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含义理论研究述评

2017-09-17 02:06赵鸣
现代语文 2017年8期

赵鸣

摘 要:等级含义是句子隐含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会话含义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等级含义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等级含义 语用 隐含意义

在各种语言中都存在一些词语,可以按照信息强弱或语义力度构成相应的语义等级关系,例如:all,some。当言语者使用语义等级关系中的弱项词汇(如some)时,蕴含着对强项词汇(如all)否定的语用隐含意义,如句子“Some of the students failed in this exam.”,隐含着“Not all of the students failed in this exam.”。语用学把这种根据处在特殊等级关系中的词语所推理出的隐含意义,称为“等级含义”(Scalar Implicature)。等级含义是句子隐含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会话含义理论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等级含义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Grice会话含义理论

1967年,Grice教授在哈佛作了三次讲座,其中第二讲“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提出了会话隐含意义和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开创了系统研究会话隐含意义的先河。

Grice认为,一次交谈不会是由一系列互不相关的话语组成,成功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交谈的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参与者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承认有一个或一组共有目标,或者至少有一个被参与者所接受的交谈方向。这个目标或是方向可能是在交谈开始时便已规定的,也可能在谈话过程中逐渐改变的;可能是比较明确的,也可能是比较随性,不太确定的。但是在每一个谈话阶段,总有一些被认为是不合适的会话举止,需要进行抑制。因此,为了达到交际活动中特定的目标,交际双方之间会存在一种默契,也是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Grice将这种会话原则称之为合作原则。具体来说,合作原则要求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言语都要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也正是语言交际活动的参与者都持有这种合作态度,才保障了语言交际活动的有效性。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说话要贴切。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1)避免晦涩的词语;

(2)避免歧义;

(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

(4)说话要有条理。

会话的隐含意义是由合作原则决定的,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也必须遵照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等级含义是基于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推理获得的。这一准则规定了交际者应该提供适足的信息量,其信息应该充分满足于当前的会话目的,并且使用经济的词汇量。在这种情况下,富有更多信息的语言形式编码必须是有关联性的。说话人必须在遵循数量准则的前提下,为了避免使用虽然能够让信息更具明显性但表达形式冗长的词语,而选择最具有经济性的词语。这一经济性体现在除非是说话人刻意不希望给予更充足的信息给听话人,那么听话人可以根据该词语经济性的语言形式推知出更丰富的言语内容。这也意味着,如果听话人认为说话人是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的,说话人能够准备提供听话人所期望得到的充足的话语信息量,那么听话人就可以在语境中推理出词语的隐含意义。

二、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Grice会话含义理论问世后,在语言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该理论提出了修正和补充,这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Horn等级含义理论和Levinson会话含义理论。

(一)Horn等級含义理论

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Zipf的“省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美国耶鲁大学Horn教授于1984年发表了《语用推理新分类初探——基于Q原则和R原则的会话含义》,提出了会话含义推理的两原则,并且在《语用学理论》(Horn,1988)和《否定的自然历史》(Horn,1989)中对这一理论作进一步阐释。

Zipf(1949)所提出的“省力原则”包括“说话人经济原则”(speaker's economy)和“听话人经济原则”(auditor's economy)。“说话人经济原则”是以言语表达的简化作为目标,认为人类倾向于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力量的损耗,而使用省力的、形式短小的、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种倾向发展至极致,将最终导致说话人仅使用一种声音表达所有的语言意义。对这种情况进行限制的原则为“听话人经济原则”,促使人类使用更多、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形式,以使每一种语言形式的表达均不产生歧义,这种倾向发展至终极则要求每一种意义仅使用一种方式表达。Horn同样注意到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也阐释过相似的语言观。Martinet认为言语活动中存在促进语言运动发展的两股力量,这两股力量永远存在且相互矛盾。一股力量源于人类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要求说话人进行信息传递;一股力量源于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促使言语者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达到交际的目标。据此,Horn认为Grice会话原则及其推导出的会话含义可以归结于两股力量:Grice数量准则的第一次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属于“听话人经济原则”,以满足听话人的理解需求;其余准则及其次则属于“说话人经济原则”,使语言在满足交际目标的基础上语言形式更为简单。因而,Horn提出可以将Grice会话含义准则精简为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endprint

1.数量原则(Quantity principle)

(1)要使你的话语是充分的;

(2)能说多少就尽可能说多少(以关系原则为条件)。

2.关系原则(Relation principle)

(1)要使你的话语是必要的;

(2)不说多余所需要的话(以数量原则为条件)。

(Horn,1984;又参见何兆熊,2005)

