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

2017-09-15 13:20刘丙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4期
关键词:VAR模型经济增长城镇化

刘丙青

摘 要 本文运用1982-2014年的湖北省时间序列数据,在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函数探究了城镇化、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能够来刺激居民消费,居民消费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在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道路,并依靠城镇化发展道路影响并促进居民消费,而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反哺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居民消费水平 经济增长 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城镇化水平率从17.67%持续增长,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已达到55.66%。城镇化水发展的同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也迅速提升,人均GDP、居民消费由原来的506.33、266元提升到现如今47144、15762元,可以说城镇化发展、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一方面,长久以来我国主要依赖投资需求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消费在GDP中的比例连年降低,使得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作用被忽略或低估;另一方面,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甚至打破,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需要被重视。农村居民市民化以后,巨大的市场动力和消费习惯的逐渐转变形成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能够形成的消费市场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简单的数据并无法说明城镇化、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城镇化、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1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1.1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

根据传统的持久收入说,消费与收入之间长期均衡关系,居民消费水平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在早期大多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然而不同经济发展时期边际消费倾表现出持续下降的特征,说明了居民消费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反,从核算的支出法角度出发,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的一部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后来有学者甚至从城镇、农村两个角度分析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我国学者田萍(2014)等人研究得出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且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促进关系。

1.2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经济增长

国内外学者对于城镇化、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西班牙经济学家赛达首次提出城镇化的概念,开启了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该概念随后也在全球范围的经济研究领域中被普遍采用。对于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理论分析,而却存在不同的观点。黄婷(2014)选取战后城市化水平快速发展的19个国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采用VAR模型得出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城市化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这与部分学者的研究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同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靖学青(2014)采用1978-2011的中部省份数据得出城镇化对于不同省份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而对于城鎮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城镇化能够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一方面,城镇化会形成消费示范效应影响新迁入者的消费习惯,融入城市农民消费时,会与同一阶层城市居民比较,而且还会受到较高收入阶层消费时尚的影响;另一方面,伴随农民迁入城市,生活地的转移,其生活空间和消费环境将会发生巨大变化,消费需求会比转移前更强烈。在实证方面,雷潇雨(2014)采用2000-2010的176个地级市数据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能提升城乡居民消费。为此本文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另外一个假设。

假设2:经济增长发展城镇化道路,并依靠城镇化发展道路影响并促进居民消费。

2居民消费、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1实证分析

一般情况下,如果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直接进行回归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此,本文采用ADF检验进行单位根检验。我们发现人均GDP,人均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都是1阶单整过程,即为I(1)过程。同时根据协整性检验结果可知,不同原假设情况下P值均显著小于0.05,因此可以说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三者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为此建立了VAR模型。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根据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及城镇化水平建立模型时候应选择VAR(2)模型。VAR(2)模型的估计结果如表1:

从VAR(2)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增长受到自身前期和滞后一期、二期的消费水平的影响,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其系数分别为1.3391、0.038及0.1225;而城镇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十分显著。居民消费受到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增长的滞后系数分别为0.7317、-0.4717,城镇化的滞后系数为0.0281;但这种影响长期影响并不大,因此需要改变消费习惯和理念才能真正的影响居民的消费水平。从城镇化来看,城镇化发展受到自身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城镇化发展具有经济伴随和自身发展扩散的影响。根据已经建立的VAR(2)模型本文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用来分析城镇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根据VAR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可以知道,城镇化水平、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首先,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即两组关系中二者均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居民消费与城镇化同样的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城镇化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而居民消费对于城镇化的影响不大。endprint

2.2进一步分析

为了直观地刻画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动态影响,本文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给城镇化一个标准差冲击后,自身受到冲击后在前两期表现为正向的冲击但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城镇化的建设受到自身的影响,但这种冲击会逐渐减弱,应该具有经济的大力支持。而经济增长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后,在0的上下波动并没有显著的趋势,说明湖北省短期城镇化对经济的改善作用不大。居民消费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冲击后,起初表现为显著正效应,但长期来看这种效果会逐渐减弱,说明城镇化能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

第二,给经济增长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居民消费水平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变化,说明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的刺激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受到自身的冲击后,从第1期开始上升,第四期达到最大,之后这种影响逐渐减弱知道消亡。城镇化水平受到经济增长的冲击后,刚开始是正向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并不显著。

第三,给居民消费一个标准差的冲击,自身受到自身的冲击以后,由于消费习惯存在一个“荆棘效应”,受到短期冲击形成的长期消费水平习惯不容易被改变,因此从第8,甚至第9期这种正向反应一直在持续;经济增长受到正向的冲击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反应会立马表现出来,但是到达了第3,4期,这种效果变慢慢开始减弱,经济增长不能简单的靠消费去驱动。

3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VAR模型探讨了湖北省在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增长能过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假设1;从经济增长、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增长能够促进城镇化发展来刺激居民消费,满足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2。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在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经济增长)这种机制是存在的,却没有形成长效循环机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挖掘消费潜力,助力消费升级。长期来讲,随着经济发展居民的这种消费倾向会逐渐降低,因此仍需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根源入手,助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2)肯定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湖北省目前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有待挖掘和开发,高城镇化速度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从而使得“经济发展-城镇化-居民消费”无法构成良性循环。(3)适当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关注城镇化发展质量。城镇化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区域之间差异大,湖北省要将公共资源均衡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方面,通过“以大代小”,尽可能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只有城镇化才能真正的成为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引擎。

参考文献

[1] 李洁琼.消费占GDP比重或被低估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依然很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2] 杭斌,闫新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居民消费行为——基于习惯形成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3,12(4):1191-1208.

[3] 田萍,武新乾,梅倩倩,等.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实证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4(22):89-95.

[4] 黄婷.论城镇化是否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基于19國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4(2):32-40.

[5] 雷潇雨,龚六堂.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6):44-57.endprint

猜你喜欢
VAR模型经济增长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