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彦
摘 要 称谓语对于人们的言语交际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研究完成了对称谓语的三种详细界定,并总结了对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现状并给出见解,旨在提供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的综述和充实社会语言学研究。
关键词 称谓语 称呼语 缺环
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
1 “称谓语”、“称呼语”的界定
1.1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
两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即称谓语就是称呼语。《辞源》(修订本)与《汉语大词典》1997年的缩印本,均以“称呼”解释“称谓”,而“称呼”则是指“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祝克懿认为“称谓语是人类社会体现人际关系中特定身份、职业等的称呼语”。以上,便是“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的权威论述。
1.2称谓语包含称呼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两个术语分别作了解释:“称谓语”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等”。“称呼语”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这两种解释的相同点包括:都具有交际性,表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称呼语仅用于当面打招呼,因此,称谓语包含称呼语。姚亚平认为“称呼”是称谓的言语形式,即在言语交往的过程中说话者运用名称或其他方式呼喊对方或提及其他人的词语形式。祝畹瑾也认为“称呼语是称谓中的面称词,用来直接指称听话人”。以上观点,将称呼语视为称谓语的一部分。
1.3称谓语、称呼语差异说
此观点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联系密切却又差异明显的两种不同的词汇现象。持此观点的代表者曹炜认为称谓语和称呼语是“部分重合、部分相离”的关系。“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等所使用的名称”,“称呼语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部分相离”的体现:例如:“老张”是称呼语,但不是称谓语。因为“老张”属于面称,但“老张”并不能表示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所扮演的角色。“部分重合”的体现:如“妈妈”,既是称谓语又是称呼语,既反映社会关系及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又属于面称。
第一种,称谓语、称呼语一体说在普通人群中极其流行,如果非说区别就是,前者文雅一点,后者大众一点。第二种,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的意见在学术范围比较流行,各种讨论称谓语的书籍,均以此作为立论基础。许多关于两者关系的论证,充分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
2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
2.1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定义
汉语称谓系统虽庞大、严整、历史悠久,但也存在机构性的缺损。一个人与人打交道时常常会出现无称可呼的尴尬情况,这就是“称谓语缺环”。陈建民在其专著《语言社会文化新探》中,定义术语“缺环”为:“由于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场合缺少一些确切、得体的称谓,形成了社交称谓中的缺环现象”。祝克懿对其定义为:“缺环现象是由于社会变迁、人们观念改变,称谓系统中出现的或系统不对称,或与人们身份、地位、交际语境不切合,从而影响到系统性和交际效果的语言现象”。虽然语言学家们对缺位的阐释不同,但都认可是由于社会变迁和语言之间的矛盾所致。
2.2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相关研究
2.2.1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初探
马宏基和常庆丰在《称谓语》的最后一章提到称谓语的困境,并提出了解决对策。胡明扬在《北京话初探》中提出:“北京话的新的称谓系统目前还不稳定还有一些缺漏‘环节,正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2.2.2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正式提出
陈建民于1990年在《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中正式提出称谓语的缺环,并对常见的七个语言使用的缺环现象进行调查与探讨。郭熙于从语言系统性的视角,将这一现象重新命名为“称谓语的缺位”。
2.2.3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一般性探索
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正式提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进行以下四类探索。首先是对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总的探索;其次,漢语通用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口语称谓语现象的探究;第四类是专门针对女性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分析。此类研究大致研究过程是对缺环现象的列举分析,探究缺环原因,给出应对策略。
2.2.4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专项探究
汉语方言众多,而且不同方言的称谓语缺环现象也不尽相同,一些学者做了一些地区方言称谓语现象的调查。如:刘洋在《南宁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中,将南宁社会成员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分析了南宁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缺环情况以及造成缺环的原因。
2.2.5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原因分析
目前对缺环现象的分析大多停留在文化角度,很多学者在文化层面做了深入研究。如:孟万春提出“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传统是造成称呼语缺位的主要原因”。郭熙也提出“缺位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是现代汉语称谓语内部发展不平衡的一种突出表现”。
3结语
对于现代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汉语称谓语缺环现象的研究虽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不难发现,对缺环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静态的描写,对缺环原因的分析大多停留在文化角度。以后的研究还需要专家学者们善于创新,多角度大胆探究。
参考文献
[1]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J].修辞学习,2004.
[2] 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