Horn的数量原则,提供了听话人理解话语的上限,“说话人说出是‘…p…,就隐含了(据其所知)‘…最多是p…”(Horn,1984)。一般会话含义是基于数量原则进行推导的。Horn提出,在一个包含有一个几个成分的数量等级(quantitative scale)中,如果说话人在话语中选择了pj>pi>数量等级中的一个成分pi,那么听话人就可以根据该数量等级推导出:①含有数量等级中非末尾成分(如pj)的句子不能代替包含有末尾成分pi的句子;②包含有数量等级中pk的句子不能代替包含pi的句子;③包含有数量等级pi的句子不能代替包含pi的句子表述的事实,蕴含pk的句子同样不能代替包含有pi的句子(Gazdar,1979)。即,在数量等级中,强项蕴含弱项,弱项否定强项,当说话人表达一个较弱的命题,意味着相关的强命题不成立。

在等级含义理论中,数量等级关系中的弱项词语解读方式具有双边性——下限解读(Lower-bounded reading)和上限解读(Upper-bounded reading)。下限解读可以视为逻辑解读,与逻辑衍推或断言等同。因为如果命题“All X are Y”是成立的,那么从逻辑上可以衍推命题“Some X are Y”也必然是成立的;上限解读可以视为语用解读,与会话含义等同。逻辑解读在信息量上弱于语用解读,因为逻辑解读蕴含4种可能性:a.X是Y的一个子集;b.Y是X的一个子集;c.X和Y具有交集;d.X和Y相同。但是在语用解读下X和Y仅蕴含a和c两种可能性,缩小了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范围。

(二)Levinson会话含义理论

Levinson(1987)从听话人和说话人不同的角度上更为细致地定义了会话含义的理解机制,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的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

1.数量原则(Quantity principle)

(1)说话人准则

不要让你的陈述在信息上弱于你所知道的程度,除非你的陈述与信息原则相抵触。

(2)听话人推论

相信说话人的陈述已经是就他所知而作出的最强的陈述,因此:

(a)如果说话人说出A(W),而构成荷恩等级关系[即A(S)→A(W)],那么,可以推导出K~[A(S)],即说话人知道较强的陈述是不对的;

(b)如果说话人说出A(W),而A(W)不能蕴含内嵌句Q,而较强的陈述A(S)则蕴含此内嵌句Q,且{S,W}形成一个对比集,则可推导出~K(Q),即说话人不知道Q是否成立。

2.信息原则(Informativeness principle)

(1)说话人准则:极小量准则

“说得尽量少”,即只提供实现交際目的所需的最少的话语信息。

(2)听话人推论:扩展规则

扩充说话人所说话语的信息内容,找出最特定的理解,直到认定这就是说话人的话语意图。

(a)设定所谈对象或事件之间具有常规关系,除非

这与已经确认的情况不符;说话人违反了最少量规则,选用了一个冗长的表达式。

(b)如果某种实际存在的情况与已经确认的情况相符,就设定这正是这个句子想要说的。

(c)避免对话语的附加解释。

3.方式原则(Manner principle)

(1)说话人准则

不要无故使用冗长、隐晦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

(2)听话人推论

如果说话人使用了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式,他的意思就与他本来可以使用的无标记的表达式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尤其是说话人要尽量避免常规性的联想或用信息原则推导出无标记表达式的含义的时候。(Levinson,1987;参见何兆熊,2005)

Levinson会话含义理论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了Horn提出的数量等级含义,更为清楚地定义了语言中存在的等级关系,并且明确地阐释了等级含义的获取机制。Levinson认为,一个语言等级由一组可以相互替换且共属于同一个语法范畴的词语组成,这些词语可以按照所提供的信息量的程度(degree of informativeness)或者语义力度(semantic strength)排列。这种等级由语言表达式或等级谓词组成的具有一定次序排列的集合形式:。如果在句子框架结构A中填入e1,e2,e3等,就可以得到合格的句子A(e1)、A(e2)或A(e3)等,并且A(e1)蕴含A(e2),A(e2)蕴含A(e3),但逆向蕴含不成立(Levinson,1983:133)。另外,(S表示数量等级中的强项,W表示数量等级中的弱项)要构成Horn等级关系,则必须:

(1)在任意的一个句子框架结构A中能够实现A(S)衍推出A(W);

(2)S和W属于同一语法范畴,词汇性质相同;

(3)S和W的语义关系相同,共属于同一个语义场。(Levinson,1987)

Levinson总结了语言中存在的数量等级包括:。Levinson认为,根据进入数量等级中的词项,就可以根据词项的信息强度对隐含意义进行推导。

Levinson认为等级含义是“不需要特殊语境或特别情景就能够生成的含义”(Levinson,1983)。1987年,Levinson对等级含义进一步更正为“在没有语境提示为相反解读时的优先解读”(Levinson,1987)。1991年,Levinson更直接地将等级含义称为“缺省解读”(default interpretation)(Levinson,1991),即,等级含义是在不引用特殊语境的条件下,就不会出现其他解读方式的通常解读。Levinson认为,与等级含义相关的触发词由于在长时间高频率的语言使用中,已经将其所蕴含的等级含义转化为“词汇化(lexicalized)”的表征方式,从而使有意图的言语信息交际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即,触发词本身的词汇意义决定了等级含义的生成和推导,这一过程和语境因素无关(同见Chierchia,2004;Gazdar,1979)。

