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北韵 传承出新
——郭志光的中国画艺术评述

2017-09-18 01:51潘鲁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潘天寿气势笔墨

潘鲁生

南风北韵 传承出新
——郭志光的中国画艺术评述

潘鲁生

郭志光先生的画风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可谓南风北韵,传承出新。他传承了花鸟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缘物寄情”的传统精神,体现出深厚的功力、严谨的法度、恢宏的气势,并在关注现实、观察生活、融会时代精神、融入内心的基础上,开拓了花鸟画创新的境界,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国画讲求精神和境界,传神写意,追求象外之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花鸟历来是寓意抒情的载体,花鸟画中传递了哪些深刻的内涵,体现了多少耐人寻味的思想,往往与画家自身的经历、修养和人生态度有关。郭志光先生的写意花鸟不同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空灵禅意之作,也非记录荣枯语默之候的抒情之作,他画鹰鹫之搏击、牡丹之绚烂、竹兰梅菊之磊落,表现巨大的张力,笔力遒劲, 酣畅淋漓,雄健的精神和气势力透纸背。以震撼和力度去感染观者,没有超常的魄力和定力,是很难做到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郭志光先生的画作传达内心深处的情怀,是一种生命精神与文化情怀的诠释和写照。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的性格、天资、禀赋、艺术思维、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郭志光先生的创作体现了南北文化的融通。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求学并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到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执教至今,“南风北韵”是数十年地域文化与人生经历的化合积淀。在浙江美术学院读书求学期间,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陆维钊、刘苇、沙孟海诸先生的教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所追求的“重气机,讲格调”,是吴茀之先生在评价潘天寿绘画作品时的概括,也是他在浙江美院老师们身上用心体悟到的。在他看来,“气”是气势、气魄;“机”是画家的掌控力,具有人文内涵。气势不是任意而发,而是刘熙载所说的“含忍之力”,要蓄势待发,画面才会有气势,才会有力度;而格调是画家品德修养的自然流露。郭志光先生认为“哗众取宠、拼凑模仿、投机取巧,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画家应该有的态度,也不可能发挥画家的才略”。郭志光先生追求潘天寿先生的雄浑博大,不仅以雄鹰、秃鹫、山猫、猫头鹰为题材,并锤炼线条色彩、章法构图、笔墨韵味等形式内涵,更追求形神兼备、风骨劲健、雄浑旷达的内在精神。潘天寿的博大,吴茀之的豪放,诸乐三的浑厚,陆抑非的灵动,陆维钊的严谨,在他笔下都有吸收融汇和属于自己的表现。这既来自严格的师承训练,也是前辈教诲和自我有意识追求创新而使然。江南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启迪了他,使他的作品具有江南画风的苍润灵动。从浙美回到山东,受到家乡风土人情的滋养,在画中融入了北方恣意奔放的风格。他注重写生,深入生活,齐鲁文化丰富的人文色彩和造型意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瑰丽的色彩与雄健厚重的笔墨交相辉映,文人画的诗意精神和朴素的生活趣味融合为一,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到的艺术风格。

郭志光先生亲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画变革,始终坚持在传承的基础上出新,把创作的“根”扎在文化深处,把出新的“脉”融入生活之中。他重视传统的积累,八大、徐渭、任伯年、吴昌硕等是他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他一直牢记陆抑非先生为他展览题字的教诲:“我们要的是推陈出新,而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灭陈出新”。他认为,“中国画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就在于它深刻的艺术精神、独特的艺术媒介和鲜明的艺术语言”。坚守传统,勇于传承,并非泥古不化,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他的大写意传承了六法的经营位置和潘天寿的构图法则,求险峻、求张力,对画面求变法而严谨,意在笔先,传统的功底厚重扎实。“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郭志光先生深谙传承不易、创新更难,以几十年的笔墨实践,推陈出新。他学习古人,学习师长,重视文脉经验,强化写意精神,但不拘泥于程式符号,从未以“师古人”“师前人”代替“师造化”,在创作中融入自己深沉的生活体验,锤炼出独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生活流动不息,意象纷繁多变,感悟的积淀和语言的凝练因此充满了个人的气度特质和生命活力。郭志光先生以生活的深度和艺术的个性重塑笔墨精神,并自觉地尝试去掉无谓的约束,打破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甚至不断突破自我,力图表现更雄劲的气势,创造更深远的意境,表达更鲜明的精神,使立意更新,画境更深远,凸显自己笔墨、书法、彩墨相破的艺术特质,突出整体雄强的视觉效果。他不仅学习中国绘画史上的古人和前辈、同行,还向西方学习,在梵高的绘画中找到与中国画写意用线和表达意趣的共同点,以中国画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激扬的情绪、舞动的气势和跌宕起伏的气氛。他的创作不摹古,不跟风,不拘于小情小趣,也不迎合社会,以传统笔墨技法、花鸟之象,表现独到的艺术气象、境界和精神。孙其峰先生曾评价郭志光先生作品:“有吴潘遗意而不为所囿,能独辟蹊径,难能可贵。”

笔墨写照人生。鸟语花香、鸢飞鱼跃的物象背后不只是审美的理想和创作的格调,更是对世事人生的深沉体悟,是中国画内在精神境界的追求。回首近现代以来社会和文化转型过程中,西方文化及现代主义艺术对于文人的传统审美理想和绘画风格产生了强烈冲击。包括艺术教育在内,趋向于西方模式,传统造型观念和方法甚至很大程度上被西方造型理念格式化,处于边缘化状态,模糊了我们的民族艺术精神和审美性格。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文化认同,是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事实证明,一切变革不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割断历史的变革必定脱离了中国画的精神本质。郭志光先生融会南风北韵、传承出新的创作实践也启示我们,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生活、文化的土壤和人文精神的支撑,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也是中国画的核心组成部分。驱墨如云、运笔如风不仅是雄浑的气魄,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守护传承和创造性的表现表达。郭志光先生的大写意花鸟创作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绘画何去何从的探索与解答。

艺海无涯,乘长风以破万里浪。我们相信,已过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志光先生还会有新的追求与探索,以磅礴之笔状更加恢弘的画卷。

郭志光先生的《南风北韵》画展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之际,是为序。

丁酉谷雨于历山作坊

潘鲁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潘天寿气势笔墨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笔墨童年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咏鸡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 周年
让句子有气势
笔墨源于积学 气势由于天纵——观程白先生作书断想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潘天寿全集》首发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