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平汉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
◎文/罗平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也是他十分关心的话题。他一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由此可见,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目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分量。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近日读刚刚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他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经历有着深切的关联。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七年知青岁月,正值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与普通农民同甘共苦七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有着深切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将自己当作了普通农民。他当年曾说过“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的,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反映出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农民,说明他不是把下乡插队看成是一种临时的过渡,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讲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当年,本来就十分贫穷的陕北一下子接纳这么多北京知青,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当地的负担,但陕北群众如同当年迎接中央红军一样对待来自北京的知青。书中一位受访的北京知青说:“陕北老百姓对北京知青那种关怀爱护,是其他不少地方不能比拟的,因为他们把对中央红军那份感情、对毛主席那份感情拿来对待北京知青。他们认为,你们是北京的知青,就等于是毛主席身边的孩子,甚至把你看成是毛主席的孩子,是用这么一种心态来接待你的。”当时,年仅15岁的习近平作为一名“黑帮子女”下乡到延川梁家河,但梁家河的群众没有歧视他,还在这里入了团,入了党,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后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陕北群众对他的这种关心、帮助与爱护,使他对陕北群众有着深深的情感。他曾说过:“咱梁家河人对我好,我永远都记得。”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深情地对当地群众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年众多北京知青一样,从大城市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正如其中有的受访知青所说的,必须与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处理好关系,必须依靠当地群众。所以,他们“如果和老乡建立不好关系,就会生活困难”,“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这样的意识:要依靠老乡,要与老乡好好相处,要尽心尽力为父老乡亲做事。否则,在农村插队就没有价值,我们的未来也就没有出路”。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他也在这里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他不但懂得了什么叫群众,更懂得了什么叫联系群众,什么叫群众路线。正因为如此,他担任总书记后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随之开展了全党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梁家河的七年。
知青说
雷榕生 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为群众做实事是习近平始终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
黑萌贵:“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学习办沼气。”
戴 明:“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
赵华安 张春富:“近平很喜欢读书学习,也喜欢写东西。”
村民说
梁玉明:“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
石春阳:“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
王宪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实实干出来的。”
武 晖:“近平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
张卫庞 吕侯生 刘金莲:“近平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赵家河村民:“近平真是个好后生。”
各界说
曹谷溪:“陕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刘明升:“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
杨世忠:“近平当村支书就是因为大家都拥护他。”
白光兴:“入党、提干、上大学都是近平奋斗的结果。”
艾 平:“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
孔 丹:“陕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简单。”
何毅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