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州区是省列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 面对贫困面小,贫困村户与周边村户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区委、区政府带领各级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模式和经验,为"插花型"贫困地区树立起了精准扶贫样板。
关键词:甘州区 精准扶贫 创新实践
甘州区是省列17个“插花型”贫困县区之一,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安阳花寨和东大山平山湖两个贫困带。经过多年扶贫攻坚,至去年底,全区扶贫对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38元,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0821人减少到926人,贫困发生率由11.6%下降至0.16%。 面对贫困面小,贫困村户与周边村户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继续采取“大网捕鱼”、“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式扶贫方式显然行不通。基于这一认识,区委、区政府带领各级干部群众探索出了一系列成功模式和经验,为“插花型”贫困地区树立起了精准扶贫样板。
一、作为“插花型”贫困县区,要想真正填补扶贫“空白”,必须瞄准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群体、最需要解决
区委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推动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五个倾斜”扶贫工程,实行政策兜底,因村因户施策。利用“杠杆”原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资金、政策和措施精准到村到户,立足群众发展意愿,实施产业扶贫,在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上下真功夫,最大限度实现精准扶贫效应。
立足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好,贫困乡村产业发展有经验可循的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引导扶持贫困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在安阳花寨片区建成10万只肉羊、旱地谷子、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改造养殖圈舍829座,引进投放良种羊3700万只、母牛400头,形成以旱地谷子、中药材、马铃薯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生态养殖业发展模式。区上提高标准、优先安排,给予每座日光温室补助资金1.5万元,每个钢屋架大棚补助资金4000元,鼓励贫困村发展设施农业。至目前,在建和建成日光温室277座、钢屋架大棚720座。积极探索“公司+支部+农户”、订单农业和土地流转等生产经营新模式,花寨乡柏杨树村旱地谷子、沙井镇瞭马墩村蔬菜制种、平山湖乡红泉村异地育肥等扶贫产业,提升了贫困村产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带动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
二、各项目资金主管部门打通关键环节,降低前置条件,实现弯道取直,着力推进贫困村户
区上围绕提高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投资380万元,为贫困村修建2栋教学楼和6所中小学卫生厕所;着力实施精准扶贫卫生扶持计划,为贫困村卫生室配备“10小件”,免费发放健康工具包;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社会救助支持计划,目前已完成低保、五保提标工作,累计为低保、五保户提高补助金470.9万元,救助大病对象2827人次,发放救助金590万元,贫困村民生问题显著改善,赢得群众好评。
三张掖市甘州区精准扶贫实践的启示
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还在于必须要把“双联行动”与新型精准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针对目前贫困乡村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张掖市甘州区扶贫因地制宜,面对实际。
1、规划为先导,三者互动,统筹兼顾
首先,扶贫规划的方法和态度要科学。其次,扶贫规划的内容和措施要切实可行。再次,当地扶贫规划和国家连片扶贫计划要衔接配合。国家扶贫项目、当地政府的扶贫计划、帮扶干部和单位的扶持举措要形成合力,在密切协同的基础上共同做好扶贫工作。
2、市场为主体,创造市场,驾驭市场
首先,指导农民从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中精心筛选项目,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原产地項目,由点到面,引导农户从分散状态逐渐转向联合协同发展,建立形成产业基地,最终走向规模化经营。其次,协助农户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变化和市场信息,根据行业动态主动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再次,在贫困村中大力推广“农户+合作社”经营模式,组织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进行股份合作化联合,建立农民自己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抵抗力。第四,加快土地流转,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剥离出来进城入镇,并将置换出来的土地进行复耕和大面积集中,最终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企业化生产。第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资金和企业进驻农村,实现农业的公司化、农场化和现代化运作。最后,组织产品营销战略策划,举办产品展览会、推介会、交易会、新闻发布会和果园参观会等,进行立体广告设计和媒体宣传。
3、科技为手段,提高质量,科学管
首先,指导农户选择比较成熟、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作为科技扶持对象。其次,形成以科技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带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普及山区源节约型农业技术,以技术氛围和技术环境影响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再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积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繁重人力耗费形成有效替代。第四,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吸纳农民就业,精益求精,科学管理,提高农民收入。第五,产、学、研、政相联姻,聘任专家对农户进行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传授,申请产品无公害专利,对产品进行质量认证。最后,创建农业信息网,随时发布惠农政策、种植栽培、市场行情、病害防治等信息。
4、服务为抓手,转变观念,理顺关系
首先,增大公路农路、电力通信、饮水沼气等硬件设施建设,彻底打破贫困乡村的封闭落后状态,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维护脆弱的生态。其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平整梯田,维修堤灌,扩展农村生产发展空间,为农村产业转型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运用专项经费和社会捐助资金兴建农家书屋、运动场地、健身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扶持民间民俗工艺品加工,提倡群众性娱乐活动,进一步完善“户户通”工程,整顿贫困山区农民的精神风貌。第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进一步扩大低保覆盖面,调高新农合报销比例,缩小城乡居民社保差距,努力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五,充分发挥金融资金扶贫的重要作用,增加扶贫资金总量,采取滚动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6] 最后,实施整村推进和异地搬迁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宜生存地区农民的后顾之忧。
5、以品牌为突破,做强产业,加强推介
首先,依托山区自然条件和独特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营销宣传,使其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核心产品。其次,通过“绿色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环保有机农业,并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骨干,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绿色产业、环保产品。再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轻农业生产成本负担,使农产品生产高效增收。第四,增加优势农产品储藏保藏设施,实现农产品错季销售,进一步增强农业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五,树立品牌、维护品牌、呵护品牌,引导和组织农民对优质品牌产品实行生产工序全流程质量管理。最后,加强户、村、乡、县之间的经济信息沟通,整合资源、技术和市场,协同生产与销售,最大限度避免地区间相互恶性竞争。
6、以富农为目的,循序渐进
首先,“双联行动”的明确定位在于此次扶贫行动非同以往,是战略性行动而非战术性动作,更主要是谋略输出而帮扶者是策略伙伴而不是要济贫困者一时之需。其次,鉴于扶贫任务的长期与艰巨,扶贫工作要严密筹划,科学制定时序进度,稳步推进不冒进。再次,干部与单位的扶贫步骤要精准到位,在时机把握上要循序渐进,避免对群众生产经营的误导,使困难群众陷入更大的困境。最后,稳定农村基层组织,选准基层干部和致富领头人,找准脱贫发展目标和道路,发挥好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表率作用。
作者简介:
田青华 (1961—),女,甘肃临泽人,副教授、教育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