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的大学生通识课移动码书设计研究

2017-09-16 18:14张攀峰韩云肖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9期

张攀峰++韩云肖

摘 要:移动码书借助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用二维码技术实现知识共享,突破了传统电子教材的种种局限。BOPPPS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为移动码书的建设提供了完善的教学设计,最大化的发挥了移动码书的教学效能。本文从移动电子教材及大学生通识课的现状出发,融入方便共享的二维码技术,将BOPPPS模型作为移动码书资源建设的支撑,是对数字化建设资源的一次尝试,通过理论与实践总结出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开发流程,开发流程的研究对于以后教材开发具有指导意义。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通过数字化的资源,完成知识的自我筛选,摆脱平台限制,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学习与知识共享。

关键词:BOPPPS模型;电子教材;移动码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7-0048-04

一、移动码书研究现状

对于码书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一般将使用二维码创作出来的读物叫做码书,即指作者将书本知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讲解二维码,印刷在书本对用的知识内容旁,构成“纸质课本+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让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扫码观看教学视频,使传统纸质图书在扫码技术的支撑下内容更加饱满。徐晶等多位学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都有提到这种二维码教材形式,并对码书的设计与制作做了深入研究。在《二维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探究》一文中就详细写到了二维码教材的设计原则与制作流程,为后期码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在追求便捷与共享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纸质课本+多媒体演示”的码书形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移动码书”应运而生。“移动码书”一词最先出现在“王珏微课设计与制作”微信公众号,王珏老师发布的《微课的“另一半”:移动码书》一文中。王珏老师制作并发布了《喀秋莎金牌教程》移动码书,将零散的文章、视频一“码”组织到了一起[2]。

移动码书既可以看作是码书的一次发展,又可以看做是电子教材的一次创新。在国内,电子教材的发展大概经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数字化、学习内容多媒体呈现,这一阶段主要是纸质教材的电子化,节约了纸张,有利于资料的上期保存,但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二是建设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主要基于PC端;三是教材平台化阶段,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教学内容+教学平台”三位一体,该阶段强调依托平台[3]。而新兴的二维码技术为移动电子教材的移动共享以及跨平台学习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即移动码书的产生。

移动码书可以清晰展现知识结构,摆脱平台限制,一个二维码容纳文本、视频、链接等所有多媒体教学资源,随时随地便于学习与共享。

二、BOPPPS模型概述

BOPPPS教学模式将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引言(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简称BOPPPS模型。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ISW)中广泛采用的BOPPPS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达成为核心。BOPPPS模型最初由ISW(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工作坊)创建的,最初主要用于教师的技能培训。目前该模型已经被全世界超过33个国家引进采用,该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指导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论体系,使教学安排更加充实、有条理,其应用实践表明BOPPPS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4][5]。

1.引言(Bridge-in)

引言作为BOPPPS模型的第一阶段,是进入课堂教学之前的导入部分。设置引言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专注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引言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列举鲜明的实例、做示范展示等等。

2.目标(Objective)

这一阶段即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预期达到的结果,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明确的学习方向。目标应明确具体,撰写时应明确在什么样的学习情况下可以学到哪些知识,并且明确可以学到什么程度。

3.前测(Pre-assessment)

前测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能力,进而可以调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进度,通过前测还可以获取是否需要复习先备知识。前测可以通过提问、小检测、问卷等形式来实现。

4.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参与式学习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实现课程的核心内容,该环节作为教学的核心部分,要求教学设计者善于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简单的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停顿待学生思考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氛围。参与式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包括学生反思、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等。

5.后测(Postassessment)

后测是教学快要结束时对学生开展的检测与评估,了解学习效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后测的内容及形式要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内容而定。

6.总结(Summary)

简练总结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要点,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这个阶段可以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学生自我总结学习收获、分享学习心得。教学设计者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安排课外阅读等延伸学习。

三、BOPPPS模型对移动码书设计的启发

1.移动码书在呈现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教学设计

移动码书作为移动教学资源的一种展现形式,应具备的主要特性为教学特性,教学不能摆脱设计而仅仅依托资源独立存在。移动码书在呈现教学资源时应进行系统设计,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很显然一个独立的微课很难满足这一点,BOPPPS教学模型在移动码书资源的设计与呈现上带来了新的启发。endprint

2.完善的教学流程可以引导自主移动学习,使移动码书的教学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移动码书主要用于学生在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区别于课堂教师讲授学习,课堂教学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在教师帮助与指引下实现教学目标。自主移动学习是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自学,整个学习过程需要独立完成,所以自主移动学习在教学引导方面则显得很薄弱。

BOPPPS模型为教学设计者做出完善的教学流程提供了参考,从引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以及总结六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自主学习时,也可以通过每个阶段的设计来抓住学生注意力,实现在没有教师当场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感受环环紧扣、目标明确、参与其中的学习氛围。利用BOPPPS模型来进行移动码书中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得到引导性的反复学习,使移动码书的教学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的设计流程

1.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的设计原则

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度,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移动码书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服务的,通过利用移动码书的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所有的设计都要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为基准。

(2)科学性原则

移动码书的设计与开发都要深挖学科内容,设计思维要严谨,符合学生的科学认识,教学内容要科学、准确。

(3)系统性原则

移动码书的各知识之间不能独立存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此在移动码书中加入思维导图的思想,可以促进移动码书的系统展现。

(4)便捷性原则

移动码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大学生通识课中教学资源受平台限制,资源难以共享的问题。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便于学生使用的原则,可以在不同移动终端、利用不同的扫码软件都可以进行学习。

2.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的关键问题

(1)跨平台问题

在移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平板设备,安卓系统及IOS系统都在市场上占有很大比重,所以在移动码书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跨平台问题,以保证移动码书被广泛使用。

(2)触控问题

移动终端设备区别于PC端,PC端主要依靠键盘、鼠标来进行操作,而常见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是通过手指触控来控制的。所以在进行移动码书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移动设备的特有属性,充分考虑手指的触摸面积,在进行链接设计时要保证手指触摸的准确性[3]。

(3)页面显示

由于移动设备应具有携带方便的特点,所有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的显示屏与PC端显示屏相比要明显较小,在进行移动码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手机和平板电脑一般具有重力感应系统,可以横屏、竖屏显示,当横屏、竖屏交换式,移动码书的显示内容也会进行旋转。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横屏竖屏页面均能正常显示。

3.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的设计流程

基于BOPPPS模型的移动码书设计流程依次包括前期调查、教学设计、码书设计、码书制作、测评、测评之后的修改及应用。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1)前期调查

前期调查包括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以及开发流程中技术、资金等的可行性分析。在进行移动码书的设计与开发之前,要明确移动码书的使用对象并且深入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学习倾向等,同时还要了解学习者对移动码书功能、操作方面有哪些要求。此过程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完成。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要求设计者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在自主移动学习中促进学习者利用移动码书教学资源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移动码书从本质上讲属于电子教材,所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对知识的构建以及对学习的引导。BOPPPS模型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为移动码书教学设计提供了模型支撑,通过引言、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来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完善设计者的教学思想、避免设计漏洞,同时保证了学习者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也可以高效学习。

(3)码书设计

1)结构设计

码书的结构设计类似于传统纸质图书的目录设计,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要清晰明了整个移动码书包括哪些章节,设计者需要对整个章节结构、递进层次有整体的设计与规划。

2)导航设计

导航设计要层次分明,通过识别二维码进入第一层导航即移动码书的整体章节目录,通过链接进入第二层目录即每一结构的详细课程结构,包含每节课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

3)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加入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教学素材中的图片、视频、测试等都可以加入适当的交互,来达到特定的目标以促进教学。

(4) 码书制作

1)素材资源整理

前期基于BOPPPS模型进行的教学设计是后期准备素材的一个重要支撑,依据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BOPPPS模型的应用也使繁杂琐粹的素材变得有条理。常用的素材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网址链接等形式。

2)功能实现

移动码书的功能实现将会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二维码将资源进行串联整合,终通过网页目录的形式,把多媒体资源全部组织在二维码中,相关技术路线如表1所示。

(5)测评与应用

在移动码书开发完成后,要对移动码书的触控体验以及页面显示进行测试。具体的使用流程如图2所示。

图中的教学过程就包括基于BOPPPS模型的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以及总结六个过程。移动码书开发完成后,推广阶段既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進行线上推广,也可以结合校园社团活动、课堂进行线下推广。

五、结束语

“扫码时代”已经到来。微信、微博、手机QQ、手机浏览器等高普及率移动应用都具备了二维码识别读取功能,通过二维码获取、分享信息轻松又简便。在信息技术时代,二维码为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容纳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和二维码将资源进行串联整合,通过网页目录的形式,把多媒体资源全部组织在二维码中,方便了知识的检索与共享。与此同时,BOPPPS模式的引入同时也为移动码书带来了新的启示。

本研究是对数字化建设资源的一次尝试,通过理论与实践总结出基于BOPPPS模式的移动码书开发流程。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思维导图的思想,便于知识内容的结构化及系统化,将包含图文、音频、视频、链接的多媒体数字教材集成在一个二维码中,方便了资源共享。基于BOPPPS模式的移动码书,适合于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同时也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提供了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徐晶,李婉嘉.二维码教材设计与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4):64-66.

[2]王珏.微课的“另一半”:移动码书[E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jU0NjQ2Mw%3D%3D& chksm=88ada826bfda2130a5078499bb59a298a54408c 74dea7b28fd7ffd285c95672fb6fbfe63f439&idx=1&mid=2650239958&scene=21&sn=49c4dc1f805d834070de33801 6997b62,2017.

[3]杨海虹.基于移动终端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5.

[4]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5-28.

[5]曹丹平,印兴耀.加拿大BOPPPS教学模式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2):196-200+249.

(编辑:王晓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