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流行近况与防控注意事项

2017-09-16 01:40李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兽医导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O型水疱口蹄疫

李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口蹄疫流行近况与防控注意事项

李克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一、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FMD)病毒引起的以感染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偶尔见于人和其它动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以及一类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发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陆生动物疫病时,应当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消毒、无害化处理、紧急免疫接种等强制性措施,不得对发病动物采取治疗措施。

(一)病原

微核糖核酸病毒科 (piconaviridae),口蹄疫病毒属(aphthavims),直径23~25nm,圆形或六角形,20面体,无囊膜。

血清型:7个型与65个亚型(1977年世界口蹄疫中心)O、A、C、SAT l(南非Ⅰ型)、SAT 2(南非Ⅱ型)、SAT 3(南非Ⅲ型)、Asia 1(亚洲Ⅰ型);现不再强调亚型划分。各型之间均无交叉免疫性,型内各毒株之间有明显的抗原差异(0~100%)。

(二)流行病学

潜伏期14 d。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康复期动物可带毒。在水疱皮和水疱液中含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富于传染性。主要经空气传播,尤其是温带区(陆地60 km,海洋300 km),口蹄疫病毒可以在人类的呼吸道隐藏24~48 h,为此,形成了暴露在研究场所的人员的个人隔离期限为3~5 d的惯例。

历史上,口蹄疫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规律,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

然而最近几年来,口蹄疫产生了新的特点,由散发变为大流行且口蹄疫的发生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如只出现猝死、腹泻、流产、母畜乳房炎及坏死、生殖道感染、继发性肺部感染等单一症状,因此不容易被人们发现。心肌炎比率及育肥猪心肌炎的死亡率增大。群体潜伏期和病程长短不一样,危害程度变化很大。

(三)理化特性

FMD病毒怕热不怕冷,怕干不怕湿,对酸碱敏感。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至数月;-30℃~70℃或冻干保存可达数年;50%甘油生理盐水中在5℃能存活1年以上;但高温和直射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且其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消毒剂: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1%强力消毒灵、5%次氯酸钠、5%氨水等敏感;食盐、酒精、乙醚、氯仿、去污剂对病毒作用不大;肉品10℃~12℃24 h,4℃~8℃24~48 h,pH5.3~5.7,可使病毒灭活,但骨髓、淋巴结内不易产酸,病毒能存活1年以上;水疱液中的病毒在60℃经5~15 min可灭活,80℃~100℃很快死亡,在37℃温箱中12~24 h即死亡;鲜牛奶中的病毒在37℃可生存12 h,18℃生存6 d;酸奶中的病毒则迅速死亡。

在有机物存在下,可抵抗碘伏、季铵盐、次氯酸盐和酚等消毒剂。

(四)临床症状

典型的FMD病例,其特征是在蹄部、口腔黏膜部位以及雌性动物乳房上有水泡发生。口蹄疫可表现出多种临床症状,从温和型到严重型。对某些种类的动物,如非洲水牛感染可能出现亚临床症状;患病动物还会出现发热、跛行等症状;恶性FMD还会导致病畜心脏麻痹并迅速死亡。

(五)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FMD不能与其他水泡性疾病,包括猪水泡病(SVD)、猪水疱性疹(VES)、和水疱性口炎(VS)相区别,因此任何可疑的FMD病例必须立即进行实验室诊断。

(1)猪水泡病(SVD)又叫猪传染性水疱病,本病猪易感染,而牛羊等动物则不容易感染,剖检时猪水疱病无“虎斑心”变化,而FMD特别是仔猪发病时大多具有这种典型的心脏病变。

(2)猪水疱性疹(VES):猪是唯一自然感染本病的家畜。

(3)水疱性口炎(VS)其特点是流行范围小,发病率低,死亡则更少,且马、骡、驴等单蹄动物也能感染,必要时可依赖动物接种来进一步确诊。

(六)口蹄疫的危害

口蹄疫一旦暴发,能迅速演变为生物灾害,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形象受损。口蹄疫是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几乎达100%;幼畜恶性型死亡率通常50%,有时可达100%;种畜价值丧失,奶产量平均下降40%,肉产量下降30%~40%。役用畜使役能力下降;防疫经费十分昂贵。

FMDV的感染性和致病力极强。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就可发病,而病畜的排毒量又特别大,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就高达108个感染单位。也就是说,一头病猪一天呼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使1 000万头牛发病。况且病畜的任何部位,包括皮肤都可排毒,病畜排到环境中的病毒,相对来说又有较强的抵抗力和存活力。

