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在高校扩招,社会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也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能否能够顺利就业与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国家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体、就业市场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制约。本文从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就业能力等主观因素出发,结合国家经济结构、社会就业背景、就业市场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就业对策
在高校扩招,社会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高等教育1999年开始扩招,经历了本科四年之后,2003年迎来了第一次就业高峰,自此以后,大学生就业人数连年攀升;从2005年的340万高校毕业生到2016年的765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尽管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进行调节,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并且逐步加深。自2005年以来,全国大学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规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但影响毕业生的前途,也涉及到国家、高校、社会和家庭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就业率低下,会削减政府的公信力,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变迁
1951年,我国政府正式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该决定内容明确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工作由政府统一分配。国家通过统筹调配大学生劳动力,便于集中规划人力、物力、财力,优先配置给大规模重工业项目建设,保障了重点建设单位的高学历劳动力需要。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85年。随着1977年全国统一招生高考制度恢复,高等教育二等规模不断扩大,“统包统配”的就业政策渐渐无法顺应当前形势下的就业趋势。
八十年代中期到1993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制度,针对现有经济问题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传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形势需要,一方面企业无法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自助增减劳动力,且由于统包统配应运而生的“铁饭碗”是劳动者积极性降低,企业生产力发展被束缚;另一方面,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逐步返城,城镇就业形势稍显严峻。为此,我国逐步改变就业政策,试行了合同制聘任政策,推行双轨制用工,保留原有劳动力的固定用工制度,与新招聘来的劳动力试行劳动合同制,以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1994年以来,我国实行大学生“自主选择”的就业制度。为了深入改革传统就业制度,我国彻底变革劳动用工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推进企业制度现代化。企业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供求情况自主决定员工的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与此同时,高校的就业政策也逐步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时期,高校毕业生走入了竞争就业机制时代。大学生可以凭借个人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自主就业,不再一味依靠國家行政就业保障。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
首先,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较低。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步突显出来。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是通过衡量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描述的。20年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未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供需比日趋下降,很多大学生对步入社会就业表示十分焦虑,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新的失业群体随之而生。
其次,大学生就业的区域和领域取向过于集中。在就业区域选择上,70%的毕业生青睐于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对中小城市并未显示出过多的兴趣,对西部或农村等偏远地区则敬而远之。在就业行业选择上,近60%的学生希望到国家机关或三资企业工作,主要集中在金融、商贸等热门领域,但是热门领域的理想就业岗位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就业行业的集中选择导致岗位之间竞争格外激烈,这无疑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大部分学生就业片面的心理来源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既想选择好的就业区域又想选择好的就业单位,既想追求好的薪资待遇又想追求专业对口。这势必增加热门领域、热门行业的就业竞争难度,同时必将造成热门地域与热门行业的人才闲置和人才浪费。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匹配
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人口基数的增长不成正比,适龄劳动人口增多,新增的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就业人群。仅2009年一年,全国就有610万应届毕业生亟待就业,往届未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下岗失业人员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跻身就业求职的队伍中。显然,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大学毕业生递增数量并不匹配。一些对大学生需求较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劳动法、出口遇冷等问题的影响,业务发展受阻,招聘需求明显减少,大学生就业受到明显影响。
(二)高校专业设置缺乏创新且培养模式单一
高校的扩招,高校学生数量的剧增,然而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并不匹配,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还停留于早年阶段,与社会需求不对等。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很多专业设置重复,不适合市场需求;只注重培养,不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注重传统专业知识灌输,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意识较弱,缺少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大学生在毕业后常出现能力与就业岗位不相称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在本科阶段所接触的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所体现的造作能力。还有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大学教育有别于其他的教育,应该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样学生以后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就业歧视人为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障碍endprint
就业市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政策设置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了行政抑制,人为的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分割。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设置院校限制、生源地限制、性别限制,倾向于招收“211”、“985”院校的毕业生,剥夺了部分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造成毕业生就业障碍。事实上,很多普通高校或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好,一些学生的工作能力甚至超过211类院校毕业生。
(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自身因素
首先,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过于贪玩,忽略了对未来的长远规划,不注重专业学习,实际造作能力不强,缺乏沟通协调等社交基本能力,大学生职业素质不高,自身能力不达标,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企业地位与企业当前效益,注重个人能力认可,缺乏长远考虑,不能正式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已不能再用“精英”这一词汇标榜自己,绝大多数学生也需要成为社会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高学历不在等同于高薪酬,在择业时要能够正式自己,不要举棋不定,错失良机。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新型就业观,人才资源需要通过不断交流与流动来得到优化配置。再次,毕业生求职依赖性上升。
四、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对策选择
(一)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
大力实施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这些地区和部门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大西部开发,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型企业等,为就业大军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向西部边远地区,基层地房,甚至农村地区和中小型企业转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扶持高新结技术产业,增加高科技人才需求。
(二)高校定位教育理念营造大学生就业多样化培养环境
高校既是学术研究的传统阵地,也是培养就业人才的场所,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必须承担的责任,这份责任既囊括了对学生家长负责,也包含了对整个社会负责。一方面,高校要注重专业设置的调整,力求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缓解因结构性失业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技能水平;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普及就业知识,强化就业制指导,使更多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与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自身就业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团体建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同时,把挫折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使学生在遇到求职挫折时及时调整心态,以平常心面对失败。
(三)家庭要合理定位就业观念为大学生就业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作为学生家长,要认清孩子上大學,是为了增强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顺应获得学历的趋势。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教育大众化的直接反映之一,学生家长不要完全将就业不顺利归咎与学生本人。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接受并鼓励学生支援边疆、到基层农村去体验生活,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学生家长要尽早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及行业爱好,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很多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会产生放任心理,家长要注意适时沟通,与学校保持联系,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学习,了解就业现状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做好职场定位。
(四)大学生应培养自身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今竞争力
学生进入大学生活之后,在学习方面仍不能放松,不能养成懒散的坏习惯,要做好长远的学习计划与生涯规划。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要充分发挥个人就业主动性与能动性,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就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大学生要时刻督促自己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并作到与时俱进,及时根据社会形势变化,社会需求,调整个人知识结构,增加自身专业价值。同时要加强外语、计算机等其他技能性学习,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完善学习能力则增强个人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当前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实力与实践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应尽早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与能力准备,确定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参加社会实践与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锻炼自我、完善自我。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塑造自己,全方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增加自己 就业砝码。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体系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以及1999年高校扩招的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这一突出问题对我国整体额就业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深刻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参考文献:
[1]赖德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原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1.
[2]刘永霞. 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政府对策研究[D]. 郑州大学,2003
[3]沈浩. 从高校的角度分析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办法[J]. 中国科技信息,2005
[4]鲁畅.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辽宁教育研究,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