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报社编辑增强读者意识的方法

2017-09-15 19:13特日格乐
报刊荟萃(上) 2017年9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新媒体

特日格乐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报刊阅读量有所下降,其根本原因是读者意识的匮乏。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总结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当前报刊编辑的工作现状。同时提出报社编辑增强读者意识的方法,旨在提升我国报刊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及阅读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报社编辑;读者意识

一、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多元化结构,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凸显,但是随之而来的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无论在信息收集上的广泛性还是在信息阅读上的便捷性,都远高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效能。读者通过微信或微博等媒体客户端,也有意识的选取了为己所用的信息资料,而这些快餐式信息的传播途径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同时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也表现为公众获得了更多的参与感,通过自行拍摄的照片和撰稿,可以在新媒体的平台中大量发布与传播。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激励了部分读者由阅读者身份转换为编辑者的现象,促进了草根编辑队伍的进一步扩充,让信息传播速度与基数都得到了广泛提升。

二、新媒体环境下当前报刊编辑的工作现状

(一)无法满足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

与新媒体相比报刊的信息量较少,无法满足多层面读者的阅读内容拓展。不仅是基于版面的限制,更源于信息阅读需求的转换,人们对于从报刊中获取精神需求的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人民日报》为例,民众在读取相关时事新闻时,有对经济发展的信息需求,也有对大国政治感兴趣的部分,而在一期报刊中的承载信息量是有限的,满足多数读者需求尚属不易,考虑全面也较为困难。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选取报刊内容时针对性的内容比较符合读者心理,但是报面内容相对固定,迎合哪一部分读者阅读心理成为现实问题,如果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要,那么也就难以获得读者的欢迎。

(二)刊登信息的价值有限,没能从读者角度审视

新媒体的多元化信息与传统报刊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报刊明显缺乏从读者角度发掘信息价值的能力。其中存在新媒体的网络传播优势,但是从根本而言报刊编辑也有自身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报刊编辑内容存在真实性问题。部分报刊为了迎合读者心理,将信息进行扩充或者夸大信息成分。如部分健康养生类的报刊,经常刊登养生方法或者相关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在刊登之前并未进行有效性的甄别,那么信息提供的价值也有待参考。另一方面,部分报社编辑自身在文章审核或者出稿时,为了降低信息采集的费用和人工,从网络资源中大量提取相关内容,对这部分信息仅完成了简单的加工与润色便刊登出来,没有切实从读者角度审视文章内容。那么这样的报刊信息也失去了读者的支持与信任,更加会影响报社的发展。

(三)报刊编辑工作缺乏读者的参与和支持

新媒体为读者提供的参与度是目前报刊无法实现的,那么也就难免形成参与感下滑的现象。互联网促进了新媒体的诞生,同时为新媒体建立了与读者的沟通平台,在网络环境下读者畅所欲言,而新媒体在选择内容时也会更多吸取读者意见,才促使了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反观传统报刊收集读者反馈信息的形式上,明显落后于新媒体,与读者建立沟通与交流产生了现实问题。然而读者在阅读报刊的过程里,始终未能与报刊形成有效交流那么也就无法促进读者在报刊阅读中获取归属感和参与感。长此以往才会流失大量阅读人群,导致阅读量与销售量的下降。其根本因素也是报刊出版内容没有反映出民众诉求,因此及时解决与读者的沟通问题也是当务之急。只有从读者的反馈信息中获取出版内容的规划渠道,才能真正构建读者意识从读者角度构建报刊信息迎合读者心理。

三、新媒体环境下报社编辑增强读者意识的方法

(一)新媒体时代报社的发展方向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孕育而生,打破传统媒体的多方面限制,丰富了人们对于信息收集与索取的功能实现。从中能够发现,传统的纸质印刷的刊物明显在销量上有所下滑,其基本因素在于新媒体时代赋予了公众更多的获取信息渠道。那么在多渠道信息的选择上,公众选择的方向增加,促使报社在其中的市场份额降低。但是从本质上分析,新媒体时代扩充了公众视野,却未能完全迎合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新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更多表现为娱乐形式或者非主流文化传播,多数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无论是文章内容还是文章内涵都与传统报业相提并论。在读者意识上也多为休闲参阅,缺乏相对的知识累积。然而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社编辑而言,在新媒体时代深度激发读者的阅读意识,才能够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保存阅读价值,因此研究增强读者意识的方法也尤为重要。

(二)结合读者的需求,全面优化完善报刊版面设计

增强读者意识需要了解其阅读报刊的基本需求,通过增加报刊内容的可读性,同时赋予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与及时性,才能重新获得读者的认可。而且在此方向上也需要不断优化版面设计,将丰富的内容注入其中,迎合读者心理诉求从而获得广泛支持。一方面,报刊编辑首先要掌握读者心理,要将本报刊的受众群体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其主流阅读者的偏好,以及年龄层次与社会身份等信息,从读者角度分析应当进行报刊版面改进的部分与方向。另一方面,报社编辑也要大量参考读者反馈信息,通过信息回复与及时沟通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基于读者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进行版面设计,再将丰富的信息内容经过反复审核,与整体报刊内容相融合,才能提升文章质量与效果,为报刊提升阅读价值,迎合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心理诉求。

(三)激发读者的参与感,建立沟通的多元化渠道

对不同的读者人群应当进行不同的反馈机制,将为报社投稿的部分读者作为报社的坚实后盾。通过大量发掘草根编辑为报社所用,更加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公众发言权,也是对于民众心声的重视与发扬。当读者与报社站在同一高度,也会形成最为忠实的读者人群。而且这部分读者也是代表了普遍读者人群的客观想法,将版面设计出特色风格,融合读者想法提供相应的版面表达方式,将成为与读者建立沟通的新型方式。一方面,可以在版面中开设“读者感言”、“读者信箱”的主题,通过发布读者来信,将报刊作为与读者沟通的信息桥梁,进而促使读者产生与报刊的参与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定期开展与读者的“见面日”活动,在公众场合表明愿意接受公众建议的态度,进而听取读者心声,才能通过活动方式促进编辑与读者的交流,共同促进报刊质量与阅读性的广泛提升。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平台不仅是为新媒体提供的便捷方式,同样也为报社提供了与读者沟通的平台。报社编辑可以在公共网络平台中开设报刊的网页或者论坛,将读者人群大量吸引过来,从而收集读者的建议信息。为了促进读者在此方面的活跃量,报社编辑应当实时加入以供讨论的话题,引导读者针对报刊内容或者新闻实时进行探讨,进而提升报刊读者的参与感和群体阅读交流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掌握读者心理,认识到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征。将报刊内容和版面设计做出符合读者需求的整体框架,通过激发读者的参与感,建立多重沟通交流的渠道。才能真正唤起读者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报刊的内容质量与信息价值,获得读者的认可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青.新媒体时代报社编辑增强读者意识的相关问题思考[J].科技传播,2015,04:141-142.

[2]姜長淼.面向新媒体时代报社编辑如何增强读者意识的研究[J].视听,2015,11:154-155.

[3]杨博.新媒体背景下编辑如何增强读者意识问题[J].采写编,2016,05:68-6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新媒体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