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丽
(江苏省泰州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人性化护理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孙小丽
(江苏省泰州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500)
目的探究人性化护理方式对于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诊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将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的58例患者设研究组,行基础化护理干预的50例患者设对照组,比对两组血糖水平与治疗依从性。结果 研究组的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而治疗依从性93.10%,比对照组56.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可降低血糖水平,提高遵医依从性与生存质量。
糖尿病;人性化护理;依从性
糖尿病为代谢失调性综合征,主要特征表现在血糖升高,老龄化进程加重,糖尿病患病率逐年提升,目前已进展为全球性疾病,并无特效药物治愈[1]。为此本院将近期诊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讨论对象,旨在研究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作相关报道: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诊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58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8.23±6.15)岁,病程1~23年,平均病程(4.79±2.30)年,女27例,男31例;对照组50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7.69±7.34)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5.69±2.47)年,女23例,男27例。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主治医师介绍、饮食禁忌告知、血糖监测以及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措施。研究组以此为基础行人性化护理干预:(1)饮食护理,嘱咐患者日常多食些富含纤维、维生素以及粗粮等低糖类食物,禁止摄入高脂、高糖类食物,并且禁饮含糖量高的饮料,降血糖水平控制在最佳状态;同时依据患者的代谢状况、病情状态、运动量、体重以及身高等为其拟定营养的饮食方案。(2)健康宣教,主动接近患者,并与其沟通交流,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病情程度及年龄等采取个体化的宣教方式,通过口头表达、分发手册、视频播放、PPT演示及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实施个体化地健康宣教,向其讲解药物医治、自我护理、运动锻炼、血糖监测及饮食禁忌等知识,以此提高亲属及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3)运动护理,向亲属及患者说明合理运动对降低血糖的重要性,并依据其身体状况和耐受程度拟定相应的运动方案,同时嘱咐患者定量、定时运动,循环渐进,每次运动半小时,每日在进餐后一小时后运动,提醒患者禁止空腹运动,注意运动后与运动时的感觉。
1.3 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两组血糖水平,护理5周、10周观察患者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两组治疗依从性,运用医院自拟的治疗依从性问卷调查表评估,包括自我检查。饮食控制等,<16分为不依从、16~32分为部分依从、>32分为完全依从[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糖水平
护理后对照组的血糖水平比研究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水平(±s,mmol/L)
表1 两组血糖水平(±s,mmol/L)
注:组间比较,P<0.05
空腹血糖5周 10周 5周 10周对照组(50) 12.53±3.11 9.57±2.66 11.67±3.11 8.81±2.72研究组(58) 10.57±1.63 6.26±0.57 9.34±1.38 6.36±0.59组别(n) 餐后2 h血糖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
对照组不依从、部分依从、完全依从及总依从率分别为22例(44.00%)、10例(20.00%)、18例(36.00%)、28例(56.00%);研究组为4例(6.89%)、15例(25.86%)、39例(67.24%)、54例(93.10%)。研究组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优,(P<0.05)。
糖尿病为终身性慢性疾病,其中多饮、多尿、消瘦为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易导致周围神经、血管、肾脏、心脏等出现功能障碍或慢性损害,继而危及其身心健康[3]。为探讨糖尿病患者运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可针对性选取本院诊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资料加以充分阐述。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作用异常或分泌缺陷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病症,长时间的代谢紊乱可损害患者心血管、神经系统及脏器等功能。研究结果可见,护理后研究组血糖水平与治疗依从性均比对照组优,提示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能降低血糖水平,提高遵医依从性。通常传统的护理模式仅给予简单的血糖监测、用药指导及入院介绍等护理措施,因此无法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不利于其生存质量改善,患者及亲属的遵医依从性较低。研究中对照组的餐后2 h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均比研究高,而遵医依从性则比研究组低,所以为确保其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医治期间需予以患者有效且合理的护理干预[4]。人性化护理是一种以人文关怀为基础,并以患者为主体的护理模式,既能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还能推动医院护理项目的发展。以常规护理为基础,予以患者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能缓解患者因经济负担与疾病而产生的自卑、焦躁及不安等负面情绪,稳定患者的波动情绪,促使其积极面对糖尿病[5]。此外,在运动、饮食、医治流程及交流表达等方面加入人性化地护理措施,可使患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取得最大的满足感,纠正其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促使其遵医依从性显著提高。临床中通过饮食干预、药物医治、运动指导及血糖监测等手段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较好地控制血糖水平,显著改善疾病预后状况。关于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护理的护患关系状况,有待下次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既能提高遵医依从性,而且还能降低血糖水平,值得临床分析、推广。
[1]刘 平.人性化护理理念在94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讨论[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32):98-99.
[2]高文彬.人性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45-146.
[3]徐爱红,韩 琴,邢莉云.人性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18):2800-2802.
[4]彭爱英.人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101-102.
[5]刘 玲.人性化护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7):1034-1035.
本文编辑:苏日力嘎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2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