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鹏
(内蒙古牙克石市图里河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67)
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患者治疗影响分析
许丽鹏
(内蒙古牙克石市图里河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2167)
目的 分析并探讨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我们抽取了牙体牙髓患者50(60颗牙)例进行研究和比对,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比对。结果 根据治疗效果进行分析,观察组采取了适当填充,而对照组则采取欠量填充以及超量填充,根据两组治疗结果分析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结论分析同根管填充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不同的影响,观察组在填充治疗中有效率比较高而且疼痛少,所以在治疗牙体牙髓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填充,避免欠量填充和超量填充。
牙体牙髓患者;适当填充;不同根管填充
作为一种牙齿硬组织的进行性病损,导致牙体牙髓病的因素多种多样,其典型表现为:有机质分解机无机质的脱矿,随着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进展,会从起初的色泽变化演变成为实质性病损,作为一种牙齿本身的疾病,其容易引发根尖周组织出现相关疾病[1]。我们对患者采取了填充的治疗方式,并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比对分析治疗的总有效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我们抽取了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的牙体牙髓患者50(60颗牙)例进行研究和比对,并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1.6±3.1)岁。两组患者主要疾病分为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周炎、慢性牙髓炎、急性牙髓炎以及牙髓坏死。患者经过治疗后检查根据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分为恰填组25(30颗牙)、欠填组和超填组25例(30颗牙)。根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以及性别进行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都进行x线检查,然后了解患者的根管和根尖周的病变程度,在了解了患者的基本疾病情况之后进行根管填充治疗。对观察组进行根管适当的填充,对照组则进行超量填充和欠量填充,再对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
1.3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判定,其中无效表示的含义是:通过开展治疗,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改善甚至是有加重趋势;有效表示的含义是:临床症状有所好转,治愈表示的含义是,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有效率+治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对分析,观察组治愈15例(17颗牙),有效7例(9颗牙),无效为3例(4颗牙),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治愈8例(10颗牙),有效2例(4颗牙),无效15例(16颗牙),总有效率4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颗)
牙体病是牙齿硬组织疾病的统称,其中比较常见的牙体病有:牙髓病、根尖周病、龋病集中类型,牙髓病主要指牙髓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牙髓退变、牙髓坏死、牙髓炎症等;牙槽骨、牙周膜、牙骨质是根尖周疾病的常见类型,其主要指的是局限于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疾病,其中既包含了慢性根尖周炎、急性根尖周炎;龋病作为一种进行性的牙组织病损,导致其发病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其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演变过程[4-5]。在为患者开展治疗过程中,针对其牙体牙髓疾病的不同特点,为患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根管填充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我们针对了牙体牙髓患者进行了根管填充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患牙的治愈率比较高,患者的满意度也非常高,在临床上效果也非常显著,并且我们根据患者牙患的不同对患者进行了恰填充、欠量填充和超量填充的方式,并给予对比分析,观察组的恰填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欠量填充和超量填充,所以这种恰填充的方式是值得我们临床广泛运用。
[1] 刘明颖,李 渠.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治疗患者的疗效影响研究[J].吉林医学,2017,01(11):50-51.
[2] 温宏伟.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患者的治疗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02(02):159-160.
[3] 包旭英,胡 敏.分析不同程度根管填充在牙体牙髓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2(03):138-139.
[4] 孟楠林.环氧树脂类和生物陶瓷类糊剂用于口腔修复对牙周组织损伤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09(05):1301-1304.
[5] 张先平.不同根管填充程度对牙体牙髓患者治疗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1):87-88.
本文编辑:吴宏艳
R781.05
B
ISSN.2095-6681.2017.20.1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