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 王昊飞
强迫症是病吗?
文/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 王昊飞
朋友圈发照片总要凑够九张排成九宫格,电影、电视剧没看完总觉得不舒服,手机有了未读消息总要点开看一下来消除红色圆点的提示……生活中有些人有些特殊的执着,往往被自嘲或者他人调侃为强迫症,但这些真的是强迫症吗?真正的强迫症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以上所举例子其实并不是医学上所定义的“强迫症”,在这些小事中,一部分人所表现出的偏执,要求完美的特征,至多只能算是个性中比较“强迫”的方面。而真正的强迫症,在临床诊断中,不仅仅要观察个体的想法或冲动是否总是反复出现,还需要看看他是不是认为这种想法或冲动是毫无必要的,并十分抵制它们的出现。强迫症患者在认知上是矛盾的,情绪上有不快的感受。如果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执着达成了令人心情愉悦,达不成也不会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就不能妄下“强迫症”的诊断。只有充分了解了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明确的诊断。
是的,强迫症属于精神心理疾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些习惯的行为,比如饭前洗手,离家前检查门窗,入睡前阅读,这些习惯并不会令人不适。但在生活中,有些人的生活被一些想法和行为所操控,比如反反复复问同一个问题,或者重复做同一件事,尽管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没有必要,却无法停止,并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以致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则他就有可能罹患了一种严重但可以治疗的疾病,称为“强迫症”。
强迫症的主要症状可分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1.强迫思维
◎强迫怀疑:患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实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怀疑是否关好门窗,煤气是否已关好等,在怀疑的同时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强迫行为。
◎强迫联想:患者听到、看到某一观念、某一句话或某种行为时,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或词句。如见到某人抽烟就想到火灾,一下雨就想到是否闪电会电到人等。
◎强迫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反复回忆,虽自知毫无必要,但无法自控。如回忆已讲过的话用词、语气是否恰当等。
◎强迫意向:患者常出现违背自己内心想法的意愿,虽然这种相反的意愿十分强烈,但从不会付诸行动。如担心摔伤怀抱在手中的孩子等。
◎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无法克制,如想“为什么把桌子叫桌子而不叫椅子”,“为什么这个笔画不能出头”等。
2.强迫行为
◎强迫冼涤:为了消除受到细菌或赃物污染的担心而反复多次地洗手、洗澡或洗衣服。有的病人反复多次用肥皂洗手,造成手部红肿,皮肤破损,但仍反复洗手。
◎强迫检查:患者为减轻强迫怀疑引起的焦虑不安而采取的措施,如出门时反复拉把手确认门窗是否关好,考试时反复检查书写内容,确定是否写错了字,等等。
◎强迫计数:患者见到电线杆、台阶、汽车、牌照等时,不可克制地计数,如不计数,患者就会感到焦虑不安。
◎强迫性仪式动作:患者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行为,通常是一些具有象征福祸凶吉的固定动作,以消除或减轻由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或不安,如患者走地砖时必须先迈右脚走两步,然后再向后退一步,如此反复做数次才可以出门。
如果上述症状中有一条或一条以上症状持续存在,并困扰了你的生活,使你感到痛苦,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生,让医生做进一步诊断。但记得要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
强迫症是精神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所以,只要是诊断明确,不管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病程长短、对生活的影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具体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需要听取专业医师的意见,既不能认为是心病,不需要吃药,也不能一味依赖药物,放弃与疾病斗争的努力。
虽然强迫症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调节失衡有很大的关联。所以一般可以采取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方式。
1.心理治疗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分析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
2.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目前研究发现主要原因为5-羟色胺分泌的系统功能紊乱。
临床上常用的抗强迫药物,同时也是抗抑郁药,能通过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平衡.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目的。常见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有时临床上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可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提高疗效。一般该类药物需要2周才能起效,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减药时需要缓慢减量,避免停药反应,具体的治疗需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