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多线叙事解读

2017-09-18 23:38兰馨
电影评介 2017年13期
关键词:安生闺蜜性格

兰馨

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在中国大陆受到追捧,青春片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左耳》《小时代》等青春电影纷纷上映。在这些电影中,各种角色经历的青春总是轰轰烈烈,怀旧歌曲换了一波又一波,青春符号不断被重复使用,看似是对过去青春的回忆,实际上是当代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青春的反思。但青春并不是青春符号的堆砌,它是人的成长阶段,是人生的一部分,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在慢慢形成,这些变化是但凡年轻过的人就会有的经历,当一部青春片将青春放在整个人生考虑时,影片的厚度便增加了。《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该电影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闺蜜同时喜欢上同一个男生,两人关系渐渐发生变化并由此带来两人生活的变化。影片不只在讲述两个闺蜜的故事,更是通过这些故事探讨人生和人性。影片叙事结构颇有特点,人物形象也立体多面。

一、 双线叙事构架故事情节

电影是一种叙事,它需要通过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而引起他们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是超越现实世界时间的线性单一性和空间的现实性的,拍摄电影的过程就是通过各种长短镜头的运用处理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延长或缩短时间,扩展或缩小空间的过程,不同的电影会有不同的叙事方式。

在《七月与安生》中,导演通过倒叙的方式连接了影片中主要人物现在和过去的时间,整部电影小说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以回忆七月与安生过去生活的小说为主代表过去的时间的回忆线;另外一条是现实生活中安生,家明的生活线,两条线索穿插进行,这也是人的思维方式,过去的回忆包含了过去与现在的时间,回忆过去也加入的处于现在时间中人对过去的感悟与反思,现实中的安生或家明每次打开连载小说时,时间便回到了过去。整部电影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回忆中,回忆是一种选择性记忆,人们可以记住他们想记住的东西,或者他们印象比较深刻的情节,由于记忆模糊不清,有时会带上当事人的主观印象,这就为影片中想要表现的过去增添了更多可能性。

影片中的回忆不是通过叙事者口述完成的,而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完成,小说具有虚构性,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可以扩展叙事者的想象力,弥补现实生活的遗憾,超越现实单一的结局,正如电影结尾展示的,现实中的七月最后因难产而死,而小说中的七月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愿望,后者表现安生对自己好友的希望。电影需要唤起观众的情绪,观众在观看第二种结局是自己的情绪也得到舒缓。该结局升华了主题,两人相互过上了对方的生活,两种生活方式在小说结局中交融,当两个对立的性格最终和解时,这种和解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影片中展现的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会也会引起观众的思考。

二、 反转突变增强戏剧冲突

电影需要制造矛盾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在该电影中,导演灵活运用突转与发现的手法,使得电影情节发展出乎意料却又在合情合理。

七月在火车站送别安生,在安生伸出头向七月招手的瞬间,安生脖子中的佛像项链露了出来,这是一种发现,七月发现了家明与安生之间的感情。

七月在和家明结婚的当天,家明跑了,剧情出现了突转,突然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而七月选择摆脱小镇安稳的生活,这是另外一种不同的生活,这种突转增加了电影发展的未知性,为电影留下了悬念。在不同生活方式中人物的形象也变得立体,性格也变得多面。正如小说中形容七月漂泊时的感觉:七月曾经赖以生存的稳固的生活像陆地一样离她越来越远了,她才发现自己其实特别喜欢漂流。

安生的女儿偷偷找家明,家明得知小说是安生写的,这是又一处发现,原本小说署名七月原来是安生写的,这种转变是一种突然的变化,使观众在观影时产生惊讶和疑惑,并带着这些疑惑产生对事情发生经过的探究。人对一切和自己经验不一致的现象会感到好奇,电影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并引导观众将电影继续看下去。当观众的疑惑被解开,电影结束了。

现实世界的事情总有起因,经过,结果,而電影作为表达方式则可以表现的更自由,三次结局反转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三次反转七月的结局不同,对于现实发生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电影通过影像不只可以表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也可以表现人的感受和想像,即使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可控的。第一次的结局是安生对家明善意的谎言,第三次则是安生的希望,第三次结局升华了主题。

三、 多场景重复暗示人物关系

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导演通过影像向观众传递信息,电影中几个类似的场景不断以各种形式呈现,导演试图通过重复向观众暗示他想表达的含义。

