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见光,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教师。
高中课改已经实施多年,学生自主探究作为一种全新学习方式,其理念可谓深入人心,但是,观察他人的日常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总是深感困惑:教师在备课、说课时都有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考虑与言说,但是在现实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的理念往往只是飘在空中,没有真正“落地”,常常只有走过场的形式,没有真正的探究,更没有真正的自主。
典型的例子如,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教材对“文本研习”的要求是请评点——这本来应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但是许多教师还是像平常上课那样自己一讲到底,并没有让学生来进行评点;即使让学生作一些评点练习,且是教师选定了语句让学生像做练习那样回答而没有让学生自主选择印象深刻或有感觉的语句进行分析和评点。
至于其他学习中的探究,也常常是“给你一分钟考虑”或者“下面我们统一一下答案”等,实质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机会和发展的可能性。而我们这里说的“落地”,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主要针对自主探究停留在理念上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课堂中通过一些的方法和策略使自主探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从容、投入、自由的探究中获得对文本的个性理解,进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的基本素养。
一、反思课例得失,明晰自主探究悬空内因。
课堂是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自主探究实施主要依靠课堂教学来实践。在实施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大量的课例进行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反思,明晰学生自主探究被悬空而没有“落地”的具体表现,并由此得出自主探究学习浮于表面的内在原因。比如《老王》一课中“愧怍”一词的探究,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能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词在文中的重要含义,但是往往只是重在让学生发现这个重要的词,没有或者没有更好的引导学生去探究这个词背后的文化深意。通过课例研究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提出这类问题后没有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愧怍”一词的背后作者真正的意图,提出问题的目的只是停留于浅层的找词阶段;二是教师脑海中先有了教参所给的这类问题“参考答案”,即使给了学生时间去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一旦学生没有及时明白这词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后,教师急于把这个教参答案传达给学生;三是评价学生探究结果时,随意评价,不重实效,不管学生所答是否具有价值,总是一味地叫好或表扬。这样,似乎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然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对的;所有答案都可以,但不是所有的答案都一样好。教师没有原则的一味表扬或叫好,只能是文过饰非,让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就造成学生自主探究浮于表面,热闹有余而实效不足。再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有教师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前预习材料,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生:全词气势宏伟,表现了伟大领袖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豪迈气概。
师:很好,这位同学从词作的主旨及词人情感的角度给出了评价。
生:这首词用词讲究,其中很多词非常精当、形象,读起来很有气势。
师:这位同学看到了本词在用词方面的特色,很不错。还有其他同学要说说吗?
此案例中通过课前预习资料学习,学生对相应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教材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主探究,这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法。但是教师没有抓住深入探究的机会,白白放过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词中“伟大领袖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的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这个要点。同样,在学生已经认识到本词用词精当的特点时,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具体的用词精当在文中的表现,更不要说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有关课文来系统探究诗词“炼字”这一重要知识点。造成以上案例中学生自主探究被“悬空”的原因,正是由于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只是关注到问题的表层探究,没有抓住可以深入探究的时机,错失良机。通过其他案例研究,我们还发现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往教师预设的答案方向走,在学生还没有完全把问题弄明白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脑中的已有答案公布出来;有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探究结果存在明显缺陷,但是教师为了维护所谓的学生探究精神,放之任之,一味肯定,使得探究活动没有实效。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被“悬空”而没有真正落地的重要原因,正是这些对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形成了不良影响。
二、优化日常教学设计,凸显起始慢动。
优化日常教学设计,首先需要我们对新课改教学理念有新的了解和认识。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教材仅仅只是一种参考工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再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让学生对其内容易于把握,使得教材更富有操作性。目前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不进行思考,一味照搬和移植,以至于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也有一些教师为凸显新课改学生自主学习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时,会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学空间,但在这个空间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明显不足。比如课堂教学安排了學生自主探究时间,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结果,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学习”,有的老师要么给学生提供几个自学的问题,要么就在旁边静观学生自学。有时尽管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但是又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匆匆忙忙走过场,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使自主探究徒有其形而无其实。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教学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均对文中涉及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拿来主义”心存疑虑,无法到位地理解这些“主义”在文中真正的指向内涵,想要讲通这些“主义”在文中的真实指向内涵,又需要涉及鲁迅先生其他大量的杂文著作以及其他专家对此的研究,可是怕教学进度完成不了,而选择了略过其他“主义”探讨研究,仅仅重点讲解了“拿来主义”在文中的含义,从而错失了一次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良机。所以说自主探究学习的落实,需要我们从教学设计上体现学生自主的理念,要相信学生,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慢慢沉浸到文本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对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遇到疑难尽量组织小组讨论,让他们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事物的理解力,从而使得自主探究的真正“落地”。自主探究就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不能急躁,要舍得花时间,尤其是舍得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同样,教师更不能越俎代庖或施行虚有其表的探究,真正的探究是在优化课堂设计基础上,慢慢化开式的教师引领和学生感悟的和谐统一。endprint
