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美育可以被渗透到大学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本文将应用认知美学原理中的认知模块理论,结合大学英语课文《儿时百宝箱,老大归家梦》探讨英语教学中美育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英语;美育;认知模块
由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外,还有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就不能仅仅流于语言能力,美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以动之以情、理在情中为特征,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形式,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人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学生发展要求的变化,传统的美育方法和策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大学美育的要求,因此,大学美育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其新的研究领域。将美育融入到大学英语这种公共必修课教学中,能够提高效率,增进效果。
在西方神经美学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本土的理论阐释——认知美学及其核心理论“认知模块论”。认知模块是大脑神经系统中由知觉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联接而成的结构体,在事物有利价值和外在形式的双重作用下经由经验自动形成。其中,知觉模式是认知模块的核心,对外连接着客观事物的形式信息,对内连接着身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在客观事物形式与主观情感体验之间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使人能够一见到相应的形式就直觉地产生美感。就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就是形成了相应知觉模式与情感反应模式的联接。这种联接所构成的神经反应方式是稳定的、相对于特定事物的,我们称之为“认知模块”。认知模块中不仅包含对事物外形的识别,还包含对事物内在价值的认识及情感态度;是认知结构中与特定的客观形式信息相对应、与特定价值认定和情感倾向相联系的较稳定的神经活动方式[2]。
认知模块不仅是美学理论上的突破,也可以被应用到大学英语美育日常教学实践中。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1》中第二单元课文A《儿时百宝箱,老大归家梦》,描述了一位母亲在收拾刚刚成年的女儿旧物时候的心路历程[3]。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觉得这一课文很无趣,像是流水账一样;有些学生单纯的认为,这仅仅是父母在儿女成长过程中矛盾心理的体现。事实上,如果从认知模块理论角度来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更加清晰、深刻的图景。一直以来,在母亲的认知模式中,她的女儿是一个让她处处挂心的孩子,一个需要呵护的花朵。因此,她的情感中默认她看到的女儿的物件都是关于一个不成熟的孩子:有没拧干的毛巾、有生锈的剃刀片、散落在面盆里的头发,还有幾支快挤空了的牙膏;她的东西还有连环漫画册、青少年小说、言情小说、历史小说,还有课本;填充动物玩具、大大小小的招贴画、发箍和粉红色的卷发夹。这些物品是母亲对于一直在她照顾下长大的女儿的认知。在她以往的知觉模式中,女儿应该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有点调皮,有点叛逆,有点邋遢,这些都形成了母亲对于女儿的认知模块——一个需要母亲呵护的孩子。因此,所有跟女儿相关的物品都应该符合母亲对于女儿的情感状态,而那些不符合母亲认知模块的东西,就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大卡车、眼影、面霜、指甲油,这些成年人的物品让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正在因为成长而离开自己,因为情感上的背离感,这些物品在认知模块中产生了负面的利害性。母亲在自己的认知模块中,将这些物品和垃圾归类到一起。因此,在母亲的眼中,凡是让她觉得女儿还是自己怀抱中的小女孩的东西,就是美的;让她觉得女儿已经渐渐脱离自己的控制、长大成人的东西,就是不美的。
这部分的教学就是一个良好的美育出发点。如何认识物体的客观形式?就要建立正确的形式知觉模式,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块,良性的引导自己的情感状态。课文中的母亲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在心理上离开自己,就形成了既有的认知模块,心理上在女儿和成年人这两种理念之间建立起了负面的联系。因此跟女儿成年有关的东西都被母亲认为是不好的,或者说不美的。但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女儿的成长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必然的。人需要成长,尤其是步入成年之后,正如学生刚刚步入大学之后的时期,成长是一种积极的状态。人类知觉模式的建立,就应该顺应自然和时代的发展,才能建立符合客观规律的认知模块,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眼光。在讲授这部分课文时,引导学生跟随母亲经历这种知觉模式的变化:母亲最终接受了女儿成长的事实,并且承认了女儿成长的意义——“我的小宝贝儿,那个什么都让我操心的孩子,不再回来了。但是有一天,我的女儿,那位独立的女士,会回来的。”于是,对女儿的认知不在处于对于孩子的认知模块中,而是对于一个成年女性的认知模块中,知觉模式和审美看法也随之改变,形成了新的情感状态。这种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成年伊始也树立起符合他们成长要求的认知模块,提高其心理素质。
认知模块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其在大学英语美育中的运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挖掘、完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而且对大学美育有可观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文光主编.大学美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2]李志宏,王延慧.认知模块说:美学科学化阐释的可能路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72-80.
[3]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3[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31-32.
作者简介:
王延慧(1982.9—),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学历,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艺学。
报刊荟萃·上半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