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
摘 要 在19世纪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的时候,马克思在吸收、批判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上,从经济领域出发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本质特征,提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色的异化劳动论。异化劳动理论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关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过程的理念对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關键词 异化劳动 工人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主要讲述了工人同劳动产品、劳动活动本身、人的类本质以及与他人的异化。
(1)工人与劳动对象的异化。劳动产品是工人劳动主体的对象,工人生产出产品就应该获取与生产所付出的劳动成正比的价值产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不会获得等价的价值产品,反而会因为劳动产品的增多而减少对产品的占有。因此,马克思指出:“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消费的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价值;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就越畸形;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越野蛮;劳动越是有力量,工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劳动者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2)工人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由于劳动产品是劳动活动的结果,因此,劳动产品出现异化的话其本质上的劳动过程也会出现异化。根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劳动活动的异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劳动,从人本学的观点来看应该是一种完全出于自愿的本能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完全是出于一种无奈的被强制的劳动,工人在劳动中所应该具有的主体性完全丧失。第二,劳动过程的异化还表现在工人的劳动不是自己的而是他人的。也就是说,资本家只是将工人作为生产的工具而已,从本质上说他们和机器没什么区别。相应的,工人也会将自己定位于此。工人所有的劳动都是为了资本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已,在劳动过程中工人感受不到自己作为主体人的真正存在,他已经将自己与机器归为了一体。因此马克思说;“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亦吃、喝、生殖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
(3)工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马克思说:“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同他作为异化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正像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性,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要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他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因为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与劳动过程的异化、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工人的劳动成果,劳动价值、劳动智慧都被资本家所占有、所剥削。因此,很自然的会形成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对立与异化,形成工人与所有直接或间接剥削他们的人的对立,这种对立与异化一方面表现在阶级关系上,一方面表现在金钱关系上。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中,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就是一种金钱关系,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在劳动中工人与他人的关系发生了异化。
综上所述,异化劳动理论的观点就是:工人创造了物质世界,但是在这个物质世界之中,工人同其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导致了劳动对工人而言是一直折磨而非自身需要,在这种劳动中形成了工人与他人的对立关系,并且还使资本获取了生命,不仅如此,资本还成为统治劳动的力量。
2对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的,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无论对于现代或当代的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都具有启示与指导的作用。
(1)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一改前人的思想观点,从实际的生活和“经济事实着手”来运用这个范畴。他从根源上研究了人类的异化,批判了以阶级和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冲破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异化是劳动的异化,他第一次将“劳动”作为人与物,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基础提了出来,看到了人类社会与动物及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因此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其次,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看到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对立不可调和,资本家是不能停止剥削劳动工人的,只要私有制存在,他们的关系就不可能调和。对于工人及后来被称为无产阶级的人群来说,一旦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最大化,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必然会被灭亡,取而代之的将是由无产阶级执政的社会。因此,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上我们就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思想的起源。在19世纪前中期马克思就能够坚定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从社会的经济现实出发,突破时代局限看到了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思想家。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在异化劳动理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工人与劳动、与人的“类本质”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在该理论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与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深刻的论述了劳动在阶级社会中对劳动人民所造成的压迫,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在劳动活动过程中丧失的“类本质”,体现从道德伦理上对工人的无限同情与关怀。除此之外,异化劳动理论还包含了在生产劳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社会关系的思想。在理论中马克思认为正是劳动产生工人与他人关系异化,也就是阶级对立的基础,即社会关系的基础,社会关系不过是劳动基础上形成的各种相关要素的连接方式和衍生物。
参考文献
[1] 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启示[J].兰州学刊,20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