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预警征象
脑卒中有着高致残性,给患者留下了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严重的后遗症,使患者丧失了一定的独立劳作能力,对家庭、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实际临床上,不少患者在发生严重的脑卒中之前,往往曾出现过一些预警征象,却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接受医学干预,而错失了卒中防控的最佳时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一过性的脑缺血发作,其症状与脑血管供血区因长时间缺血所致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一致,表现为突发的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头晕、视物成双等单个或多个症状的组合,但症状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缓解而不遗留有后遗症,后续的头颅磁共振扫描提示没有脑组织损害的证据。
TIA的临床特点可以被总结为:1)发作性:常突然起病,迅速出现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症状;2)短暂性: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不超过24小时;3)可逆性:患者发作后不遗留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可以完全恢复;4)反复性:TIA症状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存在差异,若不及早干预可以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脑梗死。基于社区人群的中国成人TIA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人口标化的TIA患病率高达2.4%,据此推算中国TIA现患人群高达2390万,而进一步相关数据表明TIA患者在2天、30天、90天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分别为9.7%、11.1%、12.3%。因此,在人群中普及对于TIA这一临床概念的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TIA是脑卒中的早期预警征象并尽早接受医学干预,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卫生学意义。
由于人体的大脑由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前后两套动脉系统供血,TIA因受累血管的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TIA和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临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病经过、缓解方式等进行综合判断,即可初步判断到底是哪一套动脉系统出现了问题,并评估潜在的再发加重风险。需要额外提及的是,黑朦,即通常所说的突然的眼前一黑,其实是供应视网膜的血管一过性缺血表现,往往是颈动脉TIA的临床表现之一,尤其是单眼的黑朦伴随对侧肢体的一过性无力,需要及时就诊评估血管及心脏问题。
轻型卒中,顾名思义,为症状较轻的脑卒中,虽然相较于前述的TIA,在一定程度上群众对其的认识更多,就诊率也较高,但总体程度上社区人群乃至部分地方医生对轻型卒中背后所潜藏的问题仍具有严重的认识不足。
小中风,难道这真的是一个小问题吗?不!
与TIA类似,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轻型卒中发病后90天内复发风险仍高达18%,这一改我们传统的认为“小中风等同于脑血管的小分支阻塞,梗死面积小,临床预后良好”的观点,这是因为随着高分辨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往认为症状轻微的小血管闭塞型脑梗死,往往责任血管并非小的分支血管,而是狭窄程度轻微、但合并有不稳定斑块的大血管。因此,实际临床中,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小中风的病因在于颅内大血管,如果接诊医生或者患者心存侥幸心理而没有按照标准流程对小中风患者进行完备的血管评估,就有可能漏诊这一大部分高危人群。
总结来说,TIA和轻型卒中是一个连续动态演变的变化过程,有着相似的流行病学特征,早期卒中复发风险极高,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两者作为“卒中预警信号”的内涵,积极及早到有着相应合理医疗水平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