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之天柱传说

2017-09-16 07:03邱靖雯暨南大学广州510632
名作欣赏 2017年26期
关键词:天柱纳西族柱子

⊙邱靖雯[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略论汉族和南方少数民族之天柱传说

⊙邱靖雯[暨南大学, 广州 510632]

在中国,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都有天柱传说,其中又以南方少数民族的天柱传说最为集中,且传说内容差异明显,各具特色。本文拟以此为素材,略论汉族和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传说在天柱的数量、天柱的形式方面的异同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天柱传说 苗族古歌 女娲神话

战国时,楚有屈原作《天问》,曰:“天极何加?八柱何当?”王逸注曰:“天有八山为柱。”《淮南子·地形训》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柱。”《河图》曰:“昆仑,天中柱也。”在汉族的传说中,天柱的传说古已有之。除八柱说外,还流传着“天中柱”昆仑山的说法。天柱传说的出现,最初无疑与原始先民对于天为什么不会塌下来的想象有关。

与楚国相邻的现中国广大南方地区,聚居着包括苗、彝、纳西、白、瑶在内的众多少数民族,在他们的开天辟地传说中也流传着有关天柱的故事,且在天柱的数量、形制等内容上又与汉族传说有别,透露着原始先民对自然异象最初的想象,昭示着漫长历史中以楚国为代表的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

一、天柱之数量与地理观

综观各族天柱之传说,天柱的数量基本以四为主,位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如白族、彝族、纳西族、布朗族等,有些民族的传说中则多了一根“天中柱”,如纳西族《创世纪》:“东边竖起海螺柱,南边竖起松石柱,西边竖起宝石柱,北边竖起黄金柱,中央竖起一根撑天大铁柱。”瑶族《密洛陀》:“师傅死去了,师傅的手脚变成什么?双手双脚变成四条柱子;密洛陀拿来柱子,把天边四角撑起。师傅死去了,师傅的身子变成什么?身子变成了大柱;密洛陀拿来大柱子,把天中央撑起。”四柱与五柱的普遍性,盖因古人观日月东升西落,从大地的一端行进至另一端,便自然而然地将日升与日落之处命名为两个方向,而将以日升或日落之处为中点的地平线两端命名为另外两个方向,由此产生了四方观念。

八柱的说法则是在四柱的基础上增加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其中最为明确是汉族的传说。数字“八”和“九”(八柱与“天中柱”相加是为九柱)在《易》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思想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战国时期《易》的思想已经在中原广为流布,八柱说应是受其影响的结果。

至于“天中柱”之想象,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与天盖传说相关联。古人观看苍天在远方与地平线相接,而在自己头顶之天宇却遥不可及,便自然产生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想法,而天的四边皆有天柱支撑,中央若是空空如也,天空便有从中塌陷的危险,因而在天的中央也必然有一根天柱来支撑穹顶,这正是屈原“天极何加”所提出的问题。段玉裁注《说文》曰:“加……凡据其上曰加,故加巢即架巢。”“天极何加”,即问天的极高点是架在何物之上的。第二个原因应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南方地区空气潮湿,山峦连绵,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居住在山下平原或山间盆地中的原始生民便认为高山可以通天,且自古以来人都有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的习惯(如中原地区之“中国”观念、欧洲之“欧洲中心论”思维等,彰显着“唯我独尊”的自豪与骄傲),古人活动范围有限,以为自己所居之处就是大地的中央,目之所见高耸入云的山峰,自然就成为“天中柱”了,这也是产生自然崇拜中的“神山”的原因之一。但《苗族古歌》中的天柱传说却独树一帜:“有个鲍公和熊公,有个葺公和当公,他们四个老公公,四个老人打造柱。银子用了多少砣?他们打了多少夜?打造成了多少柱?银子用了万把砣,他们打了十二夜,就打成来十二柱。……第一根柱撑台拱,第二根柱撑方西,第三根柱撑翁仰,第四根柱撑都匀,第五根柱撑幸宁,第六根柱撑排纠,第七根柱撑排勒,第八根柱撑大海。还留下来四根柱,需把它砍去六尺,一根拿去撑东边,一根拿去撑西边,一根拿去撑左边,最后还有一只角,就拿这根去撑住。”这个传说在四方天柱之前还出现了八个具体的地点,集中在今黔东南地区,前六处为苗族聚居之地,“排纠”“排勒”据原文注释是山的名字,应是他们所崇拜的圣山,“大海”可能是真正的海,更有可能是他们的圣湖。《苗族古歌》乃是根据黔东南地区流传的古歌整理而成,黔东南苗族先民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需要天柱支撑以免天空坍塌,反映了他们保护自己美丽家园的愿望。而剩下的四根柱子需要“砍去六尺”以支撑东西南北四个角,则间接体现了天盖传说的思维,认为天空是从中间到四方高度逐渐降低的,因此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之外的四方,所需的天柱必须砍去一截方能使用。苗族这种对自身所居住的天地之外的世界的朦胧认知在南方少数民族传说中也是少见的,究其原因,应与苗族先祖所居之地理位置有关。