(三)Sperber和Wilson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巴黎大学Sperber教授和伦敦大学Wilson教授提出,并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进行系统阐释。关联理论对于Grice理论及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中对于等级含义(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的区分提出了质疑(Sperber&Wilson,1987)。他们认为,隐含意義是一个连续体,其中一些隐含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常识知识相关联的常规性假设和推测,也有一些隐含意义具有临时性,依赖于特定的文化,仅对一定范围的人群生效。然而,人类认知活动都是由获取语句最大化的关联所驱动,这也就是说,人类认知过程要求以最少的加工努力,获取最大的语境效果。因而,关联理论主张仅用一条认知原则——关联原则来对其他会话含义理论的各个原则进行整合和替代,并且认为,等级含义的推理是言语接收者在追求信息最大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话语的隐含意义进行推理加工。

Sperber和Wilson对于“关联”的定义是: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某一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该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在关联理论中,关联是个定量,语境是个变量。关联理论认为,听话人能够显映的所有事实或假设的集合是其认知环境,包括听话人所有和世界知识相关的概念表征,这些信息构成听话人对话语理解的潜在认知语境。认知语境仅是认知环境的小部分,是在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用来处理新信息,理解话语含义的部分知识表征,这些知识表征和先前所接收的言语信息组成听话人对于当前言语信息推理的前提。认知语境在交际中是根据理解需要不断扩大和补充的,但是接收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是恒定的(虽然具体关联强度存在差别),听话人是在假定信息之间存在关联性的原则下,努力选择一种能够使信息关联性最大化的认知语境。

关联性对于交际双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说话人来说,所选择的刺激信号必定是他所认为的在交际中能够最有效显映言语意图的最适当的刺激信号;对于听话人来说,应该相信所接收的刺激信号是说话人从一系列表达言语意图的刺激信号中选取的最有关联的一种,是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够获取最大关联的刺激信号。Sperber和Wilson认为,听话人对所接收言语理解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性的过程,认知语境的大小根据言语信息间的关联强度而变化,当信息之间关联性较强时,所需的认知语境较小;当信息之间关联性较弱时,就需要扩大和信息相关的语境,直至找到信息之间的关联性为止。

对于等级含义的理解,同样取决于信息的关联性。与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观点不同,Sperber和Wilson认为,等级含义的推导取决于语境关联性需求。会话含义只有在和语境具有关联性的前提下才会进行推理加工;当会话含义缺少与语境的关联性时,理解者就不会耗用认知资源进行推理加工。

三、结语

本文回顾了较有影响力的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对等级含义的论证。各理论对于等级含义推导细则不尽相同:依据Grice理论,等级含义是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前提下由数量准则进行推导;依据Horn等级含义理论和Levinson会话含义理论等新格赖斯理论的观点,等级含义是根据词语信息量和语义力度的等级关系进行推导;依据关联理论,等级含义是根据隐含意义和语境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推导。从总体来看,尽管具体认知操作步骤存在差异性,但依据不同理论对于等级含义生成基础和加工过程方面的主要观点,可以形成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等级含义的生成基础是处于一定等级关系中的特殊词语,另一种观点认为等级含义的生成基础是语境。这些争议性问题不仅受理论语言学所关注,也是实证性研究需要进行探讨和分析的问题。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4YJC740122];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YC016];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SJD415]。)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Chierchia,G.Scalar Implicatures,Polarity Phenomena,and the Syntax-pragmatics Interface[A].In A.Belletti (Eds.),Structures and Beyond[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Gazdar,G..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 and Logical Form[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4]Grice,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J.L.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3:41-58.endprint

[5]Horn,L.R.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A].In D.Schiffrin (Eds.),Meaning,Form 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s,Proceedings of GURT8[C].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D.C.,1984:11-42.

[6]Horn,L.R.Pragmatic Theory[A].In:F.J.Newmeyer,(Eds.) Linguistics:The Cambridge Surve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1:113-145.

[7]Horn,L.R.A Natural History of Negati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9.

[8]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9]Levinson,S.C.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A Partial Pragmatic Reduction of Binding and Control Phenomena[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87,(23):379-434.

[10]Levinson,S.C.Pragmatic Reduction of the Binding Conditions Revisited[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1,(27):107-162.

[11]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12]Sperber,D.,&Wilson,D.Precis of Relevance:Communication

nd Cognition,and Open Peer Commentary[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7,(10):697-754.

[13]Zipf,G.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M].Cambridge:Addison-Wesley Press,1949.

(趙鸣 江苏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