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静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二病区,安徽 合肥 230000)
探讨日常生活护理干预对小儿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戴 静
(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二病区,安徽 合肥 230000)
目的 分析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9月我科内分泌组收治的糖尿病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日常生活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血糖控制效果及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血糖检出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平均血糖检出值为(6.3±1.1)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日常生活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高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日常生活护理;糖尿病;血糖控制;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的发病率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及生活节奏的加快逐渐呈上升趋势[1]。有关数据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糖尿病总人数中,糖尿病患儿约有60万人,占总数的5%。我国是糖尿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2]。糖尿病患儿大部分都需依靠胰岛素治疗,血糖指标波动较大,且有部分患儿合并存在高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直接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3]。因此,如何对糖尿病患儿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短期内积极控制患儿血糖水平,已成为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为分析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将2014年12月~2016年9月我科内分泌组收治的糖尿病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展开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9月我科内分泌组收治的糖尿病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WHO有关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男31例,女15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5±1.2)岁,平均空腹血糖(8.6±0.5)mmol/L;观察组男33例,女13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7.9±1.5)岁,平均空腹血糖(8.3±0.5)mmol/L。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用药干预,基础生活指导,健康宣教等护理措施。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日常生活护理,具体为:(1)日常饮食护理: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及活动需要又能维持正常的血糖、血脂水平为原则。在对患儿进行饮食干预与指导的过程中,应严格控制高脂、辛辣、多糖、多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尽量少吃冰淇淋、糖果等糖分含量高的食物;按照患儿实际生长发育状况、血糖值并参考营养师指导意见提供低糖、高纤维素、优质蛋白饮食,每餐定时、定量,每日所需热卡依照1000+[患儿年龄×(80~100)]标准计算;热量分配为:碳水化合物摄入比在50%左右,脂肪摄入比在30%左右,蛋白质摄入比则在20%左右。(2)日常运动护理:适当的运动对患儿生长发育十分重要,运动可提高患儿心肺功能、使血糖得到显著改善,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护理人员应当告知患儿及其家长运动锻炼的必要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其运动方法,提升患儿依从性。护理人员可按照患儿病情、年龄、体质、生活环境等,耐心指导其进行慢跑、散步、骑车以及做操等有氧运动,循序渐进劳逸结合,运动量以患儿不感觉疲劳为度。运动前可适当加餐或随身携带糖果、饮料,运动期间一旦出现四肢乏力、头晕等低血糖表现时立即服用。(3)用药护理:选择适合患儿病情的胰岛素,告知年长儿及家长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每日早中晚餐前30 min监测一次血糖,按照实测血糖值合理调整胰岛素剂量。胰岛素的给药方式通常以皮下注射为主,注射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原则,建立轮流交替皮下注射表,依表每次更换注射部位,避免局部皮下组织萎缩、硬化。对于经胰岛素泵干预的患儿应当教会家长使用及维护方法:每天更换一次性外管,最多不超过3天避免导致皮肤感染;看管督促患儿勿乱调胰岛素泵或将其当成玩具避免损坏;发生故障报警时要及时处理,以免由此引发低血糖或由于胰岛素不足造成酮症酸中毒;带泵期间应正常运动以免患儿不敢运动导致体重增加。家长充分了解、掌握了胰岛素泵的使用原理,就能帮助孩子处理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4)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因糖尿病患儿需要终生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对患儿而言也必然会增加其心理压力,甚至对用药产生抵触情绪、抵抗心理。护理人员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告知患儿家长,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并说明心理、运动、饮食等方面综合护理干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取得患儿家长的高度配合。护理人员还应当与患儿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通过启发、诱导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安慰患儿、稳定情绪,尽可能消除疾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患儿积极乐观面对。鼓励患儿及家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儿学会自我护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必要时提供长期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在不同护理方法干预后血糖控制效果及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的差异。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以我科自拟问卷表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比较满意度+非常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血糖控制效果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血糖检出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平均血糖检出值为(6.3±1.1)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效果对比(±s,mmol/L)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6 8.6±0.5 7.6±0.8观察组 46 8.3±0.5 6.3±1.1 t 6.126 P<0.05
2.2 护理满意度
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n,%)
小儿糖尿病好发于5~6岁及10~14岁儿童,若临床控制不及时或治疗不及时,后期随着疾病的进展,容易引起眼病、血管疾病以及肾脏病变。糖尿病的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环境原因以及遗传等诸多因素相关。部分研究显示:小儿糖尿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密切关联性,其中遗传因素对患儿发病的影响最为深远[4]。有研究发现,双亲中若是有一方存在糖尿病,那么子代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大约为5%~7%左右;若是父母中均存在糖尿病,那么子代患上糖尿病的几率大约为50%左右。大量实验报告称,小儿糖尿病的早期表现以酮症酸中毒为主,大部分都为首次发病,患儿年龄越小,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几率就会越高,临床误诊率也就越大。糖尿病的控制与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于此细致、科学、合理的给予护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日常护理干预即是指在患儿接受临床治疗控制期间,为患儿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需要提供最佳护理方案,进而帮助患儿快速恢复生理功能以及心理功能,促进其总满意度提升[7]。为糖尿病患儿实施日常生活护理干预,一方面不仅有利于消除患儿负面心理,而且还可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乐观的态度接受临床治疗;另一方面,告知患儿家属日常生活护理干预的必要性,让患儿家属掌握疾病有关预防办法,提升其认知,更合理、规范、科学的生活,便于血糖控制,提升疗效。
综上所述,日常生活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高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效果,改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1] 杜秀群.糖尿病儿童日常生活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01:115-116.
[2] 李 锐.小儿糖尿病家庭护理干预讨论[J].糖尿病新世界,2015,14:149-150+153.
[3] 刘 艳.不同的护理干预在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5,15:112-113.
[4] 王晓翠,张晓芹.小儿糖尿病家庭护理干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4:5085+5088.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72
B
ISSN.2096-2479.2017.24.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