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岳振 王铁清
增强产业力量推动持续稳定脱贫
—— 访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岳振 王铁清
都匀市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旅则旅、宜商则商,更加精准用力地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近年来,都匀坚持绿色理念,把产业、生态和扶贫结合起来,致力于走出一条具有都匀特色的脱贫之路。这条路走得是否顺利?都匀产业扶贫有什么样的思路和目标?
:当前,都匀面临着怎样的扶贫形势?
吴丹:都匀虽然并非贫困县,但是依然存在贫困问题。目前,全市共有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36100人,其中,一类贫困村32个、二类贫困村4个、三类贫困村7个,而且还有黔南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归兰水族乡。应该讲,全面小康还有一段路要走。
都匀和其他深度贫困地区比起来,贫困面和贫困程度稍微轻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我们的责任也能轻一些,同样需要在大扶贫战略行动中保持高压态势,确保不让一个人在全面小康中掉队。因此,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孙志刚书记、省长在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不断推进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州委、州政府的工作举措,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坚定如山的信心,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阶段,更加需要强调精准问题。前不久,我们组织开展了一次脱贫攻坚的现场推进会,我们看到,毛尖镇摆桑村突出“精准”二字,把握住了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扶贫这两个关键点,特别是在产业扶贫上因地制宜选择海花草和稻田养鱼作为主导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找准穷根、精准施策,这非常重要。
:你刚才提到产业扶贫这个根本性问题,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多次强调过这一点。他说,产业是实现贫困群众可持续脱贫的重要依托,就地脱贫也好,易地搬迁扶贫也好,没有产业支撑,很难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吴丹:志刚书记的讲话对我们落实好大扶贫战略行动很有指导意义。贫困既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扶贫开发各项工作,都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都匀来说,抓扶贫就是抓发展,抓产业扶贫就是抓产业发展,这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关键支撑。
产业扶贫是长久之计,也是“四大硬仗”之一,黔南州委一直十分重视抓产业扶贫。州委书记唐德智在都匀市归兰水族乡暗访调研时特别强调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通过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依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把产业扶贫当作“牛鼻子”工程来抓,精准发力培育和壮大扶贫产业,让尽可能多的贫困户在扶贫产业上受益得实惠,最终使扶贫产业真正成为贫困户持久稳定脱贫的“稳压器”。
:产业扶贫是发展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但必须坚守住生态这条底线。对此,都匀有什么样的思路?
吴丹:产业扶贫也要求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对都匀来说,必须坚持创新、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将大扶贫与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大开放结合起来,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同时,跳出生态抓生态,把“绿色+”理念贯穿各个方面、融入所有发展,做好大扶贫战略行动中的产业培育这个大文章,注重实效,努力形成都匀亮点和特色。
都匀要以绿色经济为导向,立足“四型产业”和市场需求,突出自身资源禀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毛尖茶、海花草、稻米、养牛、养鸡等绿色农业,发展种养殖等山地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茶旅融合、水文结合、高山峡谷等山地特色旅游业品质,打造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促进绿色农产品“泉涌”,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分享全产业价值链,使产业链成为贫困群众的增收链,夯实持续稳定脱贫的产业根基。
产业扶贫要扶在点子上、扶在贫困处。我们将改变以前“只富老板、不富农民”的传统经营模式,延伸价值链,让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在新的产业结构中走向富裕。
6月30日,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左)在毛尖镇摆桑村与村民交流产业扶贫项目海花草种植情况。(文勇 / 摄)
:产业扶贫是一项事关土地、资金运用以及经营方式变革的系统工程,在都匀市的扶贫产业培育实践中,如何统筹处理这些问题?
吴丹: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投入和土地管理等这些基本问题。我们将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在利用好“扶贫基金”的基础上,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特别是在财政资金分配上,要建立竞争机制,干得好的就多给、用得不好要减少、沉淀资金要坚决收回。另外,发挥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应有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实施特惠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增加对贫困村、贫困户的金融资金供给。在这方面,我市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特惠贷”全覆盖。
在土地管理上,着力做好“三块地”文章,对部分贫困户的耕地统一进行外包流转、开发经营,支持贫困户流转公益林地经营,鼓励贫困户让宅基地复垦,让破碎的土地集中化,推动扶贫产业的连片化、集约化发展。
在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上,创新推广“三变”经验,通过“五转”将普通农民转为职业农民、工厂工人、公司股东、销售人员、个体老板,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上的收益。
:请谈谈近年来都匀产业扶贫的具体成效。
吴丹:近些年来,都匀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扶贫开发整体效益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等产业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扶贫扶出产业来、农业长出工业来”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比如像我们的摆桑村,利用村级名义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并让贫困户以各类资源、资金等形式加入,搭起了村级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的桥梁,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与贫困户双增收。
目前,我们基本形成了毛尖茶、刺梨及保供蔬菜3大主推产业及平浪优质大米、海花草、精品水果(蓝莓、猕猴桃等)、黑毛猪养殖及加工、瘦牛育肥、竹鼠养殖、野山鸡养殖、绿壳蛋鸡养殖及稻田养鱼等10大特色产业。现在,全市5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已引进和发展企业69家、农民合作社79个,从业农民超过10万人。
近年来,全市通过产业扶贫摆脱贫困的农户就有5586户19551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
:产业扶贫,规划很重要。都匀以什么样的产业规划推动大扶贫战略行动?
吴丹:根据今年脱贫攻坚战的相关部署和全市的资源禀赋,我们以规划为引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深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着力推动深度贫困乡镇、村寨脱贫攻坚,初步形成了西部茶飘香、南部瓜果黄、西南牛羊壮、北部生产观光忙、东部脱贫奔小康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们正以东部归兰水族乡等为作战核心区,发展泥鳅、野山鸡、肉牛养殖,茶叶、海花草、中药种植;以南部墨冲镇、平浪镇作为作战阵地,发展优质大米、保供蔬菜、蓝莓、刺梨种植,肉牛养殖等;以西部毛尖镇为作战高地,发展茶叶、海花草种植加工、三文鱼等;以北部绿茵湖办事处、沙包堡办事处为作战要地,发展农特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产业等。火力全开,打好产业扶贫硬仗,带动贫困户增收,扎实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
(责任编辑 / 蒙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