转化率低。
2 人才资源几点建议
2.1 提升政府引导效能
在对区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源的引进、培育和储备等情况进行准确摸底的前提下,将发展规劃与鸿雁计划结合等人才引进扶持政策结合,推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区级财政资金在高校、中职院校和科研单位等设立的扶持奖励项目,要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贡献人才和单位之间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的合力分配,激发人力资源活力。尽快出台扶持办法配套的实施细则,落实引进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奖励,并在按揭购买住房、投资创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股权分红或转让收益等方面落实财政补助政策。
2.2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企业人力资源科学利用体系,调动企业积极性,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管理学院,构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上下游企业等建立网络化协调合作的人才培育体系,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人员和综合管理人才的培育进度。提升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简政放权“放、管、服”工作水平,使企业在优质便捷、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中干事创业,在创新事业中集聚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2.3 放大产业聚集效应
结合工业品牌发展激励扶持,统筹用好报纸、网站、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和APP等新媒体,统筹户外广告牌、车身广告等社会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吸引力。鼓励和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活动,申报中国质量奖、市长质量奖等奖项,提升人才吸引力。适时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专题科技、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参与的产业发展氛围,放大产业聚集效应。
2.4 创新人才服务模式
创新人才资源保障阵地建设,以阵地建设促进人才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引导和支持市内外高校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新材料、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等行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发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智力密集型载体的作用,集中人才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方式集中运作,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并提供集聚、对接、交易等功能,提升稀缺的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