二、天柱之形制与自然观

据上文所述,汉族天柱的传说中,天柱为高山。而在南方少数民族传说中,以兽足为天柱比较普遍,也可以是真正的柱子(见上文所引纳西族《创世纪》《苗族古歌》),可以是人的四肢和躯干(见上文所引《密洛陀》),也可以是野兽的骨骼,如云南彝族之《梅葛》:“格滋天神说:‘山上有老虎,世间的东西要算老虎最猛。引老虎去!哄老虎去!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骨撑四边。’……猛虎杀死了,大家来分虎。四根大骨莫要分,四根大骨作撑天的柱子;肩膀莫要分,肩膀作东西南北方向,把天撑起来了,天也稳实了。”

出现不同形制的天柱的原因,大抵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有关。以高山为天柱,源于古人的感性认知,而以兽足或兽骨为天柱,则因为在远古时代,猛兽是人类最大的威胁。正如格滋天神所说:“世间的东西要算老虎最猛。”既然老虎是最凶猛的,那么老虎的骨头当然是坚硬无比的,是用作天柱最好的材料。从这个角度来看,以野兽身体的某一部分为天柱的传说也可看作是人类与自然抗争的神话表达。而以各式材料的柱子作为天柱的传说,应是将“以柱撑天”与“以柱撑房”联系在一起,认为自己所在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房子,正如造房子需要用柱子支撑房顶一般,天空也需要柱子来支撑。但是用来撑天的柱子必定不是常见的木质,因此出现了金银、宝石、海螺等说法。至于为何纳西族这样的内陆少数民族的天柱传说中会出现珍珠、海螺、珊瑚等海产品,应与古代贸易往来有关。珍珠、海螺、珊瑚等皆不是一般的海产品,即便是在中原王朝,这些宝物都是贵族或富户才有能力持有的,而纳西族所居之地位于云南深山之中,交通不便,这些来自大海的珍宝便显得更为珍贵,可与金银等价,得以进入他们的传说之中。

纳西族《创世纪》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史诗中出现了两种形制的天柱。在众神立起上文所说的五根天柱之后,“一条野牛出世上”,使“天又在摇晃,地又在震荡”,天地支离破碎,于是众神商议重新开天辟地,用土、石、金银、宝石、珍珠、海螺、珊瑚等造出新的天柱——居那若倮神山,不仅撑天使天不坠,而且镇地使地不摇。依照后记,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搜集整理的《创世纪》所参考的底本之一便是纳西族的东巴经。一般而言,经文字记载流传的书面文学相对口头文学而言较为稳定,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更何况东巴经乃是纳西族的宗教典籍,轻易不可更改,且东巴文的历史甚至比甲骨文更为悠久。因此,《创世纪》中记录的这一段天柱传说从五根天柱到一座神山的转变,是纳西族自然崇拜的遗产应是无疑。为了突出神山的地位,史诗可谓采取了反衬的手法,用五根天柱的不堪一击来衬托神山的雄浑伟岸。

在汉族流传的天柱传说中,还有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似乎在汉族传说中也是两种形制的天柱并存的。然而女娲神话最早的详细记载来自《淮南子·览冥训》,而八柱传说则在《天问》中已出现。《天问》中虽然有提及女娲,但并没有女娲“断鳌足”的有关记录,再加上淮南王刘安封地所处的位置位于今安徽凤阳一带,其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处境与先秦之楚国别无二致,所谓“断鳌足以立四极”的说法很可能是受到南方少数民族传说的影响。

诚然,天柱传说在卷帙浩繁灿若星汉的少数民族传说中只是极小的一点,然而,若是细细考之,以小见大,足以挖掘出民族交融的广阔社会历史背景,体现出构建多族群文学史观的重大价值。

①⑧ 刘文英:《关于天盖、天柱传说的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第88页,第88页。

②⑨⑩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搜集整理《创世纪》,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页,第8—13页,第94页。

③ 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搜集:《密洛陀》,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④ 〔宋〕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01页。

⑤ 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苗族古歌》,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315页。

⑥ 〔汉〕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325—326页。

⑦ 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搜集翻译整理:《梅葛》,云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9—11页。

编 辑

: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作 者

:邱靖雯,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多民族文学及文化关系研究。

猜你喜欢
天柱纳西族柱子
城里有朋友
希腊遗址
观察:长廊和柱子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纳西族“东巴”和彝族“毕摩”比较研究
从羌族与纳西族宗教舞蹈看巫舞的起源与演变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天柱县委离退局赴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取经
卖牛
报复一只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