三、细化课堂教学策略,凸显方法引领。
1.教与学的反思记录策略。教与学记录策略就是对教师在实施教学后,将其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记录,而对教师这一教学手段实施后学生的反响进行记录反思的策略。这一策略主要集中在“一个改进”上,即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有没有体现在后继的课堂教学改进上,看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否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又能考察学生面对教师的目标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有无能力领会其意图,进行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能否积累一定的探究方法。通过大量课例可以积累较为全面和丰富的教学反思记录,为将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打下了一定基础。
2.讲课注重关注点的策略。讲课注重关注点的策略就是讲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文本中需要师生共同重视、结果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才能達成的重点内容进行细化关注的策略。这种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上,即关注教师教学行为的点和学生课堂表现的点。教师教学行为的点侧重于教师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时间是否合理,学生自主探究引导是否到位等。学生课堂表现的点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对教师安排的自主探究时间有否充分利用,自主探究方式方法是否合适,探究结果是否合理等。例如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是一个“活动体验”专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辉煌的文学殿堂,这专题的教学关注点是否设置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从优美的意境、精彩的细节、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环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探究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边城》可以从“优美的意境”这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形成“如何营造的优美意境”读后感;《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精彩细节”这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后可以指定学生“怎样利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专题研究;《祝福》可以从“引入入胜的故事情节”角度进行“故事情节对小说的重要性”专题探究……不同点的关注,可以让师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解读,尤其是自主探究的设定,更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能力。
3.进行同课异构策略。同课异构策略就是确定同一教学内容,完成不同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不同教学而后进行对比分析的策略。作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语文课堂,同课异构主要集中在“两个发现”上,即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高三复习课“字音字形”模块的复习,一种为传统方法,教师不断重复,学生机械记忆,形式枯燥,内容繁复,结果是师生俱疲,效果不佳。另一种方法是教师不断改变复习方式,刺激学生中枢神经,让学生在兴奋中探究记忆的方法,摸索记忆的技巧,那就是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谜语大会”“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等视频,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历史、汉字的故事,感受汉字的音美、形美、义美,自然而然就会自主去探究不认识不知义的汉字了。这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为课堂教学落实自主探究教学提供了保障。
4.讲究互助合作策略。互助合作策略就是教学设计的主备人,完成设计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共同参与修改,然后保持同步,逐一在各自班级中实施教学的策略。为达成目标,我们可以把备课环节聚焦点选择为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体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共同反思,形成共同的教案,进行同步教学,不断修正,不断提高。比如在学习鲁迅、茅盾等作家作品时,我们可以结合有利的地理资源,规划一个与相关作家作品有关的文化主题,深入作家故乡故居,结合作家作品进行探究学习,具体可以是有的班级探究作家创作风格,有的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共同点,有的探究绍兴桐乡不同民俗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等,这种探究的最终落脚点仍是语文味的探究能力的提高。
5.开展课内外结合,丰富探究方式。虽然语文课程有一定的限制,比如语文学科重语言描述、重情感领悟、重主观体验等,但是在选择可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教材后我们应尽可能精讲多动,并且可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探究活动。首先是合理利用学校网络及图书馆的等资源。其次是怎样把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学科教学、语文知识实践相结合的探究。再次是拓展校外资源,把语文学科与生活相结合的探究,比如在学习鲁迅、茅盾、郁达夫等浙江籍作家作品时,我们可以结合我们的有利地理资源,规划一个与相关作家作品有关的文化主题,深入作家故乡故居,结合作家作品进行探究学习。如在学习戏剧文学时,我们可以结合本地戏剧如越剧、乌镇船拳文化、洲泉三跳文化等开展探究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自主探究能力。
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凸显价值导向。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问题,并获得了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感悟,这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结果”决不是终极目标。我们在重结果的同时更应注重自主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参与意识,质疑精神,探究态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是实现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这就要求我们改革课堂评价,凸显自主探究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比如在教授《前方》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一句如何理解时,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课堂上可能呈现各种不同答案,有时我们甚至来不及仔细体味学生的理解,对学生思维流程无法作出合理判断。但是对于有些学生能辩证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认为“家容不得他了,也许是出于家的传统加上他的叛逆,为了诸如逃婚等,使得他被动地必须离家远走”,而“他容不得家了,也许是他出于对外界的渴望,他的理想、他的欲望,使得他主动要离家远行”。这样的探究,我们应当给以肯定,因为这种自主探究是有价值的探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的探究。
总之,语文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落地”研究,能尽量减少学生接受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过去较为单一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得探究活动落于实处,改变一些表面花哨、事事探究的形式主义探究,就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执教力 文本解读·设计·实施·评价,朱昌元、张震雷、冯妙群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16.5。
[2]本真语文教学与案例剖析,郭吉成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