项链是苏家明的象征,也是家明情感的暗喻,当他由家明身上转移到安生身上时,三个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这代表着一种感情的变化,两个闺蜜同时喜欢上一个男生,这是对女生友谊的考验。在这种三角关系中注定会有人受伤,怎样处理闺蜜和男友之间的关系,成为推动电影情节发展的关键。项链在电影中出现了6次,第2至4次项链从家明身上转移到安生身上,七月与安生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且越来越大。最后一次出现安生将项链取下,安生与家明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于是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安生与家明在地铁站上相遇,像熟识的人,也像陌生人。

两人一起洗澡,一起买内衣的场景象征着女生关系的亲密度,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育会感到害羞,两人对于成长阶段女生羞于启齿的小秘密也能共同分享,表明两人的友谊已经到了非常亲密的地步。而随着男性角色的加入,两人由女生成长为女人,两个女人女性的魅力的态度变化象征着两人关系亲疏的变化。

对于3个人形象的展现,导演在电影中多次表现镜中映像,无论是片头安生与家明在地铁中的相遇,安生独自在家靠在自己的床头,还是安生帮七月理发,以及最后小说中的安生过上安稳的生活,看着镜中的自己,镜中的自己变成了七月,两个人合二为一,导演试图通过镜中映像的方式表明人的性格中的两面性的对立与统一。endprint

影子和镜子的相同点是都是由两个相同的部分组成,对于影子的寓意,旁白作了阐释:“13岁到15岁是七月和安生形影不离的3年,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他们在书里读到,如果踩住一个人的影子,那个人一辈子不会离开。”之后无论是七月踩着家明的影子,还是安生踩着家明的影子,以及最后话外音:“踩着自己影子的人,一定就是那个过上幸福生活的安生。”场景被不断强调,也就是导演试图向观众暗示的地方,影像比文字更浅显易懂,但也更容易使人忘记。

四、 人生互换展现多重性格

电影和国内其他青春电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设计了互换人生的情节,两个性格迥异的女生通过互换人生展现出性格的另一面,使得人物形象不再扁平,人物性格变得多面。人的性格是通过经历的事情展现出来的,和生长环境所处社会环境相关,导演通过展现多变的环境塑造男女主角性格。

七月表面上是一个乖乖女,从小听家长的话,按部就班地上学、谈恋爱、结婚,但新郎家明的逃跑改变了原来安定的生活,在漂泊的过程中渐渐享受这种生活,再后来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安生表面上特立独行,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青少年时代在流浪中度过,后来过上白领的稳定生活。

两人生活状态的互换并不是导演随意为之,影片后半部分导演对两人性格通过细节进行了揭示,七月是那个在关键时候做出与家人期望不符的人,而安生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她虽然一直在流浪,却一直渴望安定的生活,因此即使两人互换人生,也是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七月隐忍,安生外放,影片中导演对两人的拍摄时多用特写或近景镜头,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表情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多面,这对演员的演技是一个考验,电影上映后获得的口碑证明观众读懂了七月和安生,也证明了两位演员的实力。

电影前半部分,七月与安生的性格赫然分明,从两人互换生活开始,两人的生活,性格开始交融,导演的镜像,影子的不断暗示表明二人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闺蜜情,影片最后两人融为一体,这似乎在暗示,人们心里似乎住着一个七月与安生,有时渴望安定,这种安定是一种按部就班,按照社会节奏生活;有时向往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或许与社会主流生活节奏不同的生活,但自由时需要付出代价的,就如追求自由生活的七月最后的結局一样,自由的生活或许最终会被安稳的生活取代。

结语

《七月与安生》夹杂在当今青春片多产却不高产的市场环境中,刚刚上映时并不起眼,但电影本身的诚意使得其口碑宣传效应明显并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这一现象表明了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质量的要求,以及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应该具备的元素,对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唯演员论而剧情粗制滥造的现象作出了回应。电影是一项团队合作,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而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并不仅限于票房,好的电影可以引发思考,它不会告诉观众什么是什么,什么应该怎么样,而只是将故事呈现给观众,不同的观众会在其中看到属于自己的记忆,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理解。

电影探讨人的生存状态,这种生存状态是人类永恒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七月与安生》由两闺蜜与一个男人的关系为出发点,进而探讨人生,探讨人与人的关系,电影的广度由此拓宽。运用多条线的叙事手法也增加了剧情的可看性,作为描写年轻人的电影,它属于青春片,但就电影的深度来说,它是不一样的青春片。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生闺蜜性格
好闺蜜
猫的性格爪知道
我的闺蜜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同一体的两面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