二、口蹄疫防控概况

1.FMD是一种典型的国际性传染病。

2.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

3.国际生物武器安全公约组织将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

4.中国将该病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国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类传染、寄生虫名录,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法规文件。

5.我国将口蹄疫列为重大动物疫病,实施扑杀和强制性免疫措施。

世界各国对该病非常重视,无论是存在口蹄疫的国家,还是已经消灭口蹄疫的国家,都动用大量科研和经济力量控制和防止口蹄疫的发生。

三、口蹄疫流行近况

1.形势严峻,可防可控。

2.危害很大,不可小视。

3.A型和O型广泛存在,交替发生。

4.O型优势流行毒株是缅甸毒株Z010(O/ Mya98)。

5.A型优势流行毒株是东南亚97毒株G2(A/ Sea 97/G2)。

6.亚洲I型减少,2009年5月以后中国在没有发现此病毒。

7.在我国新疆发现了O型Ind-2001毒株发病病例。

2015年,安徽省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部分农户饲养的猪出现疑似口蹄疫症状,发病猪556头,死亡314头。1月3日,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断为疑似口蹄疫疫情。1月6日,经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确诊,该起疫情为A型口蹄疫疫情。疫情发生后,当地按照有关应急预案和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切实做好疫情处置各项工作,严密封锁疫区,加强消毒灭源和监测排查。当地对病猪及同群猪共612头进行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目前,该起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2013年A型口蹄疫异常活跃,报告发病或检测到病毒的国家多达17个,是2012年发病或检测到病毒国家数量的2倍多。

2005年5月-2015年6月期间,我国共向OIE报告疫情118次。2013-2017年我国通报的口蹄疫共有47起,其中A型18起,O型29起。

近年,口蹄疫的流行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以缅甸98毒株(O/Mya98)为主的O型口蹄疫的流行还未减弱,又从境外传入了东南亚97毒株(A/Sea-97/G2)A型口蹄疫的流行;同时也有泛亚O型口蹄疫发病的报道。与以往不同:在自然流行过程中,A型口蹄疫病毒主要引起牛、羊感染和发病,猪的病例极少;然而本次流行的A/Sea-97/G2毒株对牛、猪都有致病性,并都有临床发病的报道,且在牛上,毒力高于2009年湖北武汉A型流行毒约10倍之多。

我国目前还没有正式批准可以准许使用于猪的A型口蹄疫疫苗。实际发病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有疫情不报告)。周边国家疫情不断(有可能有新的毒株继续侵入)。

四、我国口蹄疫的防控历程

我国政府对口蹄疫的防控工作从未间断,非常重视。1957年建立兰州兽医研究所,设立口蹄疫研究室,该实验室在2005年被晋升为国家口蹄疫参考实验室,在2011年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口蹄疫参考实验室。从2001年开始,我国对该病实施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控策略,每年都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口蹄疫疫苗的全面免疫接种,并取得了巨大成就,2015年5月28日,我国口蹄疫防控策略获得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颁证认可。

五、防控形势

1.口蹄疫仍然是全世界最广泛的流行性疾病。

2.我国口蹄疫国家控制策略获得OIE认可。

2.亚洲I型口蹄疫拟退出免疫。

3.口蹄疫的流行形势有变化。

4.发病情况难以全面报告,政策有滞后。

5.周边国家疫情不断(有可能有新的毒株继续侵入)。

6.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境内形势:O型、A型仍将持续存在,时有散发; 境外威胁:A/Iran-05,O/PanAsia-2, Asial Ⅰ/sindh-08。且现有疫苗的保护性差。口蹄疫仍是备受全球关注的疫情之一。

目前,我国仍是口蹄疫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流行情况比较复杂。O型、亚洲I型、A型3种血清型口蹄疫病毒并存,猪牛羊等易感动物都有感染。其中,O型呈地方性流行,亚洲I型持续多年无疫,A型零星散发。加之,周边国家或地区常年发生口蹄疫,境外疫情传入风险极大,对我国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来自境外的O型、亚洲I型、A型变异毒株以及C型、SAT1型、SAT2型、SAT3型等其他血清型口蹄疫传入风险较大,控制和消灭口蹄疫的工作仍将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任重道远。

总体来说,近期口蹄疫防控面临的形势是内忧外患,血清型复杂、毒株繁多,有效防控迫在眉睫。为此,应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应对。

猜你喜欢
O型水疱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蚊子爱叮O型血的人?
拔罐起水疱是体湿吗
XLNO型低温脱除氧化亚氮催化剂性能研究
O/O型未定式极限的求法总结
口蹄疫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
浅谈O型橡胶密封圈的装